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经过30年的积累和准备之后,今天已经开始步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开展心理咨询的学校大幅度增加,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学校心理咨询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一、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含义

(一)心理咨询的内涵与特征

心理咨询(counseling)的词干counsel,源于拉丁语的consilium(会议、考虑、忠告、谈话、智慧)和古法语的conseiller(拉丁语consiliari,商谈)。现在从形式上,心理咨询仍继承着词源的原义。

广义的心理咨询往往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范围。

狭义的心理咨询则不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和电话等手段向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

罗杰斯(C.R.Rogers,1942)则将心理咨询狭义地解释为:通过与个体继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援助并力图其行为、态度的变容的过程。

日本心理学家仓石精一(1966)将心理咨询定义为: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问题并需要帮助解决的个人,与受过专门训练并具备咨询资质的专家面谈,咨询专家主要通过语言手段施以心理影响,以帮助求询的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将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求询的个人称为来访者(client),将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counselor)。

总之,所谓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特征:

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职业行为。

强调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解决的是咨询对象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咨询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人格方面的成长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内容和职能上:教育与发展

对象:小学生

效能: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心理咨询指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小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在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小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小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与特点

适应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

适应性咨询:针对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象是正常人

处理学生正常需要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

强调教育的原则

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

伴随学生学校生涯整个过程

发展性咨询:知道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全面发展。

咨询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解决的问题是潜力方面的、强调发展原则

二、心理咨询的一般过程

(一)开始阶段

1、建立咨询关系——尊 重

恰当地表达尊重,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①尊重意味着完全接纳

②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③尊重意味着以礼相待

④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⑤⑥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⑥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2、建立咨询关系——热 情

热情与尊重相比,与求助者的距离更近些.尊重是以礼相待,平等交流,富有理性的色彩,而热情则是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①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

②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

③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④咨询结束时,使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3、建立咨询关系——真诚

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 “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伪装,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 而是表里一致、真诚可信地置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

在表达真诚时注意:

①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②真诚不是自我发泄

③真诚应实事求是

④真诚应适度

4、建立咨询关系——共 情

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 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的重要性:

(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

(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 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缺乏共情容易使咨询过程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

①求助者感到失望。

②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

③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

④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

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②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③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④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5、建立咨询关系——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正向价值观。

使用积极关注,注意事项:

①避免盲目乐观

②反对过分消极

③立足实事求是

掌握来访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收集与来访学生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来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班级、家庭及社会生活背景、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生活近况及有无心理咨询经验等。通过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其过去、现在等各方面的活动及生活方式。对来访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助于对其主要心理问题的把握。

进行分析、诊断

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性质,决定咨询的适应性

分析问题的程度,以区别对待

寻找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诊断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o 制定咨询的目标

o 由双方共同制定目标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

o 整体性原则:学生个体的整体性发展;追求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o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自身需要出发

o 活动性原则:讨论、体验、训练

o 个别对待与面向全体相结合原则:价值在于小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o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o 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启发或促进成长

o 保密性原则: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

四、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方法

(一)精神分析疗法

1.自由联想

2.疏导宣泄

3.认知与领悟

4.暗示疗法

(二)行为疗法——1、系统脱敏法

(1)基本原理

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

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

20世纪40年代末期,精神病学家沃尔普的实验室试验:

电击铁笼中的猫→强烈响声→电击→多次重复→猫听到响声或看到铁笼→产生植物神经反应→不敢进食→禁食几天→放回摆有鲜鱼的铁笼→猫不敢靠近进食→产生泛化的防御性条件反射→实验性神经症。

(2)系统脱敏工作程序

A. 学会深度的肌肉放松

B. 找出问题情境,并定出不愉快的主观单位

C. 建构焦虑反应的等级(按SUDS由小到大排序)

D. 将引发焦虑的事件与放松反应对应起来进行由轻 到重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E. 实际脱敏与想象脱敏相结合

(3)注意事项

多种情境的焦虑和恐惧,可建立多个不同的等级量表,然后逐个进行训练;

想象脱敏的次数多少,依照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 不同;

每次放松训练后要询问求助者的焦虑等级,如果超过25,需要继续放松;

焦虑等级的划分要尽量细一些,不要跨度太大,否则难以达到训练效果;

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技术降低焦虑水平时,要改用其它方法。

2、冲击(满灌)疗法

让病人面临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真实环境或想象环境之中,并保持相当时间,不允许病人逃避,从而达到消除焦虑和预防回避性行为发生的目的。

3、厌恶疗法

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之后 紧接着给予厌恶刺激(如电击、催吐剂、体罚等),达到最终抑制和消除此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常用于酒精依赖或药瘾、性欲倒错等不良行为。整个治疗约五次左右每次1—2小时。每次治疗都要求病人能坚持到心情平静和感到能自制为止。

4、模仿疗法

以学习所示范的新行为来替代旧的不良行为心理治疗方法.

5、生物反馈疗法

(1)概念

借助于现代电子学的仪器,把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人体机能活动的生物信息加以处理和放大,以人们易于感受和理解的信息方式显示给人,训练人们对这些信息的辩识能力,使能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2)理论

● 外显行为是靠骨骼肌的活动来完成的。人们通过对外感受器所获得的信息反馈来调节骨骼肌的运动,这个过程是在意识范围内进行的,是随意调节。

(3)生物反馈治疗的种类

u 肌电生物反馈仪

u 脑电生物反馈仪

u 脉搏速率生物反馈仪

u 皮电生物反馈仪

u 皮温生物反馈仪

(4)治疗方法

诊室环境

训练前注意事项(禁饮刺激性饮料、饭后30分钟、排空尿便、心理生理指标测定、主观症状的等级评定)

体位

电极安放

基线测量

预置目标值

放松引导(磁带)

正式训练(30-40分钟)

(5)适应症

• 各种睡眠障碍

• 各类伴有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 精神障碍;

• 某些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紧张症、紧张性头痛、书写痉挛等

• 儿童多动症

(6)禁忌症

• 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

• 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者

• 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血压增高、失眠、幻觉、妄想症状者

(三)认知行为疗法

1、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

(1)知觉的改变导致情绪、动机、行为的改变,错误的观念和不精确的认知过程导致不良的行为与情绪;

(2)动机的改变对行为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

(3)新的活动与行为会改变知觉;

(4)模型:S(刺激)- C(认知)- R(反应)

2、两种认知理论

(1)贝克(A.T.Beck)的理论

着眼于探察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并在治疗中设法纠正这一过程。

(2)雷米(V.C.Raimy)的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四)求助者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求助者中心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来访者;

   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求助者中心疗法指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贯彻非指导性原则,讨论问题的思路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者。非指导性的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在咨询过程中要求咨询者努力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气氛,使来访者体会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本概念

该疗法建立在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

基本假设:人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他们就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的过程。

五、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技巧——倾听和影响

(一)倾听的技巧

1、非言语关注

2、重复:重复的作用;正确使用重复

3、重读

4、询问

5、摘要

6、情感反应

(二)影响的技巧

1、指导

2、解释

3、自我开放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技巧——非言语交流

1、目光注视

2、面部表情

3、身体语言

4、声音特征

5、空间距离

6、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