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韩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
中韩之间的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50多倍。
中国连续18年位于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国,2021年中韩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大关,接近韩美、韩日、韩欧贸易额总和
文| 《财经》记者邹碧颖编辑|王延春近日,韩国对华贸易自两国1992年建交以来,罕见地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逆差”,打破了维持了近30年的韩国顺差格局。
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的韩国,这一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环球时报报道,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8月1日称,7月份韩国对华贸易出现了5亿7千万美元的逆差。
在此之前的5月和6月,韩国对华贸易相继出现了10亿9,000万美元和12亿1,000万美元的逆差。
8月9日,正在中国青岛访问的韩国外交部部长朴振在与居住在中国的韩国人和企业家在线座谈时表示,今年5月韩国对华贸易收支时隔28年再次出现赤字,两国关系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但韩方将继续加强与中方的经济合作。
同一时期,与韩国统计的“逆差”不同,中国政府的数据显示,韩国对华贸易仍然是顺差。
《财经》记者从海关总署《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美元值)》获悉,今年4月、5月、6月、7月,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分别达到30.843亿美元、11.331亿美元、7.64亿美元、24.89亿美元,中国对韩贸易逆差
中韩之间的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两国建交30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50多倍。
中国连续18年位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国之列,2021年,中韩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大关,接近韩美、韩日、韩欧贸易额总和。
中国驻韩大使刑海明在5月的演讲中介绍说,韩国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现在韩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意味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中韩两国贸易数据的结论为什么这么不同? 会给韩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带来很大的调整吗?
中国对韩出口强于进口,能否持续到8月9日,韩国商工会议所( KCCI )发表了《近期对华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的报告。
该报告称,由于两国电池、半导体等中间产品贸易差额扩大,韩国显示器产量下降,以及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税降低等综合因素,韩国的统计标准出现了“逆差”。
从中国对韩出口来看,根据上述报告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二次电池原材料“其他精细化工原料”为72.5亿美元,几乎是去年同期38.3亿美元的两倍。
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电池中间材料“其他蓄电池”从去年上半年的11.1亿美元增加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1.8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电池主要材料“氧化锂”和“氢氧化锂”为11亿7000万美元,创下了韩国进口额的记录。
今年上半年,中国向韩国出口的液晶显示器( LCD )产品为12.9亿美元,是去年同期4.5亿美元的近3倍。
从韩国对华出口来看,近年来,受韩国企业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国产品牌质量提升等因素影响,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下降。
受疫情影响,快消品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从事国内服装业的陈潇告诉《财经》记者,今年很多客人抱怨从韩国代购衣服要等一两个月,有的客人从韩国代购的冬季大衣在夏末左右送到。
由于中韩物流不畅,一些同行放弃了韩国代购,对接国内中高端服装供应链。
到目前为止,中国对韩出口一直保持着强于进口的态势,会持续下去吗?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所长许英明向记者介绍,近期韩国对华贸易出现所谓“逆差”,按照中国统计标准,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幅度出现收窄。
数据每月都变窄是正常的。
短短三个月内,中韩两国产品竞争优势、产业互补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变化,这无法解释。
另一方面,本土疫情仍然零星发生,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也受到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俄罗斯纷争、大国博弈、芯片限制,也影响了韩国部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 KIEP )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尚勋对记者分析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赤字”,一方面,韩国经济活动和生产恢复常态后,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半成品等产品增加。 另一方面,中国近三个月来,由于部分生产和物流中断,中国经济面临一定压力。
通常,中国正常活跃的生产活动会增加中国的消费,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会增加。
但今年上半年,由于中国的生产、消费和投资增长受到限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有所减少。
另外,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0432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7%。
在李尚勋看来,韩国对华贸易“逆差”是短期现象。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理想,经济逐步走向正常化轨道。
所以,韩国对华贸易在“逆差”之后有可能出现回转。
但从长远角度看,李尚勋表示,据韩国政府统计,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从2018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中国技术日益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形成了对韩国进口的替代效应,消费也将相应变化。
目前,韩国对华出口产品集中在半导体,韩国对华投资结构也在升级。 除了各种因素外,韩国如果不加快一些政策调整,顺差减少可能会是长期的结构性变化。
半导体和新能源产品已成为影响中韩贸易格局的两个重要变量。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电池相关产品对韩国出口的增长大幅显现。
另一方面,李尚勋表示,韩国对半导体单一商品出口的依赖度非常高。
2022年上半年,半导体出口占韩国总出口的20%。
在韩国对华出口中,半导体所占比例也从2015年的20.3%上升到了2022年上半年的40%。
从2022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的交易来看,在韩国对中国出口的顺差品种中,只有半导体贸易顺差增加的韩国出现逆差的品种中,逆差有所扩大。
李尚勋认为,未来韩国应该追求商品的多样性和多样性,努力丰富出口类别,进一步稳定对中国的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半导体产品从中国反向进口到韩国的数据大幅增加。
据韩国国际贸易协会( KITA )称,5月份,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半导体产品激增40.9%,对两国贸易结构的转换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此,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中低端半导体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在人工智能( AI )芯片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种看法分析认为,中国内需减少,部分韩国企业在华生产的剩余半导体产品出口韩国,经过返工后,韩国进行了对外出口。
“逆差”的结论会导致韩国贸易政策的转变吗? 韩国对华出口的“逆差”中,也有人质疑今年5月以来,中国对韩贸易收支和韩国对华贸易收支出现逆差。
对比中韩今年4月-7月贸易收支的结果,两国的数据相差约25亿美元左右。
从双边贸易总额来看,中韩数据在2021年相差600亿美元。
2020年相差约400亿美元。
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数据差距? 《财经》记者采访的中韩专家认为,统计口径和中转(中介)贸易是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许英明向记者介绍,从统计口径看,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是统计方式。 数据的偏差也会影响进口是计算到边境,还是计算到保税区。
此外,是否统计覆盖经由中国香港地区的中转贸易也会影响最终的数据结果。
李尚勋表示,首先,贸易数据统计标准有不同类型。
一种是在进行实际金额交易的点进行统计,另一种是在装船、报关时的节点进行统计。
目前,韩国使用的标准与中国相同,出口以FOB (船上交货价格)统计,进口以CIF (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统计,但由于商品在两国出口时和进口时的价格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统计维度上,5%左右的偏差也是存在的
李尚勋认为,出现数据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是否将中介(中介)贸易,即经由第三方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统计为两国进出口总额,并按原产地标准采用数据。
例如,韩国商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或中国大陆时,在统计时分别作为对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的贸易进行统计。
但是,中国在统计中介贸易时,是以原产地为基准来统计从韩国的进出口的。
两国经由香港地区的中介贸易数量很多,去的话可能会有统计偏差。
“统计差异肯定不是取决于哪个国家的数据是虚假的。
李尚勋表示,为了避免国家间的贸易纠纷,倾向于出口少一点,进口报告多一点。
目前,韩国关税厅和中国海关总署为了协商两国间贸易统计的差异,每年召开贸易统计相关的会议,为了避免误解和问题,正在积极进行协商。
今后,相似的偏差可能会慢慢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韩贸易,不管谁是“顺差”,谁是“逆差”,数据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但两国达成一致的是,2022年上半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增速远远高于进口的增速。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1-7月份,中国对韩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8%,进口同比增长2.7%。
韩国的“逆差”和对华出口的弱化,有可能影响韩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吗? 6月29日,韩国总统府经济首席秘书崔相穆陪同尹锡悦出席北约峰会期间向媒体吹风时表示,通过中国实现韩国出口经济繁荣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必须加强与欧洲的合作发展韩国经济。
日前,韩国贸易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可能需要升级韩中FTA,加强RCEP的使用,同时努力实现进口多元化和技术安全。
对此,李尚勋解释说,韩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国际贸易对该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2004年,韩国首次与智利签署了FTA合作,迄今已与58个国家共签署了18项FTA协定。 这表明韩国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原则,即使这次对华贸易出现“逆差”,对华贸易政策也很有可能不会发生大的转变。
但同时,作为开放型贸易国,韩国确实需要确保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前疫情、全球供应链瓶颈叠加俄罗斯冲突等,外部风险非常高,对韩国来说,需要确保稳定的产品生产和稳定的产品出口。
考虑到中国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进程加快,韩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确保技术安全,努力扩大高科技和高端产品的出口。
“作为亚洲四小龙,韩国无疑担心‘逆差’反映了产业竞争的优势。
许英明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将继续升级,但中国和韩国仍有很多合作空间。
中韩自贸协定将于2015年生效,目前正在进行的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一旦敲定,零关税范围越来越广,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等,中韩自贸协定的利益将惠及两国企业。
事实上,RCEP是一个低水平、覆盖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促进中韩贸易的直接作用有限。
中韩FTA已运营近10年,且存在诸多关税政策优惠,因此RCEP今年生效后,对促进韩国对华出口的实际作用不大。
李尚勋表示,目前韩国担心的是,迄今中日没有直接的FTA协定,日本加入RCEP后享受关税优惠,韩国企业当天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韩国对华出口的80%是半成品,原材料、零部件、装备等产品正是日本的优势领域,韩国担心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下降。
但李尚勋指出,从长远看,RCEP可以为扩大中韩多元合作空间提供更多间接动力,包括扩大相互投资、加强区域内第三方市场合作、供应链合作等。
目前,大多数RCEP成员国同时加入了CPTPP (全面进步的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或IPEF (印太经济框架)。
如果RCEP想继续发展,成员国需要通过RCEP的开放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因此,从长远来看,RCEP必须发展成为开放程度更高的FTA。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区域内的主要经济体,中韩FTA可以以更高的标准发展,发挥领导作用。
其实,中韩两国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升级谈判。
今年8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山东青岛与来华访问的韩国外长朴振举行了长时间会谈。
双方同意加快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争取尽快达成一致。
就维护生产供应链稳定进行对话,同意致力于生产供应链完整、安全、畅通、开放、包容。
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坚持非歧视、非排他、公开、透明原则。
王毅强调,要总结建交30年积累的有益经验,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开创下一个共同发展繁荣的30年。
许英明表示,中韩之间的顺差、逆差变化可能仍处于反复焦灼阶段。
但未来中韩贸易的增量空间不仅体现在货物贸易上,也体现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双方投资等方面的合作上。
特别是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率远大于货物贸易增长率,未来两国有望出现较大的合作空间。
李尚勋说,中韩也可以在东盟等第三方国家进行投资合作。
中韩有可能在东盟地区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未来双方可以合作在当地建立产业合作园或开拓新市场。
另外,在数字经济伙伴关系( DEPA )、RCEP等跨国合作领域、供应链稳定、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中韩两国未来的实质性合作也值得期待。
中国统计口径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单位:百万美元
月份 |
对韩出口 |
对韩进口 |
贸易收支 |
韩国统计 |
7月 |
14274.9 |
16763.9 |
2489(24.89亿)韩国顺差 |
-5.75亿韩国逆差 |
6月 |
15733.1 |
16497.1 |
764(7.64亿)韩国顺差 |
-12.09亿韩国逆差 |
5月 |
15475.5 |
16608.6 |
1133.1(11.331亿)韩国顺差 |
-10.89亿韩国逆差 |
4月 |
13455.0 |
16539.3 |
3084.3(30.843亿)韩国顺差 |
5.22亿韩国顺差 |
韩国对华贸易收支统计数据来源: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单位: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