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包括,文学观念的论争与演变
自考动态 •
《实用说》认为文学是工具和手段。
中国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就是实用说的典型。
贺拉斯的《诗艺》中写道:“轻松灌输的说法。
艾略特在1928年说过的一句名言:“关于诗,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把它看成诗,而不是别的。” 这句话说明文本高于一切,具有客观性,对后来英美的“新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康德、席勒的美学观念是独立说。
狄德罗主张没有功利性的审美活动。
体验到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
苏格拉底:“绘画就是描绘看的东西”,是用与艺术不同的媒介,再现自然; 1800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 (序言)中首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英加登认为,作品中的“不定点”使作品处于“待机存在状态”,只有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才能使作品真正成为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言志说”与“教化说”并行不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与现实功利无关的独立艺术形式的创造。
“艺术除了表现自身,什么也不表现”,王尔德的这句话体现了独立学说。
“再现说”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表示物象取其真”的说法。
“根据物象程度取其真”,其实是模仿或再现外国的东西。
法国著名诗人保罗瓦莱丽说:“我诗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可见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
1 .文学的本质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即作家情感迸发时的创造和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 .作品并不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本身,而在于凝视对象时作者的心境和心理状态。
3 .作者可以画出任何平凡的东西,但要用不平凡的色彩表现,充分发挥作者自身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