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高华平:“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与文本特征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在重视对先秦文化经典的文学文体学研究的同时,也重视这些先秦文化经典的文本形式、文本生成和写法等方面的研究,似乎已成为几成“显学”。

但我国先秦时期的学术尚未分化,也没有现代文、史、哲等学科划分,因此,先秦关于经典文本的形式问题,实际上可以说不仅仅是经典文本的形式问题,而是思想文化内容的创作、表达、传承、思想文本的生成问题

也就是说,它表明我们今天研究先秦时期的文本形式,应该从——先秦时期中国人思想文化创作、表现、传承的思想史视角来考察,而不是从其文学内容体式来探讨。

先秦文章或著述的文体类型和文体性质先秦文化和文学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来源。

就写作风格来说,先秦时期就已有典范、谶、训、谶、誓、命、祝、谶、诗、歌、赋、颂、箴、铭、序、辞、传、解、说、记等多种文体形式

然而,从中国思想史,具体到先秦时期中国人哲学思想的创作、表达、传承、思想文本生成的角度,进一步考察中国文学史上“文体皆源于六经”观点的产生和先秦时期形成的各种文体形式,就会发现这一观念实际上就是如此

先秦文本类型和形式特征形成的思想史原因先秦时期中国文体的发展变迁,以《圣人》创作的文章或著述为“经”,以《圣人》介绍、解说的文章或著述为“传”的格局的形成,是先秦文体的形式

先秦思想史上,唐尧虞舜时期巫史垄断学术文化,属“王官”之学。 夏、商、周三这一代人,仍然是“为官学”、“官守其学”,因此,当时思想文本的创作、表达、传承,也表现出鲜明的“王官之学”特征。

具体到夏、商、星期三、《诗》《书》《礼》0055-790000055-79000000等思想文本的创作、表现、传承及思想意义的生成

从思想文本的生成来看,当时的《乐》《易》0《春秋》0《诗》0055-790000等,都只是某种官方文件的分类汇编,其创作和传承者无疑代表当时各朝代帝王的著作文本和写作风格,也属于官方文件的性质和类型——,可以说都属于《经书》。 这些保存在官方《官守其学》中的文章和著作的文本,既没有异本,也没有异本,“王官”以外的人也无法解释。 也就是说也没有“传”。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

王纲解绳、“王官失守”、“礼崩乐恶”、士阶兴起,“王官之学”散天下,百家得之,诸子百家之学。

孔子为教,先整理夏、商、周三代《书》0《礼》0《乐》0《易》00055-790000055-7900000等老典,《经》 并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形成了先秦诸子中的第一个学派,即儒家。

诸子百家也离巢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上的深刻变化,体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对夏、商、周三古典的文体性质和文本类型的变化(尊为“经”),对当时社会这些古典个性化的自由解读,以及对迄今为止原有思想文本形式及其生成方式的解构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孔子整理夏、商、星期三的《春秋》0《诗》0《书》0《礼》0055-790000等旧典成为“六经”,他的弟子也

这又导致了中国先秦思想史与文体学史上第一部《经》与《传》(《论》、《说》、《序》、《解》等)的二元对立。

显然,先秦时期这种文体类型和文本形式新特征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文体和文本形式本身,而在于当时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最初是孔子的个人行为,随着孔子的教育实践,这种形式被“七十子”和后来的学问广泛接受和模仿,后来被其他诸子学派接受,再经过改造的——他们都推崇“三代政典”为“经” 有人把本学派的“圣贤之言”奉为“经”,又把自己“论说”文章和著作中的纲领性观点、“拔河”整合为“经”,并加以阐释,使先秦文学和整个思想界自制“经”、“传”的传统

先秦《经》、《传》的文本结构先秦时期的各种文章和著述,实际上只有《经》和《传》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体类型和文本形式。

综观现存的先秦文献,这种“经”、“传”两种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大致有三种基本形态。 即“经”“传”分型、“经”“传”合体型和“经”“传”交叉型。

其一,“经”“传”分型,就是先秦时期某些文章和著作文本的“经”“传”就像后世两篇独立文章一样,是相互分离的状态。

第二,“经”“传”合而为一的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是指先秦时期某些文章或著作的“经”和“传”两部分在以前的“经”之后,出现的“传”(“说”“解”“记”“义”等)

其三,“经”“传”交叉型文体类型与文本结构,在先秦时期,既可以是某一文章或著作的“经”与“传”两部分相互分离而独立存在,也可以是前“经”后“传”式的“经”“传”的

先秦“经”“传”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的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主要有“经”“传”分型、“经”“传”合体型和“经”“传”交叉型三种基本模式,但这三种结构模式同时产生

从现有相关资料来看,先秦“经”、“传”二分的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模式,大致表现在初期(孔子时代初立)经)传、中期(七十子)和后学时代(“传”)经、后期诸子自造

孔子是我国文体学史上“划时代的学者”和“经”、“传”文体的真正“开山鼻祖”。

在中国文体学和文本类型学的历史上,孔子开辟了“经”、“传”并立的时代。

先秦“经”、“传”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发展变迁的第二个阶段,是孔子之后“七十子”及其后学时期“传”中进入“经”的时期。

以“传”入《经》,是指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时代,像儒家一样继承孔子的“解经”传统,对“六经”、“六艺”等前代典籍继续进行解说和阐释。

另一方面,正如儒家整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新的“经”,诸子也整理了本学派祖师的学说,称之为“经”,并加以解说和解释成为新的“经”。

各学派祖师的遗说,包括《孔子之言》,原是“解说”上古夏、商、星期三的《先王之政典》,现由诸子学派的后学奉为“经”加以“解说”,故《传》中“经”

先秦《经》、《传》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进一步发展演化,最后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自制《经》、《传》阶段。

所谓“自造《经》、《传》”,此时诸子百家的著述,并不是以上古三代经典和阐发师说——以“传”入“经”来立论,而是在其文章和著述中首先提出自己的纲领性论点,作为“经”,然后

这本《经》和《传》都是诸子自己编的,所以可以说是自制的《经》、《传》。

自此,文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结构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资料来源: 《乐》 2022年第6期

请关注@文并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