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高中历史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渊源与早期国家

一、教育理念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必须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贯穿始终。

本着这一教育理念,我认真研究2017版新课程,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门课作为《中外历史纲要》的第一课,同时也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尤其是贯彻五个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这节课将着重于两点来写作。

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同时结合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从多角度多角度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将史实与史料分类考证相结合,引导学生“追问、举证优先”,解读和理解历史概念。

二、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通过对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的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点。

2、本单元地位:

本单元的标题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从世界史看,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相对于世界其他一些历史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

从唯物史观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这个单元的内容涉及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秦汉时期三个阶段,便于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文明史上看,本单元内容涉及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时代初期的夏商周、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创立时期和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三个阶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继承发展性。

所以,这一单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篇时期,地位比较重要。

3、这门课的地位和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单元第一课,本课清晰地再现了从石器时代古代人类和文化的遗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部落到早期国家夏朝的建立,再到商周时代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也是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全过程。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己的道路特点和风格,所以学习这门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所以,我从同学们熟悉的唯物史观的角度,把这门课的主题确定为两个层面。 一是让学生学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史前文明的起源和文明时代早期夏商周时期文明奠定基础的史实。 二是通过这些基本史实,认识到作为中国文明发展特征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和初期国家发展特征。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过本课的内容,对基本史实并不了解,但由于初中历史是在初三结束的,初中四年级所学的历史内容几乎都被遗忘了,而且作为基础学科,在初中各学科中的教育地位很低,学生很重视

再加上这门课的历史时空跨度大、概念多、难度大,学生的学习比较枯燥。 因此,有必要让老师重新整合这门课的内容,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变得深入浅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四.教育目标1 .知识和技能:

在时空背景中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的发展及其特点。

2 .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学思之窗”等栏目的学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强化时空意识,通过对“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的历史阐释,通过神话、传说、信史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3 .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间序列意识和时空概念,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通过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结果

五、教学的重要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私有制、阶级、早期国家的发展及其特点。

教育难点:“文明”、“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六、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本课专题和历史课改要求,增强历史思维和素养精神。 我整合了教学内容,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整合为两个环节。 史前时代的——中华文明起源; 奠定了二文明时代的基础——夏商周初期国家的建立。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时空坐标法:通过构建时空坐标,帮助学生组织基本史实,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

(二)历史概念解读法:通过提供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信史时代的相关史料,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提高史料实证意识、史论结合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程:

梦想,人类前进的动力,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追梦的历程。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拥有最古老的文明。 我们经历了辉煌和痛苦,但梦想继续照亮着我们的前进。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 我们正在铸造新的辉煌。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梦想的时代。 记住梦想的归宿,不会忘记来时的路。 我们会带你去远古时代,听我们祖先最古老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同时通过直观的画面变化,将学生引向遥远的历史长河,引出本课的课题。

2 .教新课程:

环节一:中华文明起源

概念解读:文明

设计意图:根据标题,明确学生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为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基础做铺垫,如下所示。

问题1 )人是怎样出生的?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科学”的认知过程。

根据进化论的照片,从猴子变成人类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呢?

问题2 :是否呈现出中国史前历史的分期? 那个划分的标准是?

设计意图:

第一个问题是运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史料分类,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然后,“从猴子变成人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想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思考,认识到劳动逐渐解放了猴子的上肢,促进了人类的发生、生产力的发展,并为下一个问题的史前时代的时间划分标准埋下伏笔。

所以,在第二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不难发现划分的标准因人在劳动时生产工具的制作技术而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

问题3 .教科书P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有什么主要的古人类? 其分布的基本特征是? 从下面的照片和文字中可以知道古代人类的什么信息? 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锻炼学生了解地图、图片的能力,通过图片等史料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请看史料:

神农在天时地利,习作,教民农作。

—— 《白虎通义》 (神话传说) () ) ) ) ) ) ) ) ) ) )。

探究:基于史料,促使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印证学生学会的中古史料和一手史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从采集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原始农业应运而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据指出,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我们来调查一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吧。

问题4 .根据下表并结合教科书3-4页图片,概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点?

设计意图:一、以表格形式概括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教科书使学生觉得基础知识并不复杂,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归纳类题目的回答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出论于历史、与史论相结合的能力。

其二,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规范思维方式时,要继续贯彻唯物史观,从生产力推进生产关系,进而影响经济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发展,从而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文明时代到来的文明表达埋下伏笔

同时,进一步总结认识史前时代的依据是神话、传说、考古发现(为主),使学生具有考古意识和史料实证意识。

环节二:早期国家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培育”

概念解读:国家

引导学生,“国家”是什么?

“国家和古老氏族组织的不同之处,第一是将其国民按地域进行划分……第二个不同是公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我们熟悉的“国家”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提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关于“国家”的史料,使学生明白国家是基于地域关系、与公共权力的结合体,以此来区别于下述“初期国家”的概念。

夏朝创立与“天下家”

“益(禹晚年培养的继承人)”启发了帝禹之子。

’——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篡夺天下,乃禹之名传天下而益之,实乃启自作自受。

—— 《战国策燕策一》

思考:关于启的继承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这反映了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学习课本学问的窗栏,让学生明确

在历史写作问题中,不用的史料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描述,因此学生在分析史料时应同时关注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等。

其二,向学生揭示夏朝启的继承人,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史料:

大道之行,也是天下为公,选择贤与能……就是大同。

如今大道隐,天下为家……为小康。

—— 《礼记礼运》

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本质吗?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变化的?

设计意图:

(1)揭示历史概念内涵,增强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如何认识这一转换的问题,旨在直接验证学生如何掌握上一个标题中刚学到的内容,能否直接学习和使用。

初二遗址考察照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文明时代的到来,与开课之初所讲的文明和早期国家的概念相呼应。

设计意图:

(1)直接传承夏季文明,简单展现学生熟悉的商周政治经济文化文明,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各方面文明的继承发展性。

)重点强调西周的政治文明,让学生通过“封邦建国”,达到“天下共主”。 另一方面,向学生表明西周政治具有贵族特色。 这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来统一君主的“专制”有着鲜明的结构,从而进一步区分了初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为春秋战国社会的大变革和统一,建立地缘关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埋下了伏笔

3、感悟升华:

“其实,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绵延不断的文明。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被有效地阻断了四方。

它的西南和西方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它们的文明更加连续,独特的——中国和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比后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摘录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通史》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不断涌现,彰显自身道路的特点和风格。

4、结束语:解读文明历史提升文化自信——李学勤

设计意图:结束语是本课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落实,在此我的设计通过解读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史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育评估设计

学习的扩大:

材料一:“相对于世界其他一些历史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 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虽然不是一条线连贯的,而是多条线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但也是主要的。

各文化区系相对稳定、不封闭……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绵延不绝,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东方,都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明多源性密不可分

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趋同的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晁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材料二:“中国有礼仪之大,所以叫夏天。 有服章之美,称之为华”。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华夏”连呼,本义指衣冠美观有礼。

华夏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周边民族的承认。

各民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了。

——教科书《历史纵横》

基于材料结合所学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的评估主题应围绕本课的核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奠基”来设计,该主题的核心特征是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因此,有必要利用课本课后“拓展学习”和课后10页“历史纵横”的史料来引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这不仅能有效结合一两课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加强学生利用历史时空语境的发展, 能够历史地解读和解读本课程难点核心概念“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充分运用教科书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史论相结合的辩证思维能力。

九.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程总结的目的是进一步抓住贯穿本课程的唯物史观,宏观上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展示中华文明在史前时代和文明时代夏商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核心表现; 同时,整合教材,引出大纲,加强认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而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依据也从神话、传说逐渐过渡到信史时代。 这样,在向学生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同时,贯彻史料分类知识,提高了史料实证认识。

十.教育反思

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