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里的美学,《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袁诗/文
摘要:“趣”范畴是我国书法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书法家通过书法创作表现出个人庸俗的人生态度和潇洒的人生境界,体现了文人雅士悠远自在的生活方式。
历代书论中,“趣”的表现有“真趣”、“意趣”、“鲜趣”、“媚趣”等词,各有“趣”,但都没有异趣。
所以,不同的书法家的审美思想表达着不同的审美趣味。
文章从书法美学史上探索“趣”范畴的审美意蕴,通过查阅历代书论、历代书论续集等书籍,总结书法中的笔势情趣和体势情趣,以此感受古人对“趣”范畴的欣赏,体会书法美学“趣”在社会美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 类别; 书法美学
“趣”最早作为动词出现,没有审美意义。
古人只是把“赶”和“走”等意思为“快”的动词表达为“趣”。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趣”由简单动词逐渐变成形容词,达到了书法美学的基础性范畴。
整个演变过程是书法美学史的精髓和财富,其所表现的含义深刻而广泛,多而杂。
自古以来,在中国书法中关于“趣”的记述有很多说法,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知道“趣”范畴的运用不是单独的,而是与其他审美范畴相互补充的。 因此,“妙味”、“逸趣”、“奇趣”等词语应运而生。 审美主体必须通过观、品、悟三者的和谐统一来体会“趣”范畴之美。
一、“趣”范畴的审美意义审美意义上的“趣”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 庄子认为,“趣”是指人们在沉淀了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之后,必须以另一种思想的高度去审视和理解过去人生的各种喜怒哀乐,追求未来人生的美好愿望,才能懂得它的趣。
从哲学上看,“趣”与“道”紧密相连,更确切地说,“趣”是从“妙”延伸出来的。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写道:“以次充好,必有所成。 参加妙理,调查其道之趣”。
(1)他在书中不说“妙”与“趣”,想看透笔墨的深邃与道理,就应该细细品味它的门道与妙趣。
王羲之是历代书论中最早将“道”、“妙”、“趣”三者联系起来的书法家,可以说他开始结合三者的关系来探讨书法创作中的笔势。
盛熙明的《法书考》评梁武云书法,他说:“因意识流难取妙,所以萧散风气,不雅观。
(2)这一评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趣”与“妙”,使之更深刻地了解“趣”带来的视觉体验,开始出现追求“妙合一”的新境界。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论了北魏太和之间刻的《解伯达造像》句话。 “《解伯达造像》也有奇怪的道理,兼做周围,北碑优秀。
[1]819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笔意纵横、匀称。 如其中的“达”“像”等字,响亮、不拘一格,给人以微妙的奇特,达到“奇趣妙理”的审美体验。
作为审美意义的承载者,“趣”的表现在历代书论中出现了“意趣”“奇趣”“真趣”等。
密码在《春雨杂述草书》中关于怀素的书法“怀素的飞动,多么有趣啊。
[1]496与怀素书法相结合,这里的“意趣”可感叹怀素运笔似是而非。 有了隐逸的意境,审美主体通过其作品就能感受到书法线条的灵魂,如舞动的绳索,神采飞扬。
苏东坡在《评书》中对永禅师书法的看法是:“如观陶彭泽诗,始缓而不纳,逆反而知其奇趣。
(3)苏东坡思前想后,如解枷锁般进入了“奇趣”的新境界,他感受到的“奇趣”来自永禅师书法中的“骨粗而稳,体美而精”。
[3]54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对裴休说:“裴休率有意写写卡片,真是有趣的事,不会陷入丑怪。
[1]360补修的字体乍一看像柳体,但其风格比柳体更为妩媚,让人捉摸不透,有趣。 从其“率意”中得到“真趣”。 这是米芾书法审美观中的高标准。
在历代书论中,“趣”表现为独立词义,所记载的书论较少,通常与其他审美范畴一起出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淀,“趣”逐渐取代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人生取向等,使“趣”从审美角度逐渐转化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境界。
“趣”也可以表现为“情趣”“情趣”的意思。
朱泥贞在《书学捷要》中叙述了笔意。 “然笔画俯仰起伏,须参篆意,开生动趣。
[1]608清代宋曹在《书法约言》讨论书法之要——是如何得势的,他说:“如果在千钧一发之际回归平正,即使在平正之时也能包得住千钧一发,但与冲劲相一致的地方是可以两全的。”
[1]566从他们所论述的“生动趣”、“险妙趣”中,可以看出“趣”的范畴与人的审美情感相结合,使“人”对书法的笔意形成了力求矫饰巧妙、灵活的审美情趣。
“趣”也有“兴趣”“爱好”的意思。
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夫潜神玩游戏,犹坐隐名,乐志垂纶,犹有隐情趣。
[1]125“行藏之趣”是指在书法笔意中体现阴阳、动静、虚实、向背等关系,使书法更加生动形象。
王羲之在《健壮章第六》中写道:“观笔势,直下,趣义常在,皆不悟。
[1]33“趣义常存”可见强调笔势所带来的趣味性。 要使字义和意义有趣,就需要从中产生兴趣。
“趣”的审美意蕴由最初的“意趣”逐渐演变为“真趣”“媚趣”“逸趣”等,随着书法家们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提高,对“趣”范畴的理解和表达也更加深刻,即追求审美情趣和审美情趣
从历代的书论中,可以看出书法家们对“趣”的记述发表了意见。
从“道”“技”“法”等各方面全面探讨“趣”的范畴,使后人从书论的叙述中感受到“趣”的范畴之美。
二、笔势趣中国书法非常重视笔势,笔势可以区分不同的书法家风格。
所以,笔势之趣是研究“趣”范畴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笔下充满情趣。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每一波,总是三折笔; 在每一点上,总是隐藏前线做它; ……每次放纵,似乎都有足够的爱好。
[1]27可见这里的“趣”与“走”相通,意为“快”“驰”。 所谓“急如脚行之趣”,就是要“缓前急后,字体的形状虽如龙蛇般相连,但棱边必须起伏,笔不可大小不一”等等。
(1) 27可见王羲之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云流水、行风不绝”之趣。
王羲之在《视形章第三》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笔势。 “看形象体、变形象还是一样的,每见一面,高低有趣,分点画,远近相须; ……前线纤维往来,疏密依偎,铁上银钩,四周规整。
[1]31他认为顺着笔势观察各字体的形态,会发现错误的趣味。
它的笔力牵引笔锋,带来回,疏密互动,坚如磐石,织得深如银河,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都要严密完备。
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献之的笔法颇有“媚趣”。
羊欣在《采古来能书者名》中对王献之评价如下。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薮,骨势不如父,献媚。
(1) 47“媚趣”是“趣”的派生词。 书法中的“媚趣”是指书法中体现出温润典雅、美人玉环、豪华约多姿的情趣。 可见,“二王”书法之外,风韵犹存,万古流芳,笔势飘云,矫惊龙。
每当人们提到他们,就会联想到他们作品的飘逸洒脱、雄伟壮丽的气魄。
欧阳说在《用笔论》中,回答了什么是“笔之趣”。 “夫用笔之法,速抓之法,速抓之法,拖后腿之法,悬针垂露,蠵龟屈蛇伸,俏皮萧条,修闲雅,眩目,抖字,抖字,如上苑春花,无处发,不发
……以笔之趣,信以为奇,以盗符合古道。
[1]106他叙述了毛笔的用法。 即下笔时,针飞快、准、狠、风大,音调间笔伐不断,线条粗如悬疑,形如蠵象“s”,字里行间皆有趣。 这就是写作的爱好。
颜真卿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录了与张旭探讨笔法的过程。 曰:“味蒙所授,不就是趣长笔短吗? 不是长而有劲,画得不够吗?”[1]279中的“趣长而笔短”耐人寻味。 “趣长”寓意深刻,即可以表达一个时代的意义,也可以突出一个时代的意义
“笔短”给人一种简单的感觉,一种简单的质感。
所以,“趣长笔短”是华丽与简约的结合,用简约的笔法烘托情趣和神韵,达到“趣”的境界。
刘有定在《麻姑仙坛记》一书中写道:“唐人云,字有金生,字里行间有玉润,真则字终意不尽,草则行尽不尽,乃得书之趣。
[1]428通过比较真书与草书,强调笔势的重要性,为草书势的延续“得书之趣”。
清代书法家重光在《衍极注》的开头写道:“情趣的呈现出现在检查点上。
[1]560他将“趣”的表达缩小为“钩”与“点”的笔势,表明到了清代,人们对“趣”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
在《书筏》中,他说:“拍丈夫马屁的笔趣,想留下来就要卖力。
其中还添加了“从策之笔左出,不以铮利而落,自然好”的笔法。
”强调注意下笔时的“气势”,“俊拔刚折”[1]203、“手虽降笔罚”[1]881、“用力冒险”[1]881在下笔时干净、大胆下笔
赵构在《永字八法》中写道:“故晚年有趣,横倾平,擅宜。
在造出太多大字之前,随便动笔也没关系。
或者皮肤瘦骨嶙峋,连山林小山的空气,喝酒后都有很好的地方。
以前的人很难来吗?
[1]366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趣”的含义由浅入深,从历代书论看,通过分析得出的笔势趣最初多指速度,逐渐趋于凝重简约,达到心灵向往的境界。
中国书法讲究气势,其笔势的运用决定了书法家的书法水平,水平越高,笔意越丰富。
要达到笔势之趣,靠的是临摹、学习,还有知识鉴。 要达到笔势之趣,就要多写文章,多练习,多见多识广,从古人的笔法中领悟“趣”的审美意蕴,内化为自己的功绩。
三、身势之趣书法中的身势是书法的基本框架,决定书法的形象与苍白。
从书法的气势中探索“趣”的范畴,可以拓宽审美主体对书法鉴赏的视野。
许慎在《翰墨志》中写道:“第一次有奴隶书,趣味上很容易,但古文就这样不断。
(3) 7句中的“趣”表示“倾向”,即奴隶书的产生,是为了使书写更加简洁。
赵构也在《说文解字序》中写道:“草书之法,古人以趣快而易工,删难省事,损复单一,诚非苍,史之迹。
[1]369关于“趣”的身势表达多与简、约、易等词有关。
虞世南在《翰墨志》中分析了各种字体的体势,最后他说:“体八分,体同章草,各有风趣,无论巨细,皆有虚散。
[1]111这里的“趣”,是指楷书应具八分体,兼章草之势,这样的笔势便产生了“趣”。
江式在《笔髓论》中写道:“晋世义阳王典词令任城吕陈表《论书表》六卷,寻其况趣,附许慎《字林》。
且据偶章句,藏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定篆意。
[1]65-66江式考察古文中的章句,通过辨析其中的奇字来寻找古书中的“趣”,细细察其身势,便能体会到隶书之妙,使篆书情不自禁。
虞鵊在《说文》中也写道:“字之美与恶,断书之真伪,体之趣,穷稍入神,机闲,游哉游哉。
[1]51 )可见虞鵊更强调从体趣来鉴别字的美与作品的真伪。 这无疑以“趣”作为更高的评价标准。 也就是说,书法要讲究“趣”,通过“趣”来表现“穷”,展现书法的形态和神韵,实现“见字如人”的趣味感。
张怀瓘在《论书表》对禇遂良的书评说:“褚遂良善书,少则服虞鉴,长则祖述右军。
无论是姚台青键、窦映春林、美人婵娟还是罗琦,书都非常吸引人。
[1]对192宋令文也有评价:“翰简翩,书之媚趣。
[1]202 (张怀瓘对“媚趣”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界定,从人的体态开始了分析书法字形的审美活动,可见其将体态情趣展现得更加生动形象。
邓石如在《书断》中云:“字画疏处能跑马,密处不透风,常计白为黑,别出心裁。
[1]在制作641支的过程中,每一处都要摆放整齐。 当然不能认为黑是黑,白是白,把白的地方填满就完成了。
精心设计,融合黑白,相互衬托,两者错落一致,疏密呼应,《奇趣乃出》[1]641。
包世臣在《论书》中也写道:“从逐字逐句来看,只要大大小小两中宫圆满,沥青胶带就会有奇特的情趣横空出世。
[1]648 (书法中体态的“趣”,可见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本质,都要感受到字体之间的联系。
“趣”最初是想让书法的形态由繁变简,但为了便于人们的书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真品与章草结合起来,强调章草的气势,“趣”可以用最简单的姿势来表达韵味十足的感情。
结合人体美学,品味“趣”的身姿,有如美人婀娜的身姿,耐人寻味。
最后,书法家们经过实践与经验的结合,从整体效果上展现“趣”,不断总结和丰富“趣”带来的审美效果。
四、趣味鉴赏张怀瓘在《艺舟双楫》开头写道:“臣闻形见象,书者法象也。
心不能比东西更奇妙。 墨不能弯曲到心底。 因图而生之,因气而和之,神肃而合裁,因变而适,则法本无形,难能可贵。
[1]212书法在艺人中可以说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这些简单的线条传达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当我们真正领悟到,欣赏书法,跨越时空界限,感受古人与《星际迷航》的思想共鸣,就能深刻感受“趣”的意境之美。
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写道:“情趣之深,情之比兴,默可知,不可宣告。
(1) 212“万事无情,胜送我。
偷偷地看别人,迎合对方的爱好,或者通过锻炼获得别人。
[1]207年,张怀瓘非常注重“趣”字。 他在本文中就“趣”构建了“神”“妙”“能”范畴下的鉴赏体系。 并强调,“趣”的欣赏要靠“隐性知识”,审美主体的品位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品味“趣”。
在《书断》中,“知道味道的人,在其中很享受。 不认识的人,可以用手看。 一百没有减少,但不能割耳朵。
[1]213他强调了“兴趣”。 “爱好”的重要性,只有知道它的“滋味”才能真正享受。 可以说,学习书法要享受书法带来的愉悦。
如果觉得学习书法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有任务地练习,只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憎恨。
关于“趣”的鉴赏和相关作品的品鉴,古人有过大量的评论和记载,张怀瓘是众多书论作者中对“趣”范畴阐述最为深刻具体的书法家之一。
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关于钟的书法说:“真书在绝世是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有许多异趣,可谓深不可测,古雅有余,自秦汉以来,不过是一个人。
[1]178谈到索靖的书法,他说:“知趣者自然,劝不要得奖。
[1]179 (通过书法作品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张怀瓘已经形成了“趣味”鉴赏的独立体系。
李嗣真在《书断》中也评索靖,他说:“索有《书后品》三章,见其趣,大跛,无愧桂璋特们。
[1]137索靖的书法可以说是笔短意合、笔短趣长的代表人物。 他的《月仪》也广泛流传于后世。
包世臣在《月仪贴》中对“趣”也作了相关的定义。 “能逸天趣,味从卷轴,以古为师,则非妙道。
[1]657 (古人对“精品”的评价中重视“趣”与“味”,即把“趣”纳入作品评价的审美范畴,可见其对“趣”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意义。
“趣”在诸多范畴中,是最能体现历代书法家思想升华的范畴之一。 书家们通过欣赏“趣”,可以领略书家们的思想、经历、愿望等的变化。 如苏东坡初尝不到怀笔之意,后经岁月沉淀,沉吟,遂得其妙与悟。
所以,我们可以学习记录,学习反思,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新侧面。
五、趣味文化价值书法是一种意识形态,既能传达思想,也能表达感情。
书法可以说是静止的,因为它停留在薄纸上,而它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传递能量,所以书法也可以说是动态的。
“趣”范畴起着一种艺术社会功能的中介作用,书法魅力通过“趣”表现出其社会作用。
首先,兴趣有传达思想的作用。
“趣”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素养,审美主体往往可以通过审美对象了解创作者的审美思想和人物性格,审美主体可以通过细细品味作品而与创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创作者的审美理想。
通过对“趣”的探索,可以看出书法家们对“得趣”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赋予笔短趣长的意义。 在追求“趣”的道路上,不仅要提高笔法的熟练程度,还要加强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感情心境和想要表达的个人表情。
而“趣”可以唤醒书法家们的另一面,生动展现他们的生命力和活力,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其次,兴趣具有教化的作用。
艺术是最幽默的教育,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搞笑视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一些行为艺术也是为了强调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映等,所以我们通过“趣”的幽默、幽默、幽默的方式,引人入胜
例如,在公共场所,可以利用书法的柔线和“趣”的特点,使“请勿吸烟”的信息和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与古板相比,冷活字为了获得禁烟的效果,会更加引人注目。
不仅如此,这样的创新还将推动书法艺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
最后,兴趣是艺术宣传作用的中介。
现代许多年轻人对书法的理解寥寥无几,甚至连识别各种字体都很困难。
一些年轻人谈论书的颜色变化,认为它是年龄间品味的代替品。
所以,如何传承书法之美是社会的重要问题。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很多扩大苏轼、王羲之等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从中寻找“爱好”的书法印章。
例如,我在王羲之的《艺舟双楫》《寒霜贴》《乐毅论》《平安贴》055-79000上发现了四个字的真迹“不想上班”。 这种方式在网络上成为“集字”,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看到、也可以看到人们的“趣味美学”
“趣”在艺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创作者和读者、作品和读者。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4.[2]盛熙明(撰) )法书考//四部丛刊续集( c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3]历代书法论文续集(续)
(孟云飞为《兴福寺半截碑》 ) 2020年第2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