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运动生理学2021年考研案例试题,运动生理学研究生考试试题答案

2021年高考倒计时!

10月15日:倒计时72天

10月10日-31日:正式报名

11月中上旬:现场确认

12月19日-28日:打印准考证

12月26日、27日:初试成体研究生运动生理学模拟题2—解析简答: 1、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有何不同? 涉及复杂性的中枢较多,有运动中枢和各种感觉中枢连锁反射活动不是单一的,是一系列的,前一动作的结束是后一动作的开始,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

本体敏感性在反射过程中,肌肉本体敏感性的输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这种输入冲动,就无法获得动作之间的联系,形成这种复杂的条件反射,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

2、测试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及生理意义? (一)心输出量每次心内侧室血容量正常约70ml,简称心输出量。

(二)每分钟心输出量;侧脑室每分钟释放的血量,简称心率与心输出量之积。

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为4.5~6.0L/min。

(三)采血点起搏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约为健康人的55%~65%。

(四)以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 m2 )计算的每分钟输出量在健康人中约为3.0~3.5L/(min )。

(五)心脏功(单次心室收缩功)。

3、决定肌力的因素是什么? 那个后天可以训练的程度很大的因素是什么?

1 .肌纤维横截面积。

力量训练导致的肌力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截面积的增加。

运动训练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加,主要是肌肉纤维中收缩成分增加的结果。

2 .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的大小、类型直接影响肌力。

对于相同的肌纤维数量,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 由于快肌纤维中含有更多的肌原纤维,无氧供能酶活性高,供能速度快,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机械功。

3 .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需要克服的阻力负荷较小时,主要通过兴奋性高的迟肌运动单位的兴奋收缩来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较少,随着阻力负荷的增加,来自运动中枢的兴奋信号也增强,兴奋性低的运动单位也逐渐动员,兴奋收缩的肌纤维数量也增加。

4 .肌纤维收缩时的初始长度。

肌纤维的收缩初始长度对肌肉的最大肌力有很大影响。

研究表明,肌纤维在一定长度时,肌纤维的收缩力增加。

另外,肌肉拉伸后立即收缩的肌力远远大于肌肉先拉伸、过一段时间后收缩的肌力。

5 .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主要是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6 .年龄和性别。

肌力出生后随年龄增长自然增加,一般20-30岁最大,然后逐渐下降。

10到12岁以下的孩子,只是男孩的力量比女孩大一点。

进入青春期后,力量的性别差异增大,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加,能有效促进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力量明显大于女孩。

7 .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的力量大。

体重轻的人可能有很大的相对力量。

4、长时间的持久力运动会使人体体温有什么变化? 怎么调节? 答:运动中代谢水平提高,导致人体发热增加。 尽管集体调节加强了散热过程,但身体的热平衡仍得不到保证,体温上升。 运动中体温适度升高,可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 降低肌肉粘性,加快收缩速度,加快肌肉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 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和二氧化碳交换,有助于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运动中体温升高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及运动员训练水平等因素有关。

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体温上升幅度越大。

冬夏两个季节的大运动量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提高身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论述问题: 1、考验“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的几种学说? 1“衰竭”学说“衰竭”认为疲劳的产生原因是能量物质的枯竭。

这是因为长时间运动,在疲劳的同时,往往伴有血糖[H1:]下降,补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梗阻”学说认为,疲劳的发生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积聚,其中主要为乳酸。

其根据是,疲劳的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会增多。

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组织和血液pH (酸碱度)降低,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导,影响冲动肌肉传导,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抑制糖酵解,降低ATP合成速度; pH降低,降低肌浆中Ca2浓度,影响肌钙蛋白与肌钙蛋白的相互作用,减少肌收缩。

3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认为,疲劳可能是血液pH降低、盐分代谢紊乱、血浆渗透压变化等因素所致。

4保护性抑制学说根据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体力上和脑力上疲劳的是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

运动时大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长时间兴奋会增加消费量,产生抑制过程,对大脑皮质有保护作用。

5突变理论爱德华兹认为,肌肉疲劳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路径的衰减突变过程。 其主要途径是:1.单纯的能量消耗不会降低肌肉的兴奋性,ATP耗竭时才会发生肌肉僵硬,这在运动性疲劳中很难发展到这种程度。

2 .能量和兴奋性丧失过程中,存在急剧下降的突变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伴有力量和输出的急剧衰退。

3 .肌能量物质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未发生突变。

4 .单纯兴奋性的丧失,不包括肌肉大量能量的消耗。

6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中含有未对电子的基团。

可在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细胞液中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化学活跃,与机体内的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发生反应,可引起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2、研究表明,力量素质的可训练因素主要有几种? (1)肌纤维收缩力:训练使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肌原纤维增粗,肌细胞内肌肉糖原等能量物质大量储存,代谢酶活性增加。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水平,增强肌肉力量。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运动中枢的同步兴奋能力和改善运动中枢之间的功能协调能力来实现。

)3)肌纤维类型)无论训练是否能改变纤维类型,运动训练都能使肌纤维发生适应性改变。

耐力训练能增加肌纤维琥珀酸脱氢酶等有氧代谢酶活性、毛细血管网数目和体积、肌钙蛋白含量、慢肌纤维面积百分比等。

速度、力量训练可增加无氧代谢酶活性、速肌纤维面积率等。

3、运动时血流量再分配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脏器的血流分配,可以确保运动的肌肉有较多的血流分配。

由于阻力血管扩张,向肌肉开放的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加,血液和肌肉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变大,气体扩散的距离变短,可以满足肌肉运动时增加的氧气消耗量。

因此,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变得更加重要。

运动血流量再分配的生理意义还在于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

如果没有不移动脏器的血管收缩效果,只有运动肌肉的血管扩张效果,总末梢阻力就会减少,动脉血压也会降低。

或者,为了将动脉血压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必须大幅增加心输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