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试题,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第1节(教与学之间传达了什么) ——课程内容的构成和类型1、课程结构的要素和成分)1)课程要素的进化1 .课程结构的要素

是构成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发展而选修的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2 .经验

主要指学生必须掌握的间接经验,即前人通过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所积累的基本认识成果。

3 .经验因素

是新一代必须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二)、中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1 .认知、道德、审美、健身经验因素

认知因素:新一代必须掌握的人类科学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关于人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经验。

道德因素:是年轻一代必须继承的社会主义道德中最基本的观点、品质和行为习惯。

审美因素:社会主义新公民要学习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审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健身要素:是儿童和青少年必须获得的前人有关健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

在社会经历中,最有价值的经历是关于真、善、美的经历。

二.课程结构

是探讨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合作,即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联系的问题。

1 .道具类、知识类、文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2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的关系。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

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是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修的课程。

三、课程基本类型课程类型: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来自不同的设计思想。

1 .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规律、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个科学中选取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别安排各自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优势)重视各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 )。

1 )中国孔子)将奴隶制文化典籍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

2 )在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育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3 ) 16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

4 )赫尔巴特主张发展学科的“多方面兴趣”

5 )斯宾塞主张教育为圆满的生活做准备

6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2 .活动课程

以学生直接经验为重点的授课形式。

倡导者:杜威与克伯屈。

主张:围绕课堂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以活动代替分科教学,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生活所需的经验,改造现有的经验。

基本出发点: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四种动机:社会动机、建设性动机、探索动机、绩效动机。

3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正式/官方/公开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育计划的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非正式/潜在/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学环境有意或无意地向学生非公开传达的教育影响。

(美国杰克逊于1966年正式提交)

两者的关系:递归、转换、互补关系。

4 .中小学课程部分内容

(1)有关自然、社会、人的基础知识和某种直接经验。

理论基础知识:反映自然、社会、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几种活动方式的经验

智能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智能活动的方式。

操作技能:运用知识和经验完成某机体运动或操作某对象的活动方式。

)3)关于能力提高的经验。

七种能力:

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一定水平的智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是非、美丑善恶分辨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和创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于对世界和活动的态度,也就是在培养感情、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5 .国内外课程改革趋势

总趋势:

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重视智力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

重视个别的差异。

加强实施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综合技术教育。

注重课程的文化内涵,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加强对国际化的理解和交流。

我国趋势:

以学生全面自主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观。

课程设计和组织的结构化。

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集成化。

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二节:中小学课堂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1、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 .设置模式死板,缺乏灵活性。

2 .课程结构不科学合理

3 .学科内容太多、难、深,教学要求高。

二.教育计划

1 .学科设置。

2 .学科顺序。

3 .课时分配。

4 .学年编制和学周时间表。

三、教学大纲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四.教材

1 .教科书和视听教材

2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效用性相统一。

)2)统一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的要求。

(3)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

第三节:课堂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特点

1 .教育规划、开发、传播与评价系统化。

2 .教育目的的确立基于对系统环境的分析。

3 .教育目标用可观察行为术语描述。

4 .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 .重点关注教育战略规划和媒体选择。

6 .评估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三.教育目标叙述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最终目标——国家教育宗旨

中距离目标——各级学校任务

短期目标——各科每节课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