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福建自考0037美学考试大纲下载(2019版))
*** 次数:500000 已用完,请联系开发者***
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为考生们提供2022年10月00037美学自考大纲下载。根据往年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自考考试大纲及教材目录可知,往年00037美学考试科目大纲使用的一直是2019版本,如大纲变动,以福建考试院当期公布的为准。美学自考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各章节考核知识点、指定的教材、考试题型等,详见下文。
00037美学自考考试大纲(2019版)
ken0@166.com
注:本目录内的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037美学自考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学习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当深刻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第三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第四种看法,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①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
哲学;心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
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一、美学的哲学基础
①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二、美与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三、美感与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四、艺术和审美教育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三、考核知识点
1.美学的学科性质
;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3.美学学科的发展
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
4.美学的哲学基础
①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5.美学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的方式
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6.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2)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原初意义是“感性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4)实践概念的含义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5)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之一
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
(6)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2.领会
(1)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全面、准确地理解审美活动
美学史上五种代表性看法:
①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
②美学是研究艺术的;代表人物:黑格尔。
③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对象。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托马斯·门罗。二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费希纳;弗洛伊德;荣格。
④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⑤重点是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代表人物:蒋孔阳。
用一句话来概括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就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美学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还是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3)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活动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思、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辩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辩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4)美学理论应当以实践存在为哲学基础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学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根基。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
①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②美与审美形态;③美感与审美经验;④艺术;⑤审美教育。
(6)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
审美境界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从心境来说,审美境界较大程序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性有限性,而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
审美境界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3.应用
(1)结合实例谈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比如法国的艺术家罗丹的雕塑《思想者》,这件作品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瞬间,生动地刻画了那位陷入深深沉思的哲人的神情体态。如果离开了对现实的深入的观察与摹刻,离开了具体的人生实践,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成功的艺术品。又如齐白石老人的绘画作品,水、莲花、虾这些东西在寥寥数笔中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已经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描摹,而成为一种对人生、生命的体验,成为人生实践的升华。这两个例子说明,艺术活动是和人生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活动是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的,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2)结合实际分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审美活动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来看,挂在墙上的画对搬运工来说是物,对绘画爱好者来说是审美对象,对擦洗它的专家来说,则一会儿是物,一会儿是审美对象。因此,艺术并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从自然界的审美现象来看,比如雪山,北欧人成天生活在那里,可能并不一定认为它美;红军长征过雪山,随时有牺牲的危险,这时的雪山决不会成为审美的对象;但作为旅游观赏的雪山,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这说明雪山那种被公认为大自然的美并不是从来说有的,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美的。自然美以及其他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的。
从科技活动的审美现象来看,也是存在美的。比如有科学家就惊叹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就像一个小宇宙,是异常美的。由此可见,在科技活动中,当科学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研究、劳动,与所面对的对象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时,审美现象就会形成,科技美就会出现。
从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来看,审美活动已经成为人的极其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成为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某些场合和领域,甚至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也模糊了,艺术融入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从审美形态来看,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把丑、荒诞等形态都包括进去。比如罗丹的《老妓》,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年老色衰的丑陋妓女形象,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感撼力,在此,“丑”也与我们建立了审美关系,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综上所述,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就此而言,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形成种种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因此,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审美活动的存在机制、基本性质与内涵。对审美活动对于人生的意义,审美活动的内在过程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树立起健康而合理的审美观。在理解审美活动的性质的同时,掌握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与构成审美活动的诸环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美是属人的现象。
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
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就是庄子的“逍遥游”状态。
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色彩: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象征性。
线条:被抽象出来的观念意义。
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而且本身具有表情性。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第四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游戏说
代表人:席勒。
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评价:从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中探寻审美动力,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都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德谟克利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审美的发生来源于人的本能。
评价:合理之处在于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说明审美发生有其生物性基础。缺点在于,把动物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忽视了对社会根源的探讨。
巫术说
代表人:泰勒、弗雷泽。
主要观点: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
劳动说
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劳动先于艺术”;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评价:解释出劳动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把它作为审美发生的理论来说,它没办法解释由物质生产到精神审美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性所在。
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一)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前提: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工具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劳动与人的意识互相促进。
工具的历史因素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人类使用工具的活动本身就内在包含着社会性的要求。
(二)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条件。
在审美发生中,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中介因素。
巫术对审美发生的重要意义: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巫术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巫术活动的操演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产生,比如绘画,舞蹈。
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日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进行逼真的模仿;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终断,这正是一种审美态度。
(三)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最重要的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定义: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意识的特征: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蒙昧中渗透着真实性;神秘中凝聚创造性。
原始意识是孕育包含审美意识在内的人类各种意识的母体。审美意识在原始意识的解体中逐渐确立。
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原始审美活动指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动。自觉的审美活动基本到了旧石器时代出现。
(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工具制作中体现的审美意识;装饰的发明:装饰化的器物造、器物装饰。原始社会中最流行、最大众化的就是彩陶。
(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自我修饰分为:
固定装饰,刻痕、穿耳等永久性的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
非固定装饰,利用外物附着或悬挂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最早的就是兽骨。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雕刻;绘画;音乐与舞蹈。
三、考核知识点
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审美活动的性质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4.审美作为人的最本己的存在方式
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他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能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异化状态而从片面走向完整、从单一走向丰富,从被肢解的实际人生中找回已经失落的本真、自由的世界。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人暂时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关系,进入了理想的超越的状态,人的本质力量不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因而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达到全面、充分的自由与和谐。从上面三点可知,审美活动确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真性的存在方式。
5.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生成真实地显现出来。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因此,审美活动是比美这一范畴更具优先性和根本性的美学基本问题。
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构建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直接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6.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主体的基本存在状态
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7.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及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
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
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8.审美对象的基本性质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开放性: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9.四种审美发生的理论
①游戏说(席勒)
②生物本能说(达尔文、弗洛伊德)
③巫术说(泰勒、弗雷泽)
④劳动说(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10.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
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前提: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
工具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劳动与人的意识互相促进。
工具的历史因素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人类使用工具的活动本身就内在包含着社会性的要求。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审美需要及其特征
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
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及其特点,审美理想对于审美活动的作用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审美理想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同时,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审美理想对于审美活动的作用:
①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的特点,审美趣味的标准是什么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
①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的标准:
①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4)审美体验及其特点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体验的特点:整体性;根本性。
所谓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就表现在它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5)审美惊异的特点
①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6)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色彩、线条、形态的审美特性
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即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
①色彩: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如雕像采用青铜或大理石,会给人以庄重和优雅的不同感受。
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如中国古代黄色与王权的联系。
②线条:线条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比如直线表示力量,曲线具有飘逸的意味。
③形状:形状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本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7)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开放性: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8)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①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已性精神交流。
②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③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活动与一般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所追求的又并非一种一般的精神价值,而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10)关于审美发生的诸种理论: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①游戏说(席勒)
②生物本能说(达尔文、弗洛伊德)
③巫术说(泰勒、弗雷泽)
④劳动说(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2.领会
(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
(2)审美活动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当主体囿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却并不意味着它与功利性的绝缘。相反,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3)审美活动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他律性: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复杂关系。
(4)审美活动为什么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是因为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对象一旦进入审美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人除了追物质价值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也有各种各样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5)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有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需要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一种力量,审美活动也不是高不可及的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一种特权。从根本上说,审美的需要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6)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
①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③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7)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在审美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的。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8)事物的物质因素成为审美的条件
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必须能唤起人的审美需要。就审美对象来说,它是否具备某种特殊的感性物质因素,是它能否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9)审美对象具有客观性的原因
事物一定的感性物质因素作为构成审美对象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审美对象必然具有一种客观性,因而审美对象并非主体心造的幻影,它不是某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某种可以由主体任意摆弄的东西。比如“天然的光芒”就是金银之所以具备审美价值的一种基本物质条件,而这种物质条件又必然担保着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如果否认审美对象本身的客观性,就无异于取消审美活动本身。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涵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
(10)为什么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对象的审美条件才能实现地向审美对象转化
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事物对象存在的本质性往往处在被掩盖或被肢解的状态。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才带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的生成。
(11)掌握劳动说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劳动说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