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正确认识药物性肝损伤名医讲堂,正确认识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处方或非处方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保健品、保健品等诱发的肝损伤,是一种发生率高、预测性差且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可危害人体健康。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并不罕见。

在所有住院肝病患者中,约10名肝病患者中有1人以上患有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可以“治好”疾病,也可以“引起”疾病。

所有的药都有毒副作用。

肝脏是药物浓缩、转化、代谢的“化工工厂”,90%的药物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因此肝脏成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

肝脏中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药物的适应程度有很大差异。

中老年人是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重点人群。

中老年人的身体患病几率较高,用药机会增加,有时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联合用药容易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药物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肝脏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肝脏内药物代谢速度,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增加中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中老年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对于自身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其用药更要慎重,避免自行盲目服药或随意增加用药剂量。

如何识别药物性肝损伤? 服用可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和引起肝损伤之间有潜伏期。

短则数日,过敏反应常见,长则1至9个月,多为代谢特异性。

潜伏期超过1年者常见于慢性自身免疫肝炎等药物性肝损伤。

首先要排除急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相关性肝损伤以及其他遗传代谢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其次,鉴别基础肝病,区分是药物重叠引起的,还是原肝病加重的。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6%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有肝病史,1%的有肝病史的患者可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停止和避免可疑或同类药物的重复使用,但也必须充分考虑后续原发病加重风险的特定解毒治疗,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治疗乙酰氨基中毒; 根据肝损伤特点,合理使用护肝、降酶、降黄等药物; 重症患者,如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可根据需要考虑紧急肝移植。

(作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病医学系主任医师邹正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