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特征与特色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决定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点也是教材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
新时期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更新理念,适应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化发展的需要,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准确抓住改革重点,为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必要保障。
一、类型教育的新论断明确了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方向
在中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育人模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揭示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新论断,要求职业教育“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它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因此,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生产和服务紧密结合,必须把生产和服务岗位知识和能力纳入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创新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职业院校教材是这些改革和创新得以实施的最终载体。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论断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即彻底打破传统的参照普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强化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点,以适应当前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对教材建设的新需求。
二、基于类型教育特点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规模不断增加,体系门类逐渐健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进入21世纪,教育部通过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不断加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共计35000多种,其中,国家计划教材18169种,国家计划教材主体地位逐步巩固,同时行业计划教材也达到9695种,全面覆盖各类专业,类型齐全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突出,未能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新理念、新要求。
(一)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尚未摆脱普通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脱胎于普通教育,而且只进行了一些改良性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的变革。 教材开发沿用了近几十年普通高校中专教材的开发模式,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并不是对实际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筛选、排序、开发转化而成的。
这些教材大多基于学科化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仍然注重学科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岗位活动的生产逻辑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其人才培养目标仍然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掌握,而不是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工作效率和实践性特征以及职业教育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实践价值取向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引入了国际先进的课程模式,如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化课程等,但这一改革并没有摆脱单一的课程模式。 在原有的单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或表达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或模块,这些模块大部分是教学设计模块,是情境感知的,不是企业的生产模块,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仍然是分离的
这种形式上的改良只是教材组织模式的变化,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教材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状况。
(二)职业院校教材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时期,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高度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人才结构的变化,生产的变化带来了人才素质的变化,这些变化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规格、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材是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与生产实践脱节,教材修订周期长,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术、新标准,传统教材设计思路难以与现代以职业教育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
另外,教材的设计也主要以方便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没有给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设计必要的条件和空间,也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行业企业有效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教材开发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行业企业的介入,但实际上基本沿用了普通教育学科课程的开发模式,开发的教材通常严重滞后于企业岗位的实际发展,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主要原因是行业企业参与教材开发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行业企业难以真正深入参与职业院校教材开发。
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材开发中,职业学校的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水平的知识需求和表现形态存在现实冲突,是工学结合不充分的本质问题。
一方面,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面对真实工作世界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即使企业有很好的员工培训课程,也能有效衔接学校与企业课程,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校企培养的双重皮和各自为政,使企业难以成为主体真正参与课程教材的研发,难以形成真正的人才培养动机,这已经成为影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障碍。
三.基于类型教育特点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与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为本,保证正确教材建设政治方向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要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职业院校学生当前正处于青年时代,必须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育人功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始终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到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把教材建设和教育内涵式改革协调起来。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材建设中落实好课程育人要求,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建设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
(二)注重标准,保障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规范性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标准取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材建设范式的标准取向,即从内容上看需要价值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设计需要逻辑性、实用性、多样性;制作需要规范性和艺术性;应用需要便利性、通用性、适用性;特色
二是教材内容的标准取向。 即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基于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涵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等教学标准所要求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确保教材基本达到统一水平,降低地域、校际、专业和教师个人等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和标准
此次《规划》明确,职业院校教材编辑要注重标准,为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确定基本方向。
(三)以教材内容开发为核心,增强教材建设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因此,教材建设的核心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内容的问题,进而解决“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用什么方法和结构把这些有价值的知识组装、融入教材”“
职业教育型教育的论断揭示了职业教育教材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和“实用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职业院校教材开发的基点。
为此,在教材内容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和处理好教材知识体系完整性与内容选择的关系,以及教材相对稳定性与柔性开放性的关系这两对关系。
1 .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内容的选择性关系
高校教材开发和教材内容选择必须面向职业岗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及时反映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最新发展动态。
这意味着职业院校教材开发必须彻底实现从学科知识体系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
高校教材的内容不仅来源于学科知识,还来源于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即工作知识和技术知识。
学科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的,是形式化的知识。
技术知识的显著特征是与活动密切相关、情景性的,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技术知识大部分失去了意义,这决定了技术知识不是形式化的学科知识。
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不能单纯从学科的角度探讨或强调知识的价值性,知识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性还要从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方面进行探讨,建立注重工作过程知识的教材建设思路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2 .教材相对稳定性与柔性开放性的关系
教材本身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材建设规律,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课程标准从修订到重组、审定、教材选用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来说教材的更新总要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为了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步伐、产业升级的发展,随时更新教材显然不现实,教材质量也难以保障。
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有着天然而又极其密切的联系,随着职业内涵的不断变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变革,职业院校教材迅速反应,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等要求能掌握新技能,职业教育教材要求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如何化解稳定性与灵活性、开放性的矛盾,是新时期教材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教材编写的流程和表达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提出了挑战,更是机遇。 未来教材建设应顺应多形态发展趋势,更多关注数字教材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形态创新,实现教材有序、动态调整,化解教材建设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增强教材建设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专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把建设职业教育专业群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
以一批特色优势专业为全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支撑点,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中心,按照基础通、技术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原则,将专业协同发展性强、服务产业关联度高、教学资源共享度和科研成果共享度高的专业打造为专业群
为适应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职业院校教材必须打破过去单一专业教材建设的固有思维和模式,有效整合专业教材内容,发展跨产业、跨专业、跨技术的综合性专业群教材,服务于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高度化速度的加快,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在积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方面,具有一定前瞻性,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根据区域产业升级、发展规律,前瞻性地提出教材内容,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加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建设宗旨
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
职业院校正在培养具有自主判断、自主学习能力、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他们不是生产线上的工具,而是有职业道德,有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乃至对人负责的完整人格的人。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材建设要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中牢记以人为本的初衷。
因此,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既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推广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又要在教材内容和教材使用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材内容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相适应,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同时
(六)构建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建设质量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内容来源于实际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教材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才能将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地吸收到教材中,提高教材适应岗位需要的水平,这也是产教
国际推广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经验表明,在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国适用,国际适用,而课程开发是保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统一标准的基础,由相关部门统一组织行业内部专家、 证明必须由劳动者及相关课程专家、教师共同完成,定期召开会议调整课程内容、方式及标准。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是一项包括理念、制度、模式、结构、内容、技术与评价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立足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实际,以类型教育为逻辑起点,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时代性、规范性,构建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第8期,
引文来自高鸿,赵昕.基于类型教育特点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思路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 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