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俊、杨震伟: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之刍议
任何实体和组织都有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资产。
高校作为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校舍设备是基础资产,教师是核心资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维持和增强,核心资产教师群体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得名师者“得天下”。
师资培训是高校“核心资产经营”的议题,不是日常的常规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教师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痛”。
为此,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师资培训。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师资培训领域持续加大投入。
一、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记忆”中叠加了“就业环境记忆”,在封闭生态中形成了特殊而顽固的集体思维和行为特征。
教师们的学习突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较弱。
其共同的最大问题,一是脱离生产第一线,知识陈旧老化;二是思维逻辑方法单一僵化,上而不唯美,不死板。
传统的教育记忆、大学体制中形成的思维、行为模式记忆,将认知力、创新力笼罩在顽固的“大学语境与模式”中。
部分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低、结构小、灵敏度差、理解力不强。
如果不调整优化师资培养模式和做法,仍然搞“大水漫灌式”、低效益甚至“假期式”的培养,反而会导致产教背离、校企疏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异化。
为此,同济大学中德教育联盟对2021年上海滇合作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培训项目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以期提高师资培训的有效性。
二、探索本期培训班为期三个月,组织者改变传统做法,职业教育专家确定方向基调,向教育机构明确任务目标和质量要求,组织者根据培训目标组织资源,实行项目定制化专业服务。
参加培训的教师在了解任务要求和成果价值的基础上,优化专业建设策略、策略和具体措施,使教师培训更有回报价值。
通过参观考察、研讨会、网络交流、高校实践作业(主要是课程和教材设计)相结合的形式,领会国家“双高计划”文件精神,了解我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求,学习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经验,自觉引导
为期三个月的研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期一周参观考察专业相近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等5所高等院校和1所职业培训机构,提高教师感性认知,激发教学改革热情。
第二阶段,为期2个月,安排培训教师参加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等5所高校、机构和岗刚学习,参加教育教学活动。
在此期间,教育专家和产业专家从审题、选题、确定框架、价值评估等多个环节,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教师完成课堂(教材)的教学设计和其他规划工作。
第三阶段,组织教育专家和产业专家三周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作,形成包括课程设计、教材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的培训成果。
三、成果这次培训班是作者经历过的比较成功的培训班之一。
参加培训的教师中,有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学历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都获得过各级各类奖项,有的主持过教学改革课题,有的有长期的企业经验。
培训期间,教师们往往连夜根据专家意见看书、调研,反复修改作业,改写、改写程序。
有的教师按照挂职单位的要求,坚持填写《读书心得》和《学习日志》。
我们乐意让教师们通过考察、实践、沟通、凝练、总结,从一门课的封闭思考到专业的顶层设计,从坚守知识体系到融入实际任务训练,从埋头听课到关注产业发展
教师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改革热情,领导重视,组织得法,领导有力,师资培训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选修课(教材)作业专家评语) ——教师从《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模块化课程设计》到《新媒体传播系列课程包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教学思维的变更。
该事件融入产业,有认真的产业分析和产业思考,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前瞻性,初步形成了课程特色。
——教师从《推销学》到《推销技巧》,再到《2B品牌价值经营与全网推广实务》,课程设计观念转变,适应市场需求,聚焦2B业务和网络经济特点,重组和调整内容,重塑课程结构
——教师从分析电力行业产业链入手,构建产教映射关系,建立能力清单,参考某电网有限责任公司《12个典型技能组岗位能力评价标准》,重新设计《变电运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案
—— 《行车值班员业务与操作》课标和教材打破常规模式,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照“四维”(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直接对接岗位,引入工作场景,采用任务工单模式; 让企业员工参与教学流程和考核方法。
其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的思路值得借鉴和推广。
——教师根据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对原《隧道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节点,构建课程模块,制定能力本位评价标准,更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内容,具有创新性。
——教师立足任务式培养模式,根据典型岗位能力要求,在融入实际工作场景、通过任务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编写的《物流自动化技术及应用》教材。
四、思维从训练开始,组织者反复要求参训教师“放空”大脑,训练教师换位思考,突破“教育记忆”,融入产业精神。
这项工作从来没有在师资培训中进行过,也不是讲课能完成的。
三个月来,导师“按需”针对教师问题具体研究改进途径,除了集体讨论外,几乎每天都与参与教师交流。 这也是以前的教师培养所做不到的事情。
通过培训,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发或修订课程设计时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课程设计的科学性首先来自于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
建设或开发课程,首先要科学定位课程,明确课程性质,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对接什么标准,解决什么能力,以什么形式开设它
这个步骤不能缺失。
课程定位是否准确是与专业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计的依据是面向产业岗位的能力分析。
按照这种逻辑确定课程定位既反映了生育教育映射关系,又体现了能力本位原则。
很多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这一逻辑前提,导致工作更多,费力失效。
通过培训也发现教师对模块课程的设计理念、方法并不陌生。
专业课程的形式应该是模块化的。
模块化设计的常见做法是将职业(群)分解为几个职业活动单元,每个职业活动单元的核心部分——制作某个产品的全过程)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作业项目”。
围绕“工作项目”,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其他能力要点,从原各相关学科体系中提取,加上“通用能力”,与该“工作项目”组成一个学习模块,满足从事该职业活动单元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要求。
模块包括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料、考核方法等几个部分,类似于澳大利亚教育课程体系的“学习包”。
开发过程可参考DACUM课程开发模式:对一个具体岗位进行职业分析,每个岗位所需能力大致由几个一级能力组成,每个一级能力又分解为几个二级能力。
各级能力所需的工作程序、工具、知识、态度、标准等内容是一个模块的内容,可以称为能力模块。
模块设计完成后,进入模块之间的联系。
协同机制的建立,形成了所有模块均可自由选择的模块库,模块可以实际使用。
请注意,模块合并将选择适当的合并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来自工作结构,衔接模式可以根据工作领域进行衔接。
课程模块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难进行专业的顶层设计,比教学计划的制定更重要,其焦点是“教学活动的设计”。
模块化课程应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重新筛选和组合现有课程和课程内容,将所需内容重新整合到新课程和新课程中。
“整合”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德育、智育、美育的整合、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的整合。
“任务式培养模式”和“内容整合”是多年来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是课程模块化的瓶颈,是教师的弱项,培训组织者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但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探索和完善。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新技术、新技术、新规范及时融入教材”并不容易,“新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也存在不少困惑。
活页教材的“活”,从内容的来源来说,是指来自企业生产实践的生动知识;从教学效果来说,是指促进学生的职业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
教材之所以是活页,是因为学情、内容、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变化,以及教师最新思维成果与近期研究成果的融合,是高标准动态教学的需要。
由于课程内容具有动态的特点,不能提前编辑出版教材,实际上不能用固定的课表完全表达学习过程。
这就需要开发活页式教材来应对这种动态的教育形态。
例如,工作手册式教材实质上是将企业工作手册的编写方式引入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的,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场景、工作要求等。
其实质在于突出职业教育教材类型教育的特点,适应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学习标准与工作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通过三个月的培训,教师们对新教材的特点逐渐达成共识,并形成了初步成果。
总的来说,教师们的作业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 比如,在推广和实施了自己的主张之后,再回头看看,进行自我解读评估,也许还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一次研修,即使花了三个月,也不能期待解决很多问题。
开始是进步。
希望这样的思考不是为了交作业,而是作为长期的课题继续下去。
我希望这样的思考不会受到学校日常任务和气氛的影响而被搁置中断。
这种思维课题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验证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职业认同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作者简介】潘家俊( 1950-),男,研究员。
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杨震伟( 1967-),男,高级顾问。
玖蕴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壹藏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数字经济产学合作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