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遵守八个原则是什么,政府公共服务的原则

姬亚平

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行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突发事件时期,还是正常时期,政府都要提供优质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比传统的行政理念更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责任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也凸显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

我国一直重视法治政府的建设,但聚焦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行政权的制约,对公共服务关注度不够,相关立法也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确立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对规范公共服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可以严格遵守有关原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保障公民受益权。

具体来说,首先,确立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准确落实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可以引领和指导公共服务实践;再次,弥补公共服务制度的不足;最后,为相关立法提供理论指导。

确定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既要明确公共服务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也要结合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目标,结合抗疫实践经验,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

合法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职责的方式,实质上仍然属于行政权范畴,必然要依据依法行政原理,必须在社会保障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制度框架下进行。 另一方面,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保持一定的合理张力,对法律缺失或滞后但符合公共利益需要或紧急情况下需要变通合理的公共服务也要予以支持。

没有法律依据并不等于行政机关不能提供帮助和服务,如果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就不能说是非法和无效的。

理论上,法律对授益性行政行为的约束应当弱于侵益性行为,授益性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的目的和精神即可,无需明确的法律条款予以支撑。

普遍性原则。

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有需求的全社会,不能选择部分对象提供服务。

要实现普遍性原则,一方面要保证服务目的上的普遍性,政府主观上必须以维护社会公益为目的,防止私用公权,为特定人群提供利益。

另一方面,服务范围具有普遍性,从覆盖面来看,政府公共服务应当覆盖医疗、交通、卫生、就业、住房等公共领域,有需求就提供服务。

平等原则。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平等对待所有服务对象,不对部分服务对象因身份、性别、户籍等原因给予歧视和优待,确保所有公民享有同等服务。 这是宪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

在疫情防控期间,政府将不分身份、收入、地位等,对所有感染者进行免费救助。

持久性原则。

只要需求持续,公共服务就不能中断。

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首先,在政策制定上要持续稳定,不能随意中断朝令夕改和公共服务供给。 其次,在运行中,国家要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保障公共服务运行的畅通,加强各职能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后,在监管方面,政府要对公共服务的生产供给加强监管,保证生产供应链的畅通

针对性原则。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区域发展不平衡,而每个公民的需求也不一样,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有针对性。

政府应该考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根据经济能力、资源条件、基础建设等条件,制定适合各地区各阶层的不同服务方案。

例如,新冠灾祸期间,回国留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较好,自行承担隔离期间的生活费和检查费是合理的,有利于国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公共服务更加精准,保证公共服务的实用性、有效性。

适应性原则。

社会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服务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适时调整。

首先,在理念上,公共服务理念要适应社会发展节奏,不断更新理念,使公共服务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其次,在能力和层次上,科学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财权范围,建立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最后,公共服务要适应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服务机制,为公民提供最好的服务。

经济性原则。

公共服务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传统行政活动缺乏竞争力,因此不重视投入产出比。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行政活动市场化,政府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行政效益。

首先要成立行政性公司,比如公共汽车等公共企业,把一部分行政职能从政府剥离出来,委托给行政性公司,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然后发展服务外包,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性方式,把一部分政府服务职能承包给普通企业在提高服务能力、优化工作流程、利用互联网优势,为群众少跑路、为信息多跑路的最后,对政府机关需要自身完成的公共服务,比如扶贫工作,纪检监察和审计机关的监督

开放性原则。

政府应当及时向公众公开公共服务信息,实现公共服务实践透明化,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公开性原则还要求政府加强与公众的交流,让公众参与公共服务,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评估和纠正。

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科学性、精确性和实用性。

(作者是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系院长) )。

声明:转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

如有出处表述错误或侵犯你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利证明书与本网联系。 马上改正、删除。 谢谢你。

资料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