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教学不停歇,线上也精彩!师生在复旦云“教”与“学”|同心抗疫,风雨同舟。

瘟疫流行

重新启动在线教育模式

物理空间被打破

但是

老师不减严谨的教学态度

学生不减充实的学习热情

特殊时期

复旦老师

共克时艰,等待“花开”

一个劲儿地上课

在线也很棒

看看这些天上的课吧

“文化与社会”课程:在探讨与反思中打破圈子成长

“文化与社会”通知核心课程本学期迎来了来自不同专业的30多位同学。

受疫情影响,授课老师丁玫没能及时赶回学校,开学之初这门课就采取了在线教育的模式。

在腾讯会议平台上打破物理空间壁垒,构建师生“教”与“学”的空间。

课程内容涉及文化、语言与社会、饮食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

课程希望通过引入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和工具,让学生们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深刻反思知识体系、社会关系,进而达到多元的社会共生与共存。

课程采取大班讨论的模式。

在“以学为本”的课程中,丁玫将介绍学科背景、基本知识、有趣的案例等。

但是,“麦克风”并不总是在老师手里,她经常把麦克风交给同学们。

现在瘟疫流行,她知道有些同学可能有点失落。

为了尽量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她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下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们思考,让学生们离开焦虑情绪,转向积极思维。

“学生们在线参与讨论的方式更加多样,可以在聊天框里打字,也可以直接打开麦讨论。

在线的一些同学可能很害羞,但不一定喜欢举手发言。 如果你在线上,你可以通过聊天框立即发表意见。

“2019级中文系中文文学专业的黄佳敏说。

“老师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大家的注意力,经常提问,听我们的想法,引导大家积极思考。

二二二级中文系中文系的张子悦说:“所以这节课让我觉得很有参与感,而不是只在屏幕的另一边一直‘敲’笔记。

网络课程容易受到不可抗力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学习质量。

考虑到部分同学会遇到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丁玫告诉助教在各大课上录下来,并及时传到微信群,方便同学们回头看。

为了让同学充分表达想法,丁玫把小组讨论搬到了腾讯会议上。

她介绍说,一般4~5人小组,学生们或多或少可以参加,可以发言表达,心理上也可以给大家提供舒适的空间。

考虑到个人腾讯会议不能分组,她申请了可以自由分组的复旦版企业腾讯会议,更好地实现了在线小组讨论。

课堂上讨论老师设计的情景面试

“如果赶时间,在线讨论和总结环节还没有结束,老师也会把讨论搬到微信群、e-learning等平台上,继续交流和评价。

”助教愉快地说。

虽然物理空间有限,但在线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却没有间断,不同的观点在讨论区、聊天框、微信群等云空间交流冲突。

“聊天框有来自不同专家的独特见解,让我学到了很多。

”黄佳敏说。

《数据处理与绘图》课程:实践锻炼本领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处理海量数据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大气和海洋科学的研究与时俱进,引入了许多相关技术。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解读与应用是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环节。

其中,数据处理和绘制作为中间环节,起到了连接原始数据和最终成果的桥梁作用。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开设的《资料处理与绘图》是打开这种数据处理大门的专业课程,面向本专业和全校对数据处理感兴趣的本科生。

这门课由该系陈国兴和张若楠联合授课。

“这门课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上,使数据可视化。

相当于大气科学研究的必修课,对今后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很重要。

“2019级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本科生傅正航说。

在线授课,陈国兴老师与同学们交流课堂练习

“在线课程带来了很多挑战。

作为一门高技能课程,它涉及大量的数据获取、代码编写、纠错等实践技能,因此对实际练习和个性化指导要求很高。

“有些课以理论为主,但这门课的重点是实操环节。

”傅正航说。

下课时,大家待在一个教室里,便于互相学习交流; 转为在线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交流,如何保障学生们真正掌握技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陈国兴和张若楠也想了很多办法。

在陈国兴的课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感,他呼吁学生积极麦子,有问题随时打断。

同时,以提问的形式抛出更多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回答,在解答和追问中加深学生们的认识和理解。

“技术上的事情光靠理论方面是没有用的,也不会留下大家的印象。 关键是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让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温故知新,引发对课堂内容的积极思考,同时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

陈国兴介绍说,课程转为在线,没有给备课带来更大的压力,但给二维码的检查带来了很多不便。

隔开屏幕,学生们就可以在线随时检查编写代码的工作,变得困难了。

远程检查代码很麻烦,二是效率低,时间上也不允许。

但是,他说:“需要训练。

因此,他调整了课程结构,将原本应该在堂上完成的一些即时训练变成课后习题,在同学们解答并提出后,一一核对,让下节课答疑解惑。

另外,上课时间内答不上来的问题,可以在交流群里“轰炸”他,也一定能回答同学们的疑问。

2019级大气海洋科学系本科生王云松说:“陈老师非常热心,我们有什么问题随时答疑。

在课堂上,老师也尽量照顾每一个同学,课后辅导也不断划线,直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陈国兴老师为同学一一解答了纠错问题

“这门课知识精深,实操多,注重交流。

虽然和老师“配合画面”,但是沟通顺畅,有困难也能马上解决。 我从来没有因为在线而感觉到学习效果不好。

”王云松说。

着眼实践技能,聚焦个性化需求,在大气和海洋科学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果。

路上有困难也不用害怕,大家一起突破难关。

“应用伦理学的主题”课程:探讨中探索社会问题

应用伦理学的主题是哲学学院开设的专业高级课程,通过该课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应用伦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复杂性。

开课以来,这门课好评如潮。

据2020年哲学学院本科生郭子涵介绍,“这门课与哲学学院的其他课程不同,它更注重概念分析,更具有现实关怀性。

校园进入准封闭管理后,本课程由线上转为线上。

相对于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由于互动受到限制,教学效果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王国豫在基因编辑伦理专修课上,结合案例,尝试增加了类似讨论的课堂讨论形式。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集中度,而且使学生在伦理讨论中学会了如何围绕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事实、科学、原则和文化等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上课时,王国豫经常和同学们交流,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她看来,这种不同观点的冲突也是一个互相促进理解的过程,老师和同学可以从彼此的想法中汲取灵感。

豫老师在上在线课

这个课程形式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2018年哲学学院本科生季嘉程说:“这种探讨形式不仅提高了自己上课的注意力,也给了我用文字表达平时思维的机会。

季嘉程先生在线讨论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不再被动地学习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积极分析生命医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通过层层梳理这些问题,以破茧而出的方式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019年哲学学院本科生杨超认为这正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他说:“它不是一门纯洁性的课,而是一门实用性和启发性的课。

进入在线课程后,偶尔会遇到网络信号不稳定、设备故障等问题,但同学们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郭子涵说:“虽然隔着屏幕,但不要妨碍我们的思考和交流。

课间休息时,王国豫和助教刘甜甜也很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同时,她们经常在微信群里与同学们分享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就一些问题与同学们进行探讨。

特殊时期,特殊担当

老师用云保护教育现场

学生走在方寸之间

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

维持一切有序进行教育的你

感谢,表示敬意!

整理稿件

金融媒体中心

文字

佩恩、沈星月、王靖扬

责任篇

汪祯仪

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