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发展

多样性、个性化、适当性

校本资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陈维贤(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双减排”背景下,中小学如何减负质量提升,在夯实学生成长基础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校本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的要求,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这也需要在校本教材中加以落实。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其中与校本课程相对应的主要是校本教材。

一般来说,学校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己的办学理念、特色,大部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通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个性化,即多种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努力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展现学校特色。

与之相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适宜性的校本资源(主要指校本教材)。

目前,学校校本教材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类。

加强立德树人思政课程、红色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资源。

思政读物、革命文化读本、相关练习、相关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

以统编、改编、整合或补充、扩充教材的学科类校本资源为依据。

如小升初或初升的联络课教材、各学科竞赛课教材、学科实验教材、写作教材、晨读教材、国语读本、时文选读、文言文精品文选等。

当然,也包括适应学生特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校本工作和学案。

校本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一般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所有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成功体验和进步; 突出趣味性和价值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积极性。

人文素养、文化提升与基于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朗诵节令诗、旅行英美、旅行地方文化、接近苏轼等。

特别是地方自然风景、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等,往往被编入不同特色的校本教材。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视野拓展、生活技能等开设的校本课程教材。

美食类、演艺类、职业规划类课程教材等。

其中包括学校可以获得的便利资源。

当然,这样的分类还不够科学严密,相互交叉。

另外,校本教材不一定是纸质文本,可以是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是互联网资源。

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彰显各类学校办学特色,让一批传统特色学校焕发活力,服务“双减”,发展特长,满足余力学生和学困生个性学习需求,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是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个体化育人和特色化育人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急剧变化,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强调校本教材的针对性、灵活性。

学校制作的劳动教育学校本教材、美育校本教材、走法思政课校本教材、课后服务型各类校本教材资源等,落实了新时代中央系列教育改革的重要部署,呼应了时代关注和家长的诉求。

一些学校将时代要求融入到自己的传统校本教材中,重新开发、编写,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办学特色也更加突出,成为传承与发展的成功典范。

利用课馀时间开设的烘焙、烹饪等劳动课程、兴趣演艺体系课程等,实行“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方针,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

北京市丰台区围绕“百年党史传承基因”、“铁血卢沟爱国情怀”、“人文丰台爱我家”、“梦想航天奉献创新”、“劳动教育幸福创造”五大主题,设计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程。 区内一些学校结合这些课程编制了相关材料,将室外步行与室内阅读相结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避免了“硬融合”“表面化”。

一些学校利用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和互联网,开发适合学校情境、学习情境的校本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线融合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智能化学习,为促进“五育并举”、教学方式变革、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这些探索为校本教材转化为校本资源提供了参考,为抗疫期间这类特殊时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累了经验。

中小学要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开发自己的校本数字教材,服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灵活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属于教育供给侧改革。

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学校存在“为特色办校本”、“为校本办校本”的现象,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很好地将两者融通。

这必然会出现重量轻、重量图案轻、重量轻、重量文化轻、成长等问题,甚至还有学校特色轻时代特色、学校要求轻时代现象。

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应兼顾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兼顾时代要求和课程标准,兼顾实用性和灵活性。

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指导、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发展。

开发更加丰富多彩、质量更高的校本资源,服务“双减少”,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人生,推动新时代中国教育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数字化时代,校本教材建设大有可为,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期待着更丰富、更优质的校本教材不断问世。

《光明日报》 ( 2022年09月06日第14版( ) )。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