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把育人作为价值追求和根本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品格。
那么,课堂教学中的育儿功能是如何产生、如何实现的呢?
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含有矛盾,正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内在运作机制是课程内容、教师“教”与学生“学”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
这其中,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课程与教师“教”之间、课程与学生“学”之间,乃至课程内容、教师“教”与学生“学”三要素内部,都存在着深刻而深刻的“辩证关系”
这种多种辩证关系的动态协调作用和对立相统一,发挥了课堂教学活动内在的文化力量,使学生受到浸润和激励,从而完善和充分实现了育人功能。
课堂教学是“以学带教”与“以教带教”的辩证统一。
“以学施教”的含义是:学习的必要性决定了教学的必要性,学习的必要性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性,而学习的可能性决定了教学的现实性。
“在教学中学习”是指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的组织、选择、确定,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价值观的激发,必须通过教学作用于学。
在教育发生过程中,如果“学”活动处于弱化状态,“教”活动就会加强。
而随着教师“教”活动的加强,学生的“学”也开始逐渐加强,此时教师的“教”活动应逐渐弱化,加强学生的“学”。
因此,将“学定教”与“教育学”作为教与学的关系结构是一个动态和谐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经常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爱情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必然吸取教师的直接经验——课程理念和教育智慧,而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爱情对教师来说是间接经验。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协调统一。
而学生总是根据教师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师对教学组织的控制来开展学习,学习过程必然要得益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情感态度和思维活动,而包含教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
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
课程内容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统一。
课堂教学是将人类已经共同创造的文化转化为个人道德和智慧,激发个人潜在创造力,为社会提供新的“创造能量”的精神成长过程。
课程内容(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是课程专家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精华,精心设计的系统化人类知识。
教材外在体现的内容往往是人创造的准确、清晰、静态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而其内在却蕴含着人创造知识过程中宇宙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经验,是多维的、综合的、综合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应该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辩证统一。
事实上,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将人类优秀的文化基因植入学生的心灵,赋予学生高尚而深厚的文化修养,从而将学生主体的精神空间塑造得更广阔、更高、更深、更灵,从而参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再创造。
教师教育是“教师”与“育人”的辩证统一。
课堂教学是以课堂文本为中介的“双主体”(师生)之间的“对话式”交际过程。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师生之间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放与沟通,是师生在相互理解过程中所实现的观点、思想与精神上的相遇、相通与兼容,从而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和完整构建精神世界的目的。
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灵启迪和生命感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要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特别是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学习、以德教德、以德教德,进而以真爱的教育情怀和春风化雨的教育智慧尊重、启发、浸润学生的心灵。
这表明,课堂教师应该是言传与身教、师德与育人的动态和谐统一。
学生学习潜在丰富多样的辩证统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生命历程,这一历程是通过学生的完整学习来实现的。
首先,学生学习是情感态度和思维活动的辩证统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生命动能揭示的标志是其情感态度和思维活动的充分刺激和完全释放。
实际上,个人情感和认知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必然推动思维活动的活跃,活跃的思维活动必然激发积极的情感态度。
当然,就思维活动而言,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理性思维与诗意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一思维与异质思维等的辩证统一。
其次,学生学习是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的辩证统一。
另一方面,学习活动首先是个人独立面对客观情况,引起个人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个人也经常自觉地对自我学习进行语义裁判、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过程监控、结果评估。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社会性的文化场所,每个个体的学习能够召唤、影响、作用于其他个体,个体之间形成社会交往关系。
完整的社会交往实践表现为个人对共同问题参与社会讨论,建构意义,因此,学习既是意义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
最后,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命动能和人类优秀文化实现转换和生成的“文以化之”和“化之文”的过程,是学生有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的需求而热情体验的动态之旅,因此学生的学习又是“知”
牢固树立课堂教学的辩证观,“以学为本”与“以教为本”相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统一,言传身教相统一,师资与育人相统一,情感态度与思维活动相统一,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统一,积累知识与创造文化相统一
相反,如果一味主张“先学后教”,必然会割裂和破坏“教”与“学”之间的统一。 过于沉迷于“填鸭式”教学,必然会割裂和破坏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 片面追求知识水平上的准确性,必然割裂和破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统一,只注重学生分数排名而忽视道德品行的形成,必然割裂和破坏了话语与身体教育的统一。 只关注学生表面兴奋度的刺激而缺乏深刻的思维启发,必然会割裂情感态度和思维活动的统一,避免破坏的合作交流,过于强调团体合作,必然会破坏个人学习和社会学习的统一,强调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内在理解,从而在实践中的应用
思考:这种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呢?
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高质量学校的理论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 GYI2021003 )的阶段成果) ) ) ) ) ) ) ) ) ) ) )
《中国教育报》 2021年11月19日第6版
作者:李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