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子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摘要:土木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以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资源为切入点重构结构力学课程体系。
在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基本提高”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同时达到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多样化的需要。
关键词:固体力学基本提升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
结构力学是土木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与后续课程紧密相连,是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为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工程结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力学分析和计算方法[1]。
结构力学的特点要理论性强、抽象,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完善自我的能力[3]。
1、传统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程内容[4]。
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来说,这种传统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统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需要; 二是经典结构力学课过于注重理论,内容难度大,与后续课程脱节严重,工程与实际结合不够; 三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缺乏与结构力学课相关的实践环节,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2、构建“基本提高”课程内容体系
基于社会需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为了适应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理念和土木类专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培养模式,对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构,在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基本提高”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 其中包括结构力学(基础)、结构动力学(理论提高)、结构力学专业讲座)工程应用)三个模块
具体内容如下。
2.1结构力学(基础)
按照“应用为主、充分管用”的原则确定基本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在同一时间段开设给所有土木类专业学生。
内容侧重于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达到能解决工程中广泛常见力学问题的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注重应用,简化复杂化,可以满足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要求。
2.2结构动力学(理论提高) )。
理论提升模块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灵活熟练地解答综合难度较大的结构力学问题。
此模块设置为选项,由学生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内容涉及综合论述及结构力学计算原理、结构动力学原理,同时涉及矩阵位移法、结构极限荷载、结构稳定计算等主题,侧重灵活、技巧运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选择该模块满足自身能力提升的要求。
2.3结构力学研讨会(工程应用) ) ) ) )。
该模块重点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研究生考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知识运用问题,举办近年来工程中常见的力学问题处理专题讲座、结构力学研究生专题重点、难点解析专题讲座
通过解析主题和参加竞赛,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3、建设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
基于新的结构力学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组完成了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课程教材、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3.1《结构力学》教材编写以课程前期编写的讲义为基础,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考虑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最终编写适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结构力学》教材。
注重内容精练、易懂、衔接、联系实际,同时保持知识体系系统性,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教材。
3.2丰富的教育资料
课题组编写了教材和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和习题集。
学习指导书可以明确提出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深入浅出地剖析各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加入各种类型的习题,加深知识的理解、运用,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
3.3网络资源建设
完成了结构力学校级精品网络课程。
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测试、答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设立了网络教室,有效地延长了教学时间。
在满足基础教育要求的同时,开设“兴趣主题”板块达到教音乐的目的,开设“研究生主题”板块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4、实践效果
4.1期末考试成绩
2013年土木类专业学生开始使用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资源。
连续几次学生使用情况表明,使用前,学生听不懂、做不到,期末考试出现大面积不及格; 使用后,学生普遍反映“结构力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枯燥乏味”,期末考试成绩不合格率逐年下降,由实施前的34.7%下降到18.8%。
4.2学生报考成绩
结构力学是土木类专业研究生的主要专业课程。
应用以来,考研平均成绩逐年增加,考研合格率也逐年上升,录取人数从2013级的26人上升到2015级的41人。
结构力学专业科目成绩的平均分也从101.7分上升到116.6分。
4.3工程应用能力
一直以来专业基础课教师只注重概念、原理及方法的阐释,忽视学生工程应用意识的培养。
应用“基本提高”课程内容体系以来,授课组教师为学生开设研究生讲座15次,利用工程结构力学问题和力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讲座18次,强化应用概念,锻炼教师。
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应用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结论
传统的结构力学追求知识体系的高度系统性和完整性。
新课程内容体系突破了这一局限性,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形成了全新的“基本功”培养模式,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资源。 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工程实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精粹理论,强应用”,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