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永恒风格与诗化风格的转变
知识点摘要千古盛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琅王融以气凌人; 汝南周颙,熟知声韵。
约等文均用宫商,平上入为四声,以此押韵,不可增减,世人称之为“永明体”。
永明体是南北齐永于明年在沈约等人的倡导下形成的新诗体,又称新体诗。
此诗体避免了汉字四种声调(平、上、去、入)与二声韵重叠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谐,与声律不协调的八大缺憾(即所谓“八病”),平仄谐、音调铿锵、词藻华丽、战整
这种诗体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相对自由的形式中寻求格律的发展趋势。
南齐竟陵王葆子良门下的8位文学家,谢书、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偲()都是永明体诗歌作家。
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在当时非常有名,诗歌成就也很突出。
南齐永建议明年间,周颐穿《四声切韵》,平入四声,而沈约结合四声的区辨与传统诗赋音韵知识,规定了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弊端,是后人记忆中的“八病”。
也就是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横扣、正扣等8种音症。
“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的创作,对增强诗的艺术形式美感,提高诗的艺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要求过于苛刻,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沈约的诗数量最多,理论叙述表达了“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果不及谢书。
谢书诗风受曹植,善于以警句开头,在景物抒情写作方面,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避而远之。
谢书诗创作的主要成果是发展了山水诗。
晋宋以后,山水文学应运而生,但多少受到玄言诗的影响,总是带有玄理。
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这样。
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称大谢,谢朓称小谢。
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仿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 但是,两人的诗境和诗的味道不同。
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色彩,小谢的山水诗表达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基本消除。
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色和表达感情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他陷入政治漩涡,目睹了事业的艰险与现实的黯淡,常常通过场面的描写,表达对宦途的忧虑和人生的苦闷。
刘跃进总结“永明体”的特点是句法逐渐定型,五言四句、八句较多,律句大量出现,平仄相对的观念比较明确,但“粘”的概念尚未形成。
此外,用韵疏而密,押平之韵多,押仄之韵严。 关于通韵,大多接近唐人。
“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各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战,平仄和用韵也相对自由。
唐代以后,形成律诗和绚句,称为“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这与《古体诗》形成对比,对文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而这首《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新体诗》,即《永明体》诗。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告一段落,“近体诗”的出现。
因此,无论后人对“永明体”诗的种种批评,都应该对“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