四大融合,助力高校优教育人的新基建建设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随着互联网的浪潮,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从传统教育硬件设备投入、数字资源数字教材、对外服务网站门户、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逐步深度融合,向大资源、广泛创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2.0时代发展。
其中,技术力量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形成了双驱动的发展引擎,校园信息环境和教师信息素养形成了双向上的发展要素,全面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面对教育信息化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格局,通过应用新技术、构建新能力、建设新平台,构建现代化教育信息基础环境、智慧化校园管理能力平台、多样化教育教学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机制产业化融合,构建高校领域信息环境
高校具有校园地域性广、校园开放性强、师生自主性高、课堂教学灵活性大、学术要求性严、综合服务性多等特点,教育信息化环境在校园管理、教务事务、教学实验、校园服务等方面
如何提供优质、便携、舒适、智能、有温度的现代化校园信息化环境,如何促进教育教学面向产业技术应用的协同创新,如何建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动态适应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和难题
云融合
现代化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构建
传统的高校信息基础环境中,不少都存在着云网分离、设备老化、安全性差等信息化问题,学校日常维护和管理的整合压力较大。
传统教育信息化向云一体化转型迫在眉睫。
基于云计算技术,部署先进的技术,包括SDN/NFV、OpenStack KVM、Docker、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提供高度集成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以及紧密集成的网络连接结合高速互联网出口,通过统一的可视化教育管理云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聚合高效、弹性扩展、业务可持续、安全可靠、云网融合、云数联动”的教育云平台,打造可信(大学信息环境的新基础设施如图1所示。
高校开展云应用、云化改造和计算能力主机,在云基础能力上进一步加载智能网络能力,为区域教育网络改造和无线校园( 5G/4G/Wi-Fi )建设提供统一管理能力,实现网络管理控制
千兆网络目前已在高校逐步展开,随着5G网络的快速普及,千兆无线网络将为智能校园信息化环境提供更多的功能。
5G网络高带宽、低延迟、宽连接的技术特性,推动了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高度移动化,赋予数字资源和环境感知的超强计算能力,实现5G MEC的深度融合,实现各种终端、设备、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持续互联互通
图1 :大学信息环境的新基础设施
技术融合
构建智能化校园管理功能平台
传统校园用人力管理校园,未来校园用更“智能”(智能信息化能力)管理校园环境。
基于云网,融合万物互联、大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新应用,实现随时随地、智能高效的可视化智能管理,构建智能化校园管理能力平台。
如图2所示,智能化校园管理能力平台包括智能监控、门禁、烟感、车辆管理、区域管理、自来水检测、能源监查、无人机检测、路灯、井盖、消防、绿化、垃圾桶、消火栓、高空抛物、环境消毒、消防通过餐厅、楼宇、宿舍、实验室、体育场、体育场的统一管理平台,形成可视化、一体化、数据化、科学化的智能校园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对构建智能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图2 :智能校园能力平台框架图
应用融合
共同打造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模式
信息化应用软实力是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教育教学与信息化应用的深度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和教育服务的变革。
如翻转课、校园慕课、创新实验实习、沉浸式教学、适应性学习等新的教学体验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应用。 通过软件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和交互式教学,通过大数据应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将AR、VR、MR、3D/全息视频、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编程等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将VR、AR、MR、3D等数字技术充分利用5G技术的高带宽和低延迟特性,参与整合到教学环节中,以“教材实习能力评估创新应用”的核心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填补高校和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实践操作资源的不足。
将学校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堂上可学习、课后可复习、随时可练习,将传统实验室和实习室扩展到线上虚拟学习空间,实现线上联动,在节约耗材的同时,增加了实际环境中实验实践难度较大的操作
例如,微生物生态、细胞结构、大气循环、宇宙物理等平时难以直接感受到的科学知识,通过VR眼镜一目了然,几秒钟就能明白。
目前,通过AR技术,可以在现场手工操作各种机械设备的检修、大型装备的组装、生物实验的解剖等教学实习。 即即看即教,协助高校从学生的学科知识到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运用大数据和视频识别技术对课堂视频进行定向识别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不仅客观高效,而且减少了教学督导老师的东奔西走,有力支撑了学生学习成长的综合素养评估。
产教融合
共同推进教育人才产业新融通
产业发展需要更好地融合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高校教育需要更好地结合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融合贯通,是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学科建设、产学合作、共同育人的良好基础。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产业技术应用的原子能力,通过智能感知、计算力平台、数据中心和AI大脑,实现智能教育大平台提供富媒体交流教学、自适应学习、智能测评、智能校园、虚拟学习空间等创新信息化应用。
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创新实训基地,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各类创新课程资源建设,提高专业技能教育和实习实践能力,有效满足现代社会服务产业人才需求,形成教育与产业整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缓解人才供需重大结构性矛盾, 有效扩大教育满足现代化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产业人才增长,促进教育提高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力量。
面向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基于信息化手段,构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对接,依托新建设的现代化信息环境和产业链生产配套服务能力,构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生态环境,迈向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推进“双一流”建设等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加强科研和产业化信息传递和有效衔接,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充分发挥科技提升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红利,打造科研成果和创新应用的产业链
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培训产业化前置,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增添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产业和服务变革契机,共同推动教育人才和产业新融通,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型,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全面构建高校信息环境新基础设施,以信息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模式转型和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
END作者:沈鸣张懿卿责编/布局:小羽绒校队/审核:申晴监制:刘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