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池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综述
编程操作的“悬崖边”
记者陈淑芬/图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普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科学、融入科学,近年来,池州市根据青少年成长特点,扎实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科普资源不断丰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顺利推进,全市“科普教育”
制定规划,构建青少年素质提升新格局
2015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协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意见的通知》,将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首次纳入全市重点规划。
2016年,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正式成立,青少年科教工作进入规范化、专业化阶段。
今年4月,《池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颁布,要求将青少年纳入重点人群,从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等方面入手,指挥推动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再次为我市科技普及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市青少年科普教育方兴未艾,科学家、科研人员、科普志愿者纷纷走进学校,走近中小学生,为青少年素质的飞跃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市陆续涌现出鲍志新、凌云龙、张平等优秀科技人员,带领青少年获得156个国家级、省市级以上科技奖。
戴上面具,扩大青少年科普活动影响力
2016年10月,首届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正式启动,为全市青少年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大门。
保护夜光的钥匙、能飞的游览车……热爱科技的参与者们纷纷展示他们的奇思妙想,折射出我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
据了解,迄今为止,池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举办6届,第七届正在紧张筹备中,大赛让科学前沿知识在中小学生心中“绽放”,在全市掀起崇尚科学的热潮。
“明日小科学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是市科协、市科技馆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重大项目。
每年,市科技馆采用阵地科普、移动科普、数字科普、科教活动等方式,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资源节约、防灾减灾等知识,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
“2018年以来,市科技馆围绕《从病毒看进化论》 《‘小农人’亲子农耕体验式教育》 《齐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等主要课题,开展科普活动700余次,3万多人接受了最先进的科技教育,科普教育面逐年扩大。
“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说。
整合资源,发挥科普基地宣传教育作用
全市“双减”活动开展以来,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成为中小学课后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科普示范基地应运而生,青少年在这里注入科技基因,连根吸收“营养”。
十一家公司、STEAM实验室、科技创新活动中心……走进池州市第十一中学,就像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科技大世界。
作为“全国地球小博士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基地”(下转2版) (上接1版)“池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该校始终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坚持推进科技、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合作意识。
此外,贵池区人民路小学、贵池区池口小学、东至县至德小学等学校、国能神皖池州电厂、贵池区空坑富硒茶基地、青阳县消防大队等单位,也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成为我市科普工作的主阵地。
默默地,把孩子们领进科学的殿堂。
在贵池区梅龙中心学校上学的学生张可伊是受益者之一,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上,她的科幻画《听虫声,闻花语》获得少年儿科学幻想绘画一等奖。
“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科普场面,唤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课余时间我主动参加了各类科普实践活动,当初参加的作品从中得到了灵感。
”张可伊笑着说。
青少年的这种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多年来我市众多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投身科普教育的初心和目的。
对下一步工作,市科协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综合科普示范基地8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25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112个。
之后,最重要的是整合科普资源,让科普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让科普在青少年中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