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范文】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创新设计研究

【导读】本篇是一篇艺术设计专业自考论文,希望考生能够从中得到写作论文的灵感与方向。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考生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

摘要:为了不断推动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交融,获得新的创作灵感。
以审美共性为基础,以艺术情感为核心,以同构联觉为桥梁,以需求理论为背景,提出了主观感受法、编程处理法、乐谱转换法三种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创新设计方法。
利用三种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实现了从音乐艺术到纤维艺术的情感传递与美感共建,使纤维作品达到展现音乐情感与美感的效果。
三种方法为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纤维艺术音乐艺术设计方法设计实践创新

引言

纤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通过交叉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创作理念,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从业者开始从音乐中寻找设计灵感。
音乐艺术与纤维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在构思过程、创作手法、外部形态上均存在很大差异性,但两者存在“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1],具有相通的美学特征。
在进行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创作时,把音乐作为设计元素与灵感,将音乐感知融入到纤维艺术作品中,以此来提升纤维艺术的立体感官体验。

一、音乐艺术与纤维艺术的融合法则

(一)审美共性构筑融合基础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性是其区别于其他非艺术门类最重要的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是人类以美的规律创造出的产物,在审美性质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2]。
不同艺术间的审美共性帮助创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美学内涵,将艺术美感有机结合,并为艺术交融提供创作思路。
音乐艺术与纤维艺术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把音乐融入到纤维艺术中具有可行性,利用其审美特性上的共性,将音乐艺术元素转换为纤维艺术元素,用纤维美感诠释音乐美感,使得纤维制品拥有独特的艺术体验。
音乐艺术和纤维艺术之间的审美共性,成为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创新设计的基础与纽带。

(二)艺术情感成为创作核心

艺术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感性形式,艺术作品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形式是对人们生命情感的符号抽象,与人内在的生命情感形式存在异质同构的关系[3]。
从符号学角度看,音乐艺术和纤维艺术是表现生命情感的不同符号形式,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语言。
情感是音乐艺术和纤维艺术的核心,也是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由音乐作品转换成纤维作品的创作核心。
纤维艺术创作者作为情感的中转站,将情感从音乐作品提炼加工后注入到纤维作品中,创作者的理解感悟与审美水平对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创作十分重要。

(三)同构联觉搭建设计桥梁

联觉是指人们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而同构联觉是指不同的感觉刺激产生相似或相同感觉的现象。
同构联觉是音乐与表现对象之间进行中介转换的基本环节[4],以情感为心理动力,利用感觉之间的相通联系,使审美特征在各种审美感受中相互沟通转化。
在审美过程中,音乐给人带来的听觉体验引发感官联动,使欣赏者看到由线条、色彩、造型构成的视觉形象,最终获得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想象。
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就是借助纤维材料和纺织科技进行音乐形象再加工,利用同构联觉的原理,将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形象,将音乐作品给予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凝结成纤维作品的形态。

(四)需求理论引导产品设计

马斯洛需求理论阐述了人类需求发展的规律,也为纤维艺术发展和纤维产品设计提供启示。
从实用性到情感性,纤维艺术制品因人类需求变化而进行演变。
在生理需求阶段,纤维制品帮助人们遮羞蔽体、抵御寒冷;在安全需求阶段,功能性纤维制品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在社交需求阶段,纤维制品的流行趋势成为人们追捧的热潮;在尊重需求阶段,欣赏购买高品位的纤维艺术产品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自我实现需求阶段,独一无二的纤维制品帮助消费者打造自我形象体系。
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审美水平推动着纤维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进行交叉融合,也引导纤维产品消费市场进行转型升级。
音乐主题纤维产品顺应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产品设计趋势,融合音乐艺术与纤维艺术,具有多重艺术美感和情感体验,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的自我主张与情绪感受的表现需求。

二、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创新设计方法与实践

音乐艺术与纤维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不同范畴的两门艺术巧妙地进行转换是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艺术感官转换主体的不同,音乐主题纤维设计方法可分为主观感受法、编程处理法和乐谱转换法三种方法。
主观感受法是通过创作者自身感受直接转换为设计元素进行创作的设计方法,而编程处理法和乐谱转换法分别依托计算机程序、音乐曲谱首先进行音乐元素解码,然后再进行二次创作的设计方法。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始终把握“情感”这一创作根本,利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设计方案,为音乐主题纤维艺术设计提供最优选择,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主观感受法

人们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听觉触动情感体验,情感引发视觉联想,常常能在脑海中“看”到画面。
音符是音乐图像里的点,起伏不定的旋律线构成了画面中的线条,而乐曲音色和音乐情绪衍生出色彩,音乐就这样通过其抽象的艺术语言在人的感官体验里构建了一个可视的音乐意象。
利用主观感受法进行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创新设计,就是把创作者产生的音乐感受转换为纤维艺术设计元素,把音乐画面从脑海中搬到纤维制品里,让音乐在“可听——可感——可看”中进行转换。
主观感受法以创作者自身感受为转换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剖析音乐作品,创造出饱含音乐情感的纤维作品。
从音乐情感中确定纤维作品的精神内涵,从音乐形式的旋律线中寻找纤维的造型轮廓,从音乐音色中感受材质肌理的碰撞,从音乐元素中获取音乐图像的排列规律,利用音乐作品构建设计创作的环境氛围。
每个创作者音乐体验不同,主观感受也随之不同,导致创作中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可循,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音乐情感必须是创作的根本。
运用主观感受法创作的纤维作品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目前常见的音乐主题纤维作品大多是运用这种方法。
以《欢乐颂》作为灵感音乐,利用主观感受法进行了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设计实践。
《音乐之花》的系列设计(如图1a),荣获“红绿蓝杯”第九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机织服用织物组一等奖。
创作设计时认真聆听灵感音乐,细心感受音乐作品《欢乐颂》中蕴含的情绪变化,并结合创作背景把握作品内容和情感主旨。
结合音乐线性旋律和曲调起伏,将自由博爱、欢快清澈的浪漫主义情怀注入图案形象中,将音的强弱感受融入到凹凸有致的面料肌理中。
在视听转换和纺织技术的帮助下,音乐作品通过纤维面料更加立体地展现形象、吐露情感。
在面料再造方面,利用三种不同材料表现不同器乐演奏的独特感受,以此突出音乐作品的演绎性和多变性,也满足消费者不同审美需求。
当乐曲的音符通过马头琴这样的乐器缓缓流出时,整个画面充斥着博大醇厚的民族风情,面料再造时便选用明亮色系的纱线手工打造出色彩斑斓的流苏,在凹凸有致的梭织布上进行缝制,使得面料传递出民乐音色的朴实亲切,让欢乐感受更添真诚。
利用黑色钉珠的排列点缀体现钢琴音色的有序感受,展现出西洋乐器纯粹有力的精致感。
根据应用的服装款式和剪裁版型,在提花面料上进行黑色钉珠的疏密排列设计,使面料极具音乐表现力。
而绿色的钉珠与黑色纱线的组合设计展现电子音乐有趣俏皮的音乐美感,体现淋漓的欢快感受。
根据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制作,让音乐从图案设计最终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二)编程处理法

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音乐可视化”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空想概念,而是愈发艺术化和真实化。
音乐可视化以视觉为核心,借助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画面和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不仅让音乐作品更为直观,也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体验方式和演绎形式。
编程处理法是以音乐可视化为基础进行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创新设计的方法。
编程处理法依托计算机程序为转换媒介,利用计算机技术将音乐作品可视化,将音乐情感与计算机模式下的音乐形式结构有机融合,并应用于纤维产品。
音乐情感依旧是纤维艺术作品创作的核心要点,但音乐形式不再依靠主观感受和乐曲结构来理解,而是通过计算机编码指令解读成另类的数字化图像。
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在音频编辑软件里可获得音乐直观的波形图、频谱图、相位谱图等,这些图形信息是从计算机角度描述音乐的形式结构。
在进行编程处理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音乐进行另类解读,把音乐编辑软件中可视化的音乐图像作为图案设计基础,加入情感元素进行再设计,同时增添作品的肌理感、色彩感、形式感,以此来塑造丰满的纤维艺术形象。
《欢乐的平静》是以尤克里里版本的《欢乐颂》为灵感音乐,运用编程处理法进行创作设计。
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追求尽在《欢乐颂》中,而音色清脆欢快的尤克里里让原本的曲调变得更加灵动,带给人们安定真实的欢乐感受,使得音乐情感更加真实,更能贴近生活。
音乐主题纤维艺术图案创作要以传递音乐情感为核心,在纹样设计、颜色选择等方面符合音乐情感体验。
将音频软件中的波形图作为图案设计素材,将左右声道波形图拆开,分别设计成环状图案,融合音乐情感进行再创作。
将简单的几何背景打造成抽象的音乐线谱,波形图案化身为音乐音符在其间跳跃演奏,搭配静谧的黑白灰三色,动静结合,传递出以坚定质朴为基调的快乐感受。
音乐图案最终应用于室内家纺产品(如图2c),创造出一种具有音乐审美感知的情感空间,让消费者人们在平安喜乐、舒适柔软的氛围中感受平稳安静的音乐力量。
利用编程处理法进行音乐主题纤维艺术作品创作,实质上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音乐进行另类解读,让音乐情感展现在数字化的计算机图形中。
软件里所展现的音乐图像有着计算机模式下固有的数字化、机械化、客观化的特点,使这些客观形态在纹样设计中充满音乐情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乐谱转换法

乐谱文本运用概括化、系统化的符号记录音乐,是音乐的一种物质性存在方式[5]。
它们将音乐要素形象化地集中于一套符号体系中,记录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6],以此来进行作品的内容表现和情感传递。
乐谱实质上是作曲家用某种约定俗成的书面符号将音乐音响外化为可见的东西[7],将音乐元素进行符号化整理,利用符号语言构建音乐艺术形象,帮助演奏者从乐谱中了解音乐作品的旋律、曲式、音色、风格,甚至是情绪和美感等。
音乐主题纤维艺术除了利用主观感受和编程处理外,还可从音乐乐谱中捕捉音乐形象,利用音乐乐谱进行转换设计,直观展现音乐元素的组合方式,创造出新的纤维记谱方式,让纤维制品成为音乐的新颖载体。
乐谱转换法以音乐乐谱为转换媒介,以音乐情感为指导,将音乐乐谱的符号语言转变成纤维艺术的符号语言,让音乐意象载体从乐谱形式转变成纤维形式。
创作者建立起一套音乐元素与纤维元素的转换系统,总结艺术语言的转换规律,为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设计提供乐谱转换方法。
音符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在转换设计时把组成乐曲的一个个音符转换成一个个基本图形元素,这是进行音乐与纤维艺术语言转换的核心公式。
在音乐乐谱转换中,用基本图形的色彩代表音高,用基本图形的大小代表音值,用基本图形的厚度代表音量,用基本图形的材料质感代表音色,将乐谱进行重新解码组合。
乐谱转换法中最重要的是音高、音值、音量、音色的转换,只有将这四个音的性质在情感氛围中充分表达,才能把握乐曲的核心特点,进而展现音乐作品的其他形式要素,最终用纤维语言表现音乐作品。
利用乐谱转化法进行了纤维挂毯《OdetoJoy》和纤维装饰品《欢乐》两个音乐主题纤维艺术设计实践。
两者以欢乐颂简谱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由乐谱符号语言变成纤维艺术符号语言的转换系统。
在音高与色彩方面,把CDEFGAB七个音调的频率(Hz)与其所对应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波长(nm)相加,可以看到两者之和均约为930[8],利用12平均律音高与12颜色对应关系,让音调与色彩进行转换。
在音值转换方面则以四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根据每个音不同的比例进行图案长度的转换。
乐谱是4/4拍,以“强、弱、次强、弱”的节拍规律进行排列,转换为纤维作品时便变成“厚、薄、较厚、薄”的立体规律。
纤维挂毯《OdetoJoy》以立方体为基本图形,把简谱中音符的音高、音值和音量,转换为立方体的颜色、大小和厚度。
此作品除了把音符的基本特征转换成纤维语言外,还利用棉类、毛类等多色纤维材料和配饰将音乐意象编织在经纬线中,表现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
白色经线和黑色纬线编制出的“ODETOJOY”英文字样隐约可见,钢琴黑白键也被意象化地设计在黑色白色的块面中,让挂毯作品充满音乐趣味和欢乐情感。
纤维挂毯既抽象性地展现曲谱,也将音乐情感融入纤维作品的形态、颜色与材料中,打造多重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纤维装饰品《欢乐》以圆柱体为基本图形,按照音乐语言和纤维语言的转换系统,用圆柱体地颜色、直径、高度代表音符的音高、音值和音量。
曲谱中的音符转换成高高低低的音乐圆柱林立在欢乐的氛围中,像是各式各样的人们一起张大嘴巴准备高唱欢畅的歌谣,又像是声音起伏变化的波动图。
在纤维材料选择方面,选择毛线材料进行编织,将多种色彩的纤维集聚在一起,传递着碰撞出的快乐喜悦。
在编织圆柱里填充丝绵,使其饱满立体,更具视觉冲击,让温暖热烈的欢乐气氛游走在规整又跳跃的纤维作品中。

结语

音乐艺术与纤维艺术都是人类艺术文明中重要的分支,虽分属不同门类,但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音乐主题纤维艺术设计中以审美共性为基础,以艺术情感为核心,以同构联觉为桥梁,利用音乐提升纤维艺术的美感,通过主观感受、编程处理和乐谱转换的方法,与音乐艺术有机结合。
此外,与传统的纤维艺术设计不同,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创新设计能够提取音乐情感,将其融入纤维艺术中,丰富了纤维艺术的情感表达,提供了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新思路,符合当下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产品设计趋势。
随着艺术和美学的不断发展,两种艺术形式将结合得愈加紧密,只要音乐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纤维艺术家将不断地寻找到新的音乐灵感来表现纤维艺术,展现人类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素华.纤维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比较学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162.

[2]章利国,杜湖湘.艺术概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6-199.

[3]苏珊•朗格.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4]周海宏.同构联觉——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转换的基本环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02):59-64.

以上就是来自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同学们推荐的【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范文】音乐主题纤维艺术的创新设计研究,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学习哦,如有关于其他版权等相关问题,可以联系我们在线客服或者留言哦,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