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法律出版社)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作者:谢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
开本:32开
页数:443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893734
- 条形码:9787511893734 ; 978-7-5118-9373-4
- 装帧:暂无
- 版次: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印刷次数:1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根据诠释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和其相关的实践哲学、文化——符号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对诠释学法律现象及以之为基础的法哲学理论,从法律意义、事实与规范、作者和读者、理解和解释、语言与文字、差异与整合、主观与客观、方法与真理八个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以诠释学理念及其分析方法为主导的法哲学,以区别于以科学理念和分析方法为价值取向的法哲学。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目录
导论科学与诠释,法哲学研究的两种理路 一、法哲学的科学取向与诠释学取向 二、法哲学研究的诠释学转向 三、法哲学诠释学取向之当代发展及其模式 四、法哲学在诠释学转向中对待科学的态度 章法律与意义:什么是诠释学法学 节法律作为符号 一、法律符号的主体需求背景 二、法律符号的社会文化背景 三、法律符号的自然地理背景 四、规范生活,法律符号下的人类实践 第二节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律意义 一、自治与沟通,法律的意义追求 二、法律的本体意义 三、法律的象征意义 四、法律的意义冲突及其救济 第三节法律意义“标志”的诠释学审查 一、法律解释:诠释学的前史 二、法律背景的解释:追寻法律的合法性 三、作者动机的解释:图解立法者意志 四、文本内容的解释:法律的意义确定性追求 五、关于法律的对话:解释者的“视域交融” 第二章事实与规范: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节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诠释学法学视野中的事实释义 二、事实诠释之一:确定法律的合法基础 三、事实诠释之二:判例法的产出方式 四、事实诠释之三:法律的实践运用 五、真相的虚妄:事实的冲突与明晰 第二节规范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一、规范:法律的文本形式 二、语言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三、行动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四、文字性的法律规范文本 五、相对的理性:规范的冲突与明晰 第三节事实与规范的矛盾及其处理 一、事实与规范:矛盾的必然性 二、以事实补救规范 三、以规范诠释事实 四、利益协调:事实与规范的取舍 第三章作者和读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节法律的作者 一、谁是法律的作者:学理诠释 二、谁是法律的作者:实践形态 三、作者:创造法律还是表述法律? 四、作者心镜中的法律图像 第二节法律的读者 一、民众:行动中的阅读和解释 二、法律家:应用中的阅读和解释 三、法学家:批判中的阅读和解释 四、法律阅读中的误解、曲解及其原因 第三节作者与读者的阅读秩序 一、作者的阅读秩序 二、读者的阅读秩序 三、秩序中的阅读 四、诗意的法律 第四章理解和解释:法学家心镜的法律图像 节法学家理解法律的向度 一、对法律之理解的阐释 二、追问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关系 三、寻求法律字面背后的逻辑法则 四、解读人类行为的规范性及其法律意蕴 五、理解法律的隐喻:法学家的法律前见 第二节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立场 一、价值立场:自然正义、神学正义、实证正义 二、规范:现实社会的统治关系 三、事实:人类交往行动的实在关系 四、利益:降低交易成本的游戏规则 五、文化:尊重不同“类”的固有生活方式 第三节法学家诠释法律的特征及地位 一、精英立场的解释 二、逻辑化与学理化的诠释 三、批判和反思的诠释 四、自治与多元的诠释 五、法学家诠释法律的地位 第五章语言与文字:诠释法律的工具及效力 节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一、诠释法律的语言霸权主义 二、通过语言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三、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四、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第二节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 一、诠释法律中的文字霸权主义 二、文字霸权主义的精英特征 三、以文字诠释法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四、以文字诠释法律的效力问题 第三节诠释法律的其他工具 一、诠释法律的逻辑工具 二、诠释法律的修辞工具 三、诠释法律的语法工具 四、诠释法律的“科学”工具 第六章差异与整合:诠释法律的多样性及沟通 节诠释法律的多样性:表现 一、诠释法律之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二、诠释法律之方法的多样性 三、诠释法律之目的的多样性 四、诠释法律之效力和结果的多样性 第二节诠释法律的多样性:成因及意义 一、“前见”在场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二、事物的法的本质与诠释法律之多样性 三、法律的多元存在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四、诠释者的主观意图与诠释法律的多样性 五、诠释法律多样性的意义说明 第三节诠释法律的整合及其意义 一、诠释法律的整合:一种美学的维度 二、诠释法律之整合的原因 三、诠释法律之整合的一般方法 四、诠释法律之整合的意义说明 第七章主观与客观:诠释法律的可能趋向 节诠释法律的主观性及其原因 一、诠释法律的主观性释义 二、诠释法律的主观性:事物关系的向度 三、诠释法律的主观性:法律内蕴的向度 四、诠释法律的主观性:读者视界的向度 第二节诠释法律的客观性及其原因 一、诠释法律的客观性释义 二、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事物关系的规律 三、诠释法律的客观性:法律文本的规范 四、诠释法律的客观性:主体认知的能力 第三节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意义和局限 一、诠释法律不同趋向的意义及其条件 二、诠释法律之不同趋向的局限 三、诠释法律不同趋向之局限的救济机制 四、第三种可能趋向:诠释法律的公理性 第八章方法与真理:诠释法律的过程与目的 节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 一、方法的困惑:诠释学中有关方法之争的启示 二、诠释法律:方法不能缺席 三、认识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四、本体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五、实践视野中诠释法律之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达致真理:诠释法律的憧憬 一、真理的分歧与必要的释义 二、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绝对主义观念 三、诠释法律之真理的相对主义观念 四、法律:存在的真理与诠释的真理 五、法律真理的永恒距离与永恒的诠释 第三节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 一、诠释法律的相对合理原则释义 二、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历史根据 三、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文化根据 四、诠释法律相对合理之认识根据 五、法律的终极关怀与诠释法律的永恒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