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过去的客家移民之路,今天是全面小康之路。
“人仓皇游移,风飒飒南移。
”( 880多年前,宋人钟舆带家赶130只鸭子,跋山涉水,迎风露水,南迁赣州深山开荒时,千辛万苦准备。
今天,翻开中国地图,我们看到,如同客家人钟舆南迁之路,横贯南北的钢铁动脉—— (高铁,跨越千山万岭,给客乡,给“钟舆”们的子孙带来的,是祖先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便利速度
深高铁、京港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以往交通不便的赣南、粤北经济洼地走向开放的发展高地。
避免乱动
江西赣州市赣县区客家村落白鹭村大户、钟舆后人钟菁,安排满了夏日一天。
“我和几户村民承包了一百多亩种稻,养了一百多只湖羊,养了一百多只鸭子。
“钟菁说,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带动了产量的提高,自己买了机械化设备。
他正在考虑降低湖羊的养殖成本。 “以后给他种花生苗,一只羊能多赚300元左右。”
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水稻、湖羊是主要收入来源,鸭是“添头”。
这是目前赣州客家村落村民安居乐业的常态。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源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两晋至清代1000多年来,客家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迁徙,但这里的小迁徙更是持续。
赣县区文旅局原局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胡绪荣介绍,历史上北方汉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族系——客家人。
在赣县区客家文化城,5根大柱子上清晰地记载着客家人的5次大迁徙,介绍了迁徙者、背景原因、迁徙方式等文字内容。
时针回到88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6年来,钟菁的祖上坐着钟舆,带着妻儿从北方向南迁徙来到鹭村。 鸭子曾经是家庭生活的“最重要的资产”。
根据钟氏的家谱,钟舆当时的家产都是祖牌一张、锅一口、伞一把、被子两床、鸭子130只,住在自己临时搭建的草棚里。
鹭村曾经是沼泽地,适合放鸭。 鸭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文史专家彭天锡说,历史上中原每次发生战乱,北方人口就大量南迁。
“江淮之间,为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漠民稀,流寓者多。
”
“客家先民举家带女,过黄河、过长江、过万里,天远路多,以挑担子为主,独轮车牛车少。
“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胡方说。
山里一定有客人,没有客人是住不了山的。
作为“后来者”,许多客家人居住在山上,胼胝体开垦梯田。
今天,沿江西赣州、广东河源、惠州等地的高铁沿线,围屋、梯田等客家人南移的足迹依稀可见。
“原无室居,缝纸为裳,取竹架木,以草为目,独止其下”“豺豹熊象,过驯”“因野人而三百家”……在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徽州罗浮山,有“岭南第一山”之称
振奋精神的振兴
客家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客家子弟逐渐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一时发展滞后。
以赣南老区为例,到2011年,贫困人口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持续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配套政策出台,客家聚居区已完全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是鸭子还是鸭子? 白鹭已经飞了。
鹭乡党委书记罗本昌表示,随着高铁的开通,鹭村村民大力发展的优质稻、脐橙、油茶、梨、湖羊等产业,不愁销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与葡萄柚种植相结合,开展立体农业湖羊养殖,既科学消耗畜禽粪便,又有效保护环境。
“以前穷得能租自行车,现在家里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我以前养了鸭子,但我不吝吃鸭子。 钟菁说,现在是“吃鸭子的自由”。
6月17日,赣州市兴国县华坑村。
晨雨洗涤过的山村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山间红砖房前,层峦叠嶂的梯田水镜中倒映出细细的秧苗。
10年前,赖德源家还是贫困户,连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都付不起,“当时年学费生活费3万多元,压力很大”。
如今,脱贫6年的莱德,种了5亩水稻、30多亩油茶、5亩鱼塘,6头繁殖的母猪一年能出货100多头猪,几个孩子也大学毕业了。
沿赣深高铁南行罗浮山下,广东罗浮山客家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强,向往着带着自己的豆腐花“反客为主”。
在多年的生活中,客家人逐渐探索出独特的石磨技艺,形成了豆腐制作、豆腐花制作等饮食文化。
从2007年开始创业,经过机器转型、技术改进、质量提升、渠道开拓等尝试,李国强的豆腐花事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随着高铁开通,南下北上的客流越来越多,豆腐花市场不断扩大。
这家公司现有工人100名,大多是当地村民。
在公司从事包装工作的该镇村民邓秋翔说:“以前家里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因为地少人多,一年赚不到几万日元。 现在在公司工作一个月6000多元。
”
打造强势客家传统产品,让客家脱贫振兴。 李国强信心十足。 “我们的产品沿着高铁线路畅销,更多的人将会品尝到正宗的客家豆腐花。
”
游行的共同财富
“20年前,我去广东沿海城市蹲了两个月,每天去企业拜访,但很难引进企业。
赣州蓉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凌回忆说,那时候,客户总是问:“赣州在哪里?”
因为仅仅几百公里,交通堵塞,所以对海边和旁边的赣州不太了解。
赣州高铁开通后,赣州至深圳的最快铁路旅行时间从5小时32分缩短到1小时49分,高铁将赣州与粤港澳湾紧密相连,沿海企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正在向内地加速。
作为连接赣州市和大湾区的“桥头堡”,蓉江新区不久前与深圳线一次性签了9个项目。 赣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2019年以来共引进大湾区项目14个; 赣州市定南县仅2021年就引进16个亿元以上项目。
“一年来,我们顺利将商汤科技、腾讯动漫、西部证券等湾区企业引进蓉江新区建设的科技园,为园区带来湾区人才。
从深圳搬到蓉江新区的启迪(赣州)科技城总经理陈建新说。
从封闭到开放,企业来了,项目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来了。
在从东莞搬迁到赣县区的赣州市陈展木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51岁的操作工朱育林正在切割板材。
从1993年开始辗转多地打工的他,已经回老家县里上班,目前月收入5000多元,公司提供免费食宿。
他在县城买了房子,坐轿车上班。
和朱育林一样,当地有40多名工人在这家公司工作。
河源,广东省最后一个通往高铁的地级市。
乡村的振兴和高铁的深度,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景象。
距离高铁龙川西站只有10多分钟的车程,河源龙川县佳派村村民葛春良准备放手。
最近,他和5个村民一起投入100多万元成立了百园经济合作社,准备流转100多亩土地种花生。
该村村民邓伟海利用自己的厨艺,回乡创业创办了农家乐。
佳派村党支部书记葛业显介绍,村里有1972人,以前村里很穷,垃圾被风吹,污水晒黑,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一时只剩下五六百人。
“现在环境好了,交通顺畅了,村子里建了花生产业园,看得见的好日子就在眼前! ”
行走高铁沿线,充满了“美丽经济”。
在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四百多亩稻田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2021年开始,这个村子的“稻田盛宴”,永远在这个稻田中央摆上了腊味、橄榄汤、螃蟹、三文鱼、盐烤虾、鲍鱼、乳鸽等丰富的金秋盛宴,很多城市的人都说:“卡片
活动连续十天,每人报名费300元,依然供不应求。
仔村支部书记刘佛焯说:“村民祖祖辈辈没种过这么‘贵’的田! ”他感叹道。
“你先说话吧。 我得赶紧去接来采的游客。
”在赣县区茅店镇东田村,顾不上和记者说话,种了大户范春连,坐上电动车,一溜烟地消失在村口的黄昏中。
目前,她经营的旅游采摘基地,每亩能赚两万多元。
美丽的全面小康画卷,在客家人千年迁徙路线上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记者周科、吴涛、孙飞、姚子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