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小众”的种子专业为何热起来了

众所周知,种子是现代农业的“筹码”。

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会议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解难题,补短板,增强优势,控制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实现种源自主控制。

随着种业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种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随着近期多所高校公布录取分数线,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曾经“小”专业逐渐火热起来。

强基计划,早期批次:“把种子抢进碗里”

据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助理张战营介绍,该校普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农学院下招生。 从近年来招生情况来看,农业类专业逐渐受到考生青睐,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过一条线的差距每年提高8-9分,学生质量逐年提高。

2021年,该校“强基计划”第一年招生录取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年全校最高分的考生选择了该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设立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其中植物育种和动物育种两个方向被纳入“强基计划”招生行列。

“这是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增强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实力的重要举措,对突破种业‘掐脖子’技术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张战营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首次推出“强基计划”招生,种子专业也列入其中。

不过,与这两所学校的“强基计划”相比,从招生数量上看,更有力的措施是,教育部关于提前批次聘用紧缺涉农专家的相关文件显示,从2021年开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家(以下简称“种子专家”)成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地111.2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双一流”建设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获悉,今年,该校种子专业提前录取的分数线比去年上升了近3000名。

“无论从分数线还是家长、学生的关注度来看,种子专家的热度都有明显的上升。

”该校本科招生主任方淦说。

据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种子专业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该校3名院士中有2名为育种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方淦表示,现代农业未来的核心方向是育种和机械化两个领域,农业振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基础,许多国家想为农业解决扼腕技术问题的学生,都有机会选择种子专业,在未来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的保研率在25%以上,大部分同学今后升学,走科研之路。

“他认为,对于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种子专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热度也蔓延到了普通的高中。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在县城办学已久的省属系,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该校获悉,该校种子专业以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四省预录收尾,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整体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该校专业今年累计招生120人,预计比去年增加50%。

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最低投票名次比去年上升了近5000个名次,其中河南省的录取最低点超过了批次管理线的86分。

该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分析,由于“提前批量录取”的加入,突出了农业专业的“急需、紧缺”地位,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部分有意见的考生优先选择该专业。

“以前农学专业的很多招生计划都要靠调剂完成。

目前,通过提前批量录取,考生自主选择,全部被第一志愿录取。

该校负责人表示,这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他们入学后,专业思想更加坚定,向专业转移的现象有所缓解。

2021年,安徽科技学院种子专业提前录取90人,这个“种子班”在全校引起广泛关注。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任,到目前为止,这个班只有三个学生转到了外语系。

但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同学是从外国专家“慕名”进来的。

“对农学专业来说,这已经相当稳定了。

“辅导员老师杨孝延说。

宋玉文是从外国专家“慕名”转来的学生,——年春,00后的宋玉文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到种子专业。

高中的时候,他喜欢生物知识,喜欢自己思考,用手寻找答案。

他认为,种专家可以锻炼出与他感兴趣的点和知识结构一致的动手能力。

为了适应现在的专业课程,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每天深夜自习后,或者周末的时间,他都会准时去图书馆,结合专业老师的课、网上查的资料,弥补不足。

“种业项目不断推进,这个专业平台给自己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

“今后,以从事农业相关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宋玉文如是说。

选择一种专业,是出于一种情怀

“很多选择种子专业的学生出于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探索种子的神奇和生物的奥秘,设计尖端育种方案,为建设现代种子产业强国做出贡献。

”张战营说。

张战营分析,种子专业学生主要掌握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检、营销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新的生物育种专业是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的交叉融合,是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数字育种、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安徽科技学院2021级“种子班”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农业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选择。

来自安徽巢湖农村的何志阳就是其中之一,在去年的高考中,他给全家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以比安徽理科一本线高16分的成绩被种子专业录取。

这所学校的领导亲自把这个专业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送到何志阳家里。

何志阳小时候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 和爷爷一起下地种稻子,抬着水扛工具,帮着忙,顶着烈日,爷爷和孙子一起流汗。

进了学校以后,每逢假期,他总是回家帮着干农活。

望着家里十多亩地,何志阳一直有一个愿望。 将来能对种子进行改良,开发出不用磕药或施肥就能生病的种子吗?

父母希望他学习计算机和师范专业。

申请志愿者时,何志阳只关注农业类院校。

对此,家人没能理解。 何志阳煞费苦心地解释道。 “爷爷奶奶每天都这么累。 如果我以后研究新物种,他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

今年暑假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自己参加学校农科专业技能大赛的准备。

他自信地对家人说:“国家的农业政策越来越好,机械化水平也提高了,农业发展越来越好。

2006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周红英进入合肥丰乐种业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 这是16年。

周红英也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和父母一起插秧。

她至今还记得自己上本科的时候,袁隆平院士在学校大礼堂带来的主题是杂交大米的学术报告。

当时,周红英听得特别认真。

她想起,袁老皮肤黝黑,人也瘦,外貌和语言都很朴素,但几乎每一句话都让她心潮澎湃。

“这份朴素的背后,是对农业的奉献和爱,给了我们年轻人奋进的力量。

“袁老是我们的榜样,也是他生前常说的禾下凉梦和杂交水稻掩盖了世界梦,是我们育种的奋斗目标。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周红英跟着实习老师在田地里工作,去实验室做实验。 而且她的硕博阶段以作物遗传育种为研究方向。

“可以说袁隆平院士是我们行业的标杆。 他的事迹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职业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不少00后也在袁老的感召下报考了这个专业。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副院长舒英杰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招生季经常接到学生家长的专业咨询电话,“一提到‘袁隆平’三个字,家长和孩子马上明白了我们这个专业的使命。

目前,该校2021级种子专业两个系班,都不约而同地把袁老的照片作为QQ群的头像。

一位19岁的女性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中引用袁老的话作为座右铭——。 “一生的追求是禾下乘凉的梦,人如一粒种子。 给我种一粒种子! ”

同样在华南农业大学,老校长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这位水稻遗传学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国家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生前,捐赠880多万元储蓄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

为了稳步推进“新农科”建设,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今年华南农业大学决定依托作物学优势学科,成立贯通本-博的“新农学”创新班。

经过反复考核,最终从农学、植保、资源保护、生科、园艺等12个学院共选拔出30名学生,全班平均成绩达到4.09,学生在原专业排名中均在前30%以内。

“学生们报名非常踊跃,很多人来自非农专业,这超出了我们的意料,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农业的热爱。

该校农学院院长、有才能的教授表示,袁隆平院士、卢永根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对农业的追求和爱国奉献精神,确实感染了现在的年轻学子,“榜样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但是,必须叫进来,也必须稳定。

培养包括种子专业在内的农科人才,关键是确保他们今后学习农事农。

许多农业类学校在思政教育和农耕教育中进行了持续的探索。

在安徽科技学院,由该校党委书记蒋德勤教授牵头承办国家级新农科研究改革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实践》,共建一个课程思政案例库和五个“大国三农”实景体验基地,出版了培养学生“三农”情感的四套通识教材。

为了让这种心情在更多的年轻人中传播,该校利用假期开展了“回母校报喜”活动。 大学生不仅要报告自己的农业经历,还要为后辈普及农业知识,宣传农科专业,在高中生心中早播下农学的“种子”,动员他们今后考农业大学。

种业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多家农业大学获悉,曾经“进口不旺、出口旺”的种子专家,近年来就业“供不应求”的形势日益突出。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平均每年有一半的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一部分学生考上了农口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剩下的大多去了农业科技企业和种业公司。

该校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安徽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入驻该校的种业公司达到40多家,近两年增长明显,2021年增长45%。

在一些上市种业公司,毕业生形成的帮扶机制使得毕业生就业具有规模效应。

一大批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抱团创办种子服务公司,从事种子销售。

合肥丰乐种业水稻研究院副院长吴晓亮从事育种工作已近20年。

他观察到近年来进入育种现场的年轻人增加了。

他分析说,一方面,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科研力量越来越集中,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空间,企业急需年轻种业人才,他们的专业对口,相对抢手; 同时,随着“唯论文”观念的破除,国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田间地头创新,与专家通力合作,攻克农业难题,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此外,随着老一辈科研人员退休,人才梯队“断档”,年轻人也有了很多机会和位置。

目前,不少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对种业人才补贴的支持力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获悉,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等多个省市出台产业振兴政策,涵盖科研补助、人才补贴、项目资助等,促进人才流动和集聚。

合肥市曾诞生中国种业第一股——丰乐种业,现有两家种业上市公司,去年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创建“种业之都”的实施意见。

其中,加强种业人才引进,进入本市种业企业工作,对符合急需的人才目录的博士学位、全日制硕士学位、“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和其他急需的人才,三年内给予每月3000元、2000元的生活补贴,此外还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

“我们的毕业生以前主要流向长三角发达城市,现在安徽很多城市受‘码’人才引进补贴力度和疫情影响,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今年明显上升。

安徽省某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老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四,这些种业人才的留存,将推动当地种业产业发展,为安徽省粮食增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张战营认为,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明确提出要以企业为主体,实现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多因素融合,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因此,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来补充。

张战营介绍,近日,先正达集团与产学研机构联合成立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创新成果,促进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由首农食品集团牵头,北京市平谷区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隆平高科等研究生院和种业龙头企业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生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开展生物种业重大技术攻关。

“我们今年有毕业生进入北京生物产业创新联合体工作。 今后,高端产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对高端产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也将种业人才的重要需求地投向海南岛。

目前,全国已有800多个南繁机构在海南设立了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交流、成果为一体、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即将呼唤。

这里是农业人才的沃土。 每年约有数万农业科技人员活跃在这里。 其中不仅有几十名频繁往返异地的院士,还有很多最近流入定居的高中院毕业生。

不仅是天涯海角,在广袤的宇宙中,种子专家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今年4月16日,在宇宙出差了183天的神舟13号机组返回了地球。 一同返回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选定的16个种子——,是我国目前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作物种子,变异类型丰富,有望获得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的原创性优良种质资源。

近年来,该校国家植物航天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在空间环境遗传效应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培育了一批植物新品种在产业上的应用,成为作物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未来,这一方向将深度结合新一代航天工程,解析空间环境与遗传进化的分子联系,开发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新技术。

据相关人士介绍,“这个方向是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人员需要在工程、遗传学、育种学、信息科学和种子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典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征。

十年磨一剑,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人要留下来,必须善于、长久地使用。

育种是一项有“生命周期”的工作,需要不怕挫折,静下心来保护,耐心等待。

眼下正值盛夏季节,江淮大地迎来入夏以来最强的持续高温。

80后女博士周红英顶着烈日,穿着胶鞋,戴着草帽。 时而弯腰,时而蹲点,在丰乐种业安徽肥西严店乡综合试验基地200亩试验田建立水稻叶龄识别记录。

“看叶龄是了解水稻母本和父本叶数及其发育进度,可以推测其他器官的生长过程,判断父本花期能否相遇授粉。

在这里可以测量2000多个组合呢。 我们选择最高质量的水稻。 以美味、好种子、好管理、高产量为目标。 “伴随着胶鞋摩擦泥水的沙沙声,她迈着步子,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

16年来,让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团队花了10年培育的水稻品种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示范推广。

然而,夏季高温袭来,品种结实率低,这让团队头疼。

“果然经验不足。 我们推倒重来,在培育过程中费了很大力气导入耐热基因。

”周红英说。

吴晓亮站在试验田告诉记者,有的水稻新品种从选种到试验再到推广,至少是“十年磨一剑”。

“现在位于测试分配田,远处还有选育成田、制种田、品比田等区域。 与此相适应,水稻选育要经过亲本创制、组合试配、配合力优势鉴定、品比试验等层次进行筛选。

“每天都是泥,必须静下心来,忍受寂寞。

在第一线研究越多,就越能选出好的物种。

因此,吴晓亮每次代表公司招聘毕业生,都会多次问对方,你真的感兴趣吗? “对农业感兴趣,才越做越轻松。

其实,水稻育种也是一门田里的学问,不断考验着员工的耐心、毅力和体力。

每块田的育种材料都不一样,只能用一株人工对每个垄区域进行标记和实验。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周红英除了带队去海南南繁科研基地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合肥的实验室里,用各种仪器分析大米的品质,决定“碗里的大米香气不好”。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坚韧的过程,‘小白’需要5年才能慢慢得到。

选育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一辈子忙也可能培育不出一些新品种。

”周红英感慨道。

在田里与她并肩作战的有11人的育种团队,其中一半是90后,是农业大学遗传育种、栽培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硕毕业生。

该团队目前在国家或省级鉴定水稻新品种已有35种。

现在育种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周红英看到自己选育的种子一步步走上市场,被农民接受,心里很高兴。

“来源于选择,忠于爱情,痛苦,但充满乐趣。

“周红英希望这句话能和种子专业的‘准大学生们’一起学习。

( (记者王磊王海涵) ) ) ) ) )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