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浪费可以避免电子课本,教材浪费惊人:全国教材循环使用1年
教育不能停留在教科书上。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在教育方面,我们一直提倡节约学生,但作为学校,如何能言行一致,成了一个难题。
如何使节俭不再停留在教科书上,已成为学校和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据报道,中部某省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一间3500平方米的车间里,“教材山”堆放在近两层楼高的地方,几乎涵盖了中小学所有科目教材,部分教材工整整洁。
其中大部分将进入造纸厂。
教材浪费的问题,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但不得不说一时难以妥善解决。
当然,让教科书“循环流通”,确实是个好主意。
这样的“循环教材”从2008年开始在武汉市的很多中小学出现。 与自带教科书的课程相比,《循环教材》的特点是学生出入教室不需要带书,课前,由课代表给学生们送书,课后组织学生按时回收,回收到下一年,循环给下一年级的学生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音乐、体育等免费教材已经回收利用,但教材浪费问题依然严重,部分教材尚未实现有效回收利用,尤其是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回收利用仍然依赖市场交易
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教学用书、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教科书和教育用书零售数量平均每年约28亿册,金额超过200亿元。
200亿是什么概念? 据悉,如果将这些教材回收利用一年,就可以节约费用,建设约4万所希望小学。
可见,节约教材是非常现实的。
也许有人觉得有些教科书不应该这么节约,但教育应该是没有成本的。
其实,教育不应该成为“资金的浪费地”,教育投资不仅要看资金的多少,还要看“效果”。
节约教材是社会节约的一部分,也是教育者宣传节约的重要实践环节。
值得关注的是节约的前提,不应该牺牲教育质量。
也有喜欢记笔记的学生。 特别是在教科书上记笔记,不应该因为“节约”而受到谴责。
毕竟,做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助于孩子消化课堂知识。
所以,一些选修课的教科书可能很容易进入回收利用。
当然,作为必修课,教学管理者是否应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
例如,孩子做笔记本的钢笔,是否能做一定的改动。 孩子学完一学期后,把课本上的笔记转换成电子笔记,让需要查自己笔记的学生可以查。 原来的笔记本通过某种技术处理来清理教科书,达到再利用的目的。
简而言之,解决教材浪费问题,科技是不能缺席的。
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外,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都是学生自费购买,而在教材回收利用的环节中,教材的流通依赖于市场交易。
但由于该产业存在产业链闭塞、供需匹配成本等诸多问题,成为教材回收利用的障碍。
特别是二手书的利润问题,肯定也会对流通成本敏感。
因此,在旧书流通环节,有必要加强管理。 为了有效区分新书和旧书,健康发展中旧书市场,有必要建立教材回收利用制度。 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市场监管,在保证中古书正当性的同时,向需要的人提供健康卫生有保障的中古书。
另外,除义务教育外,部分免费教材可以实现“循环流通”。 实际上,幼儿园的图画书教材很贵,但读书价值不高。 再加上高中阶段的体育、音乐、美术和部分选修课,多为每周一两节课,利用率不高,完全可以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循环流通”环节。
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是善莫大焉。
当然,中小学是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学生的管理者,学校也应该探索回收旧书的机制,鼓励捐赠二手教材。
这样,孩子才能走向社会,形成“节约”的意识,我们国家的节约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
当然,作为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捐赠教材。
但这些做法的前提是通过捐赠回收渠道,才能使“教材”的回收利用更有价值。
总之,中小学教材“循环流通”是减少教材浪费的好方法,需要大力提倡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