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生命与死亡教育,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

日前,各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引发关注。

撰写墓志铭、参观殡仪馆、旁观遗体火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近20多所中国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有专家表示,我国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但对比国内高校整体发展规模和大学生人数,这种普及程度还不够。

那么,生命教育到底是什么,具体教什么? 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生命观有什么影响? 日前,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教人生命本身的课程

2012年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 其中指出生命教育是指面对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

其中,面对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和前提,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

通俗地说,生命教育是“为什么活着? 怎样才能活得更好? 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 ”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实现人与自我的整合、与他人的和平、与社会的和谐。

专家指出,生命教育偏重于认识生命本身,数学、物理、化学偏重于认识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关于生命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价值可以形成系统的课程,对于健康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比很多了解客观世界的课程都重要。

两年前,四川大学开始筹备、建设、规划生命教育课程,并于去年9月正式通过网络授课方式实施。 课程名称为《生命哲学:爱、美与死亡》,是全国第一所以生命教育课程为核心的通识课程学校。

在四川大学前30门核心通识课中,这门课的推荐率排名第二。

“小组认为,生命教育其实包括三个重要方面。 分别是爱教育、审美教育、死亡教育。 爱、美、死这三个主题看起来是人生中最浅的,但其实最重要。

这三个领域中,没有一个学科或专业能单一涵盖生命教育。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核心通识课专家组设计者之一梁中和表示,这门课不是单一的死亡教育,也不是单一的爱教育,而是多学科融合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的开展必须是多维的、广角的

“从不同的学科看生命,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更完整的理解。

用简洁的方法说,其实爱和死一体是两面的。

凭借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进而克服死亡,反思生命。

”梁中和说。

实际上,生命教育课不是大学的主课,但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隐含的过程,对学生的价值观、生命观有相对的影响。

在价值观方面,“这门课从身边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根据学科的不同,感受不同的分析手段、方法和结论。 学科互有张力,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知识的错综复杂和各自的重要性。

”梁中和说。

在生命观方面,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学生对人的生命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的整体了解和深入了解,将会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梁中和说:“学生尊重万物的生命,感受万物的成长过程,相反,人应该如何尊重、发展、看待自己的生命,尤其是生命中的纵向深度,而不仅仅是从平面上获得某种利益。

简而言之,泛读课的目的就是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知识体系,联动生活与科学前沿,让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思考中感受生命议题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为人生目标的规划和实现奠定理论基础,获得行动指南。

目前,我国对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实践模式没有统一的要求,从内容上看,从有安全、心理、生活、伦理等不同取向的实践模式来看,有专业课、学科渗透、专业教育和文化熏陶等不同形式。

“生命教育的开展,不能简单的引导和安慰,而应该多维度、宽视角,有思想深度,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和感动。

”梁中和想了想。

对死亡的思考不应该成为禁忌

事实上,生命教育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青少年自杀现象仍时有发生。

那么,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真正的原因还是父母没有正视这个问题,父母担心死亡教育会让学生接近死亡,获得死亡。

其实,在丰富的学科支撑下,当孩子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时,这是一个可以谈论的议题。

对死亡的思考不应该成为禁忌。 当然,这个禁忌有传统的理由。

梁中和认为,对死亡的禁忌和逃避无助于我们面对死亡,更难理解生命的宝贵。

“孔子之所以强调没有必要谈论死亡,是因为我们不能获得关于死亡的确切知识。 这是我们前人的洞察之一。 但是,我们可以追问死亡,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美,什么是爱,我们应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对于生命教育课程今后是否应进一步普及,涵盖小学、初中、大学全过程,梁中和表示,生命教育在小学阶段以正面引导为主,初中阶段以反面示范教育为主,主要是警戒和行为健康教育,大学阶段侧重于深度思考和纵深探索

(李迪陈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