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制冷与空调职业技能实训-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

制冷与空调职业技能实训-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

制冷与空调职业技能实训-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

作者:魏龙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01

开本:16开

页数:334

制冷与空调职业技能实训-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 版权信息

  • ISBN:9787040231649
  • 条形码:9787040231649 ; 978-7-04-023164-9
  • 装帧:暂无
  • 版次: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印刷次数:1

制冷与空调职业技能实训-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 节选

bsp;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冷与空调技术显
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国防、医药卫生、建筑工程、生物工程、宇
宙开发及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将空调制冷技术列为20世纪20项重大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制冷空调业各类生产企业只有217家,工业年产‘值65亿元人民
币;到1999年全行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近600家,工业年产值487.9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全
行业的年产值已接近2 30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在50亿美元以上。近十多年来,我国制冷空调
行业一直保持着平均30%以上的高速年增长率,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制冷设备的消费市场和
大生产国。据相关资料分析,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在未来的几年内,许多
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经营体制转变和产品结构调整等问题,因此行业的年增长率会较过去的高
峰时期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在15%左右(仍将高于全国工业增长平均速度)。而经过必要的调
整之后,中国的制冷空调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向着世界制冷空调制造业的强国迈进。
我国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二是新技术、新设备
的应用和更新不断加快。这意味着今后需要大量的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制
冷与空调专业人才。
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
就业制度。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已普遍实行双证书制,即毕业生除获取学历毕业证书外,还
需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不
但是广大从业人员、待岗人员的迫切需要,而且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及各类普通教育院校
毕业生追求的目标。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为了满足高职高专制冷与空调专业进行
制冷设备维修工与制冷工职业技能实训,并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中级)的需
要而编写的配套实训教材。
本书内容体系新颖,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特色,符合高职高专
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具体体现在:
(1)本书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技能考证实训的特色。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
部颁布的新《制冷设备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制冷工国家职业标准》为编写依据,
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尺度,以满足高职高专学生考取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为目标。
凡《制冷设备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制冷工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职业技能,均作
了详细的介绍。
(2)本书从强化培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角度出发,在
强调实用性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内容的先进性,较好地体现了本职业当前新的实用操作技能,
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掌握制冷设备维修工和制冷工的职业技能有较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3)本书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实践教学基本规律,分为制冷与空调基本操作技
能、制冷设备维修工技能和制冷工技能三篇。学生在掌握了制冷与空调基本操作技能,并学习了
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今后的就业方向选择制冷设备维修工和制冷工中的一个或同时选择两个
工种进行实训,考取相应的证书,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本书每章均专门安排了实训项目一节,以使学习者对各项实训的目的与内容有一个清
晰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各校组织实训教学。
本书除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
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作为实训教学用书外,还可用于教育、劳动社会保障系统,以及其他
培训机构或社会力量办学所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培训教学,也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举办
的中短期培训教学,以及企业内部的培训教学。本书对从事制冷与空调维修、运行管理的工程技
术人员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由魏龙任主编,张国东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滕文锐(章)、魏龙(第二章、第
五章、第六章、第八章)、张国东(第三章、第四章)、杜存臣(第七章)。
本书由李晓东教授和隋继学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审,孙见君、常新中、曾焕平、刘群生等参
加了审稿,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此外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蒋李斌、黄建、房桂
芳、李强、王湘仁等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经验和水平,书中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同行批评指正,以使本书在教学实践
中日臻完善。
编 者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