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2022年10月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考大纲在哪里看?内蒙古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考试大纲怎么查?其实,内蒙古教育考试院每年都会在考试开始前公布当年或当期考试使用的教材及大纲版本目录,同学们可以去官网查看。另外,大多数统考课的考试大纲在统考教材上就有。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为了同学们复习方便,已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考大纲以及大纲下载链接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学习使用。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考考试大纲(2012版)
课程名称 |
课程代码 |
学分 |
大纲名称 |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版次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
00533 |
6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学考试大纲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
方智范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2年版 |
注:本目录内的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自考考试大纲
I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是一门专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
的、供自学应考者必修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相衔接,精选从宋代至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跨越宋代、金元、明代、清代四个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散曲、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这些作品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史上主要作家的部分代表作,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体裁、风格和流派,为继续学习中国文学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增强爱国感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考生能够:
(一)通过认真研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达方法。
(二)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厚植语言和文化积累。
(三)能够体验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感,经过分析和欣赏作品的过程,提高审美能力。
(四)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文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努力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五)掌握基本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史知识,帮助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之处是,都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文本阅读的基本材料,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点在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具体的作品主要作为理解众多文学现象的佐证;《古代汉语》课程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古代语言材料(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理解和掌握古代语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文本,尤其是规定作为精读的篇目,要求全面掌握,切实理解,深入钻研,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史知识方面的内容,只是作为作品阅读的辅助知识,即知识的掌握是为培养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服务的。本课程的难点:一是古代作品具有较大的阅读难度,要扫除古代语言和古代文化等方面的障碍;二是本课程所选的古代作品数量众多,观念庞杂,文体多样,要做到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实非易事。
II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为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为使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各方均有所遵循,本大纲对课程的各方面考试内容的规定,尽可能落实到具体的考核目标;在考核目标中,则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一)有关识记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识记、背诵。主要指记忆作品的篇名、所属文体类别、内容和表达方面的要点,作家的姓名、字号、时代、主要经历、文学成就和文集等基本知识,识记作品中的名句警句,背诵指定的优秀作品。
(二)有关领会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领会、概括、归纳。主要指了解作家作品有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运用这些知识于作品阅读;运用古代汉语语感和语言知识读懂作品大意,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方法;概括、归纳作品主旨;分清作品的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点。
(三)有关简单应用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说明、举例说明、简析。主要指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要的说明。
(四)有关综合应用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分析、具体分析、评价。主要指能够运用正确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努力从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III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各部分的考核目标如下:
一、作家作品知识
(一)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二)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所属文学流派及别集名称。
(三)识记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名称。
(四)认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五)能将作家作品知识运用于对具体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评价。
二、泛读作品
(一)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下列62篇规定为泛读作品:
王禹偁《村行》
《待漏院记》
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梅尧臣《汝坟贫女》
欧阳修《戏答元珍》
《梅圣俞诗集序》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王安石《明妃曲》
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潮州韩文公庙碑》
《答谢民师书》
黄庭坚《寄黄幾复》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周邦彦《六丑》(正单衣试酒)
陈与义《伤春》
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朱熹《(诗集传)序》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
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
吴文英《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周密《观潮》
文天祥《正气歌》
宋话本《错斩崔宁》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邓牧《君道》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白马解围)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张养浩《[中吕]朱履曲》(警世)
张可久《[南吕]金字经》(春晚)
贯云石《[双调]殿前欢》(楚怀王)
刘因《观梅有感》
李孝光《大龙湫记》
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
萨都刺《上京即事》
方孝孺《吴士》
王磐《古调蟾宫》(元宵)
陈铎《水仙子》(瓦匠)
冯惟敏《玉芙蓉》(喜雨)
梁辰鱼《浣纱记》(泛湖)
王世贞《登太白楼》
李贽《又与焦弱侯》
钟惺《浣花溪记》
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
吴承恩《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吴伟业《圆圆曲》
唐甄《室语》
蒲松龄《司文郎》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板桥题画》(三则)
吴敬梓《马二先生游西湖》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黄遵宪《哀旅顺》
李宝嘉《制台见洋人》
(二)泛读作品的考核要求
1.识记作者和篇名,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
2.读懂作品大意,解释其中的重要文言词语。
3.概括作品的主要思想或情感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精读作品
以上泛读作品中未列入的教材篇目,为本大纲规定的精读作品。精读作品是学习本课程的重点,要求具体感受,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精读作品的总体考核要求是:
(一)识记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
(二)识记作品中的名句、警句。
(三)背诵下列作品(共20篇):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大江东去)
黄庭坚《登快阁》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张炎《解连环》(楚江空晚)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弯庐人醉)
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四)理清作品的段落层次,说明作品的结构。
(五)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熟悉其思想情感内容,合理地分析评价作品的基本倾向和认识价值。
(六)切实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作品的局部或整体进行具体分析鉴赏。
(七)力求运用有关知识、理论和方法,从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
(八)规定精读的作品共68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
1.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识记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者在倾吐离愁中抒发了身世之感。
(2)领会全词围绕“伤离别”来构思的特点,理清其铺叙层次。
(3)说明此词对情景关系的处理,简析下片虚景实写的特点。
(4)具体分析此词运用的白描、点染、转折等手法。
2.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识记这是一首深秋怀人之作,表达离别相思的凄苦。
(2)领会作者采用拟人、对比、反衬、暗示等手法表达相思之苦。
(3)识记“昨夜西风凋碧树”三句被王国维《人间词话》喻为做学问的第一种境界。
3.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领会此词通过写旅人的征途感受,表现离恨别愁的情感内容。
(2)说明此词暗用的典故的具体含义。
(3)分析此词以乐景写哀情表达离恨别愁的手法。
4.欧阳修《秋声赋》
(1)识记这是一篇文赋,以及文赋的体式特征。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既追求超脱又带有消极保守成分的复杂思想倾向。
(3)说明本文从多方面描写秋声的特点,以及本文运用的比喻手法。
(4)领会本文主客对话的结构方式,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5.欧阳修《朋党论》
(1)领会本文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针对性。
(2)说明这篇议论文的论述层次。
(3)具体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
(4)举例说明本文所举史实与文章观点之间的关系。
6.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2)归纳此词的题旨:表现了一位政治家居安思危的眼光和胸怀,以六朝盛衰为抒情
背景的现实指向。
(3)领会此词上片风景、下片人事的层次内容。
(4)简析此词意境阔大高远、笔法灵活多变的特色。
7.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1)识记这是一篇祭文。
(2)领会作者对欧阳修政治和文学成就的崇高评价,以及表达了深切真挚的悼念
之情。
(3)举例说明本文以散句为主又运骈入散的语言特色。
8.苏轼《荔枝叹》
(1)概括此诗通过咏荔枝而讽喻现实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百姓
的深切同情。
(2)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理解作品的意思、层次。
(3)具体分析此诗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9.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领会悼亡中有身世之感的情感内容。
(2)说明此词以“梦”贯串全篇的结构特点,分清内容层次。
(3)分析此词将自己和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的抒情手法。
(4)举例说明此词情景描写以白描取胜的特色。
10.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识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2)领会此词的主旨及其复杂的情感内容。
(3)说明此词的内容层次。
(4)分析此词运用的“借宾定主”艺术手法。
(5)简析此词豪放与清旷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
11.苏轼《前赤壁赋》
(1)识记本文作为文赋的基本特征。
(2)概括本文主旨: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3)说明本文用主客问答手法表现内心矛盾斗争的创造性构思。
(4)具体分析本文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相统一的艺术特点。
12.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归纳本文题旨:在于阐明作家的生活阅历、胸襟修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认识文章观点对今人为人和写作的启示。
(2)领会本文全以“养气”一意贯串首尾的结构特色,理清内容层次。
(3)说明本文“注意在此、立言在彼”的构思特点,以及表达纡徐婉曲的语言特色。
13.黄庭坚《登快阁》
(1)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2)领会此诗的情感内容:倾诉了自己失意苦闷与适意忘机互相交杂的心情,透露出对现实景况的不满情绪。
(3)分析此诗写景抒情围绕“快”字生发的构思特点。
(4)举例说明此诗用典、炼字、对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1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识记这是一首七夕词。
(2)领会此词运用传统神话题材翻出新意的题旨。
(3)说明此词以议论入词的特点。
(4)分析此词运用的象征手法。
15.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1)领会此词在相思闲愁中寄寓了自己华年已逝、不为世用的苦闷。
(2)分析此词以景结情、运用复合之比来抒情的特点。
16.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1)领会此词通过写送别抒发羁旅之愁的意旨。
(2)说明此词借柳起兴、抒发怀抱的表现手法。
(3)分析此词长于铺叙、时空转换的特色。
17.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
(1)识记这是一首节序词。
(2)领会此词抒发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
(3)分析此词将今昔盛衰对比表现的特点。
(4)说明此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语言特色。
1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1)归纳此词所抒发的愁情的具体内涵。
(2)分析此词层层铺叙的特色,分清其内容层次。
(3)说明此词运用叠字的艺术效果。
(4)简析此词当行本色的语言特点。
19.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1)识记作品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借回忆往事抒发的吊古伤今怀抱。
(2)领会此词用笔空灵含蓄的特点。
(3)说明此词浑成自然、不假雕饰的语言风格。
20.张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1)识记这是一首送别词。
(2)识记此词的写作背景,概括题旨:既表现了对投降派打击抗金志士的悲愤,抒发了慷慨激烈的爱国情怀,也吐露了爱国志士之间的殷殷情谊。
(3)识记这是一首豪放词,说明此词悲壮沉郁的风格特征。
(4)分析词中使事用典和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21.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1)概括此诗题旨:回忆抗敌往事,追思英雄业绩,表达了老而弥坚、死而后已的报
国情怀。
(2)说明此诗的内容层次。
(3)简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4)具体分析中间两联的意蕴和特色。
22.陆游《沈园》(二首)
(1)识记这是两首悼亡诗,其题旨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哀伤和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2)领会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抒发上互为呼应的关系。
(3)具体分析两首诗运用的借景言情和反衬手法。
23.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识记这两首属于田园诗。
(2)领会这两首诗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所表现的季节景物特征。
(3)说明这两首诗语言通俗浅显的特色。
24.杨万里《初入淮河》(两岸舟船各背驰)
(1)概括此诗题旨:表达了对国土被分裂、人民被隔离的沉痛之情。
(2)说明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3)领会此诗体现的“诚斋体”特色。
25.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1)识记这是一首中秋词。
(2)概括此词题旨:描绘了自然景象的浩渺开阔,表现了作者自我人格的超拔高洁。
(3)分析此词物境与心境相融合的艺术特点。
(4)举例说明词中运用典故、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
26.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识记作品的写作背景,领会此词借春愁闺怨所寄托的对国事危殆的忧惧和壮志难
酬的悲愤。
(2)说明此词开合跌宕的结构特点。
(3)分析此词中比兴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
27.辛弃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1)领会此词中表现的满腔忠愤之志和报国之意。
(2)分析此词在沉郁中见出豪壮的风格。
(3)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理解其句式和押韵方面的特点。
28.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
(1)领会此词表现的作者的非凡胸襟和自我慰藉心理。
(2)分析此词在写景方面主观化的表现特点。
29.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领会此词小序的含义,概括此词主旨:既谴责了金兵的战争暴行,也表现了作者美好理想遭到打击的心情。
(2)简析此词感慨今昔、曲折见意的总体特点。
(3)具体分析此词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4)举例说明词中化用的前人诗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30.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领会词前小序的含义,体会词作意旨:对玩物丧志的风气表示非议,也流露了内心隐伏的家国之痛。
(3)说明此词章法精粹、组织严密的特点。
(4)具体分析此词刻画精巧、不离不即的特点。
31.史达祖《绮罗香》(做冷欺花)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领会此词借咏春雨抒发惜春念远、故人之思的情感内容。
(3)分析此词体物精工、描写细腻的特点。
(4)举例说明此词句法整炼工巧的特色。
32.刘克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
(1)识记这是一首豪放词,领会其议论化、散文化特点。
(2)概括此词题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见解,谴责朝廷对待抗金义军的错误态度,力主恢复失地,实现报国大业。
(3)归纳此词上、下片的具体内容,领会词中所用历史典故的含义。
33.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识记这是一首悼亡词。领会作者表达的对亡姬的思念之情。
(2)分析此词通过特征性的景物刻画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手法。
34.王沂孙《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领会此词抒写的南宋遗民沉痛悲凄的家国沦亡之感。
(3)具体分析此词围绕着“蝉”的意象构思、大量使事用典的特色。
35.张炎《解连环》(楚江空晚)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词。
(2)概括此词题旨:写出了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南宋遗民在亡国以后精神上
的巨大痛苦。
(3)分析此词突出孤雁之“孤”、“以意贯串”结构的特点。
(4)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6.谢翱《登西台恸哭记》
(1)概括本文主旨,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文天祥殉国的悲恸,以及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
(2)领会本文以“哭”字为全篇之眼的结构特点。
(3)具体分析文中西台祭文天祥一段,说明其中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37.元好问《岐阳》
(1)概括此诗的主旨:表达了对国事艰危、人民受难的焦虑,以及对战争的极度厌恶。
(2)分别说明此七言律诗每一联表达的内容。
(3)分析此诗下字用语精警凝重的特色。
38.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
(1)领会窦娥思想性格变化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2)具体分析窦娥实现三桩誓愿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及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概括窦娥的性格特征。
39.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领会这个套曲所展现的元代文人的遭遇及其特殊的生活道路。
(2)简析作品中呈现的主人公自我性格特征。
(3)具体分析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40.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1)识记《西厢记》的剧情梗概,领会其歌颂纯洁爱情、蔑视功名利禄的思想主题。
(2)概括本折中崔莺莺和张生的性格特征。
(3)具体分析心理描写对塑造莺莺形象的作用。
(4)举例说明本折中几段写景曲词的表现作用。
4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
(1)识记这是散曲中的秋思名篇。
(2)归纳此曲所表现的复杂思想感情,并作简要评价。
(3)领会此曲感情激烈、意象独特、色彩绚丽的特点。
(4)举例说明运用鼎足对和博喻对形成此曲语言风格的作用。
42.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领会此曲写作所依据的历史事实。
(2)概括此曲揭露讽刺统治者的题旨。
(3)识记此曲采用了代言体形式,分析其化庄严为滑稽的讽刺手法。
43.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1)归纳此曲各部分的层次内容。
(2)领会此曲触及重大社会问题、表达民生疾苦主题的思想意义。
(3)具体分析此曲所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手法。
44.赵孟頫《岳鄂王墓》
(1)概括此诗的主旨:对岳飞屈死表示沉痛哀悼,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及其恶果表示
愤恨和遗憾。
(2)说明此诗中间两联对比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3)领会此诗语言平易的特色。
45.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
(1)识记《琵琶记》的故事梗概。
(2)领会在赵五娘身上体现的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自我牺牲的
崇高精神。
(3)分析“糟糠自厌”一出中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
(4)以本出为例,说明《琵琶记》语言本色、时用比兴的特点。
46.刘基《楚人养狙》
(1)识记这是一篇讽刺性寓言小品。
(2)领会故事蕴含的反对暴政、警告统治者的政治寓意。
(3)分析本文在叙事中展开对话的特点。
(4)领会本文在情节设计方面让小狙发动反抗的意义。
47.归有光《项脊轩志》
(l)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内心悲哀的具体内涵。
(2)具体分析本文通过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寄托感情的特点。
(3)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精炼生动的特色。
48.宗臣《报刘一丈书》
(1)识记这是一篇讽刺小品。
(2)概括本文主旨:揭示了所谓上下相孚的真相,抨击了腐朽龌龊的封建官僚政治。
(3)具体分析本文对干谒者、权者和门者三个形象的刻画。
(4)说明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9.袁宏道《虎丘记》
(1)识记这是一篇游记。
(2)分析本文中写唱歌场面一节情景交融的特色。
(3)说明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主观感受。
50.张岱《柳敬亭说书》
(1)领会本文表现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的内容。
(2)分析本文运用的欲扬先抑、侧面烘托的手法。
51.陈子龙《小车行》
(1)识记这是一首新乐府诗,及其语言特征。
(2)概括此诗的主旨:反映了当时旱、蝗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对饥民的同情。
(3)具体分析此诗采用的白描手法。
52.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1)识记本文是一封写给母亲的绝笔信,领会文章表现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2)说明本文充沛气势与复杂丰富感情相互交织的艺术特色。
(3)具体分析本文善于用典、散骈兼用的特点。
53.汤显祖《牡丹亭》(惊梦)(节选)
(1)识记((牡丹亭》的剧情梗概,领会其主题。
(2)具体分析“惊梦”中重要曲词所刻画的杜丽娘形象。
(3)简析剧中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
54.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识记这是一篇拟话本小说,改编自文言小说《负情侬传》。
(2)识记小说的基本情节,概括小说的主题:表达了追求人间真爱的美好愿望,以及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这种愿望终归破灭的悲剧。
(3)分别概括杜十娘和李甲的性格特征,联系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4)说明百宝箱对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5.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识记本篇的基本情节,概括本篇主题: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2)领会主要人物林冲走向反抗的过程,概括林冲的性格特征,能联系情韦作具体分析。
(3)具体分析本篇中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56.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
(1)识记本篇的基本情节。
(2)概括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能联系情节作具体分析。
(3)说明周瑜施反间计的各个步骤及其效果。
57.陈维崧《贺新郎》(吴苑春如绣)
(1)识记此词的写作背景,领会词作表现的故旧寥落之感和故国之思。
(2)说明此词“今一昔一今”的结构方式。
(3)分析此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58.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弯庐人醉)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词,领会作者表达的远赴边塞的孤寂无聊及思家之情。
(2)简析此词雄浑悲壮的风格特色。
(3)分析此词写景所用的白描手法。
59.纳兰性德《金缕曲》(德也狂生耳)
(1)识记此词是为友人顾贞观而作,领会作者与顾贞观意气相投、相见恨晚的真挚友情,以及对才士贤人不幸遭际的同情与不平。
(2)简析此词明快酣畅的风格特色。
(3)分析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60.洪昇《长生殿》(惊变)
(1)识记《长生殿》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白朴《梧桐雨》杂剧等作品。
(2)领会本篇揭露唐玄宗荒淫享乐、祸国殃民以垂戒来世的主题。
(3)举例说明本篇曲文优美而有韵味的特点。
61.孔尚任《桃花扇》(余韵)
(1)识记《桃花扇》的故事梗概,领会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2)概括“余韵”一出所揭示的主旨:揭示南明灭亡的内在原因,抒发遗民的故国之思,并对为新朝效力者与明朝开国元勋的后人进行讽刺。
(3)说明“余韵”中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三人的三段唱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析[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的丰富含义。
62.方苞《狱中杂记》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本文主旨:揭露当时官吏的贪赃枉法,以及封建社会的监狱以至整个司法机构的罪恶。
(2)分析本文通过客观描写狱中见闻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3)分析本文结构严密、层次井然的特色。
(4)说明本文简练明畅的语言风格。
63.曹雪芹《宝玉挨打》
(1)识记本文选自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
(2)识记“宝玉挨打”的基本情节,领会这场冲突的实质是封建卫道士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3)分别概括贾政和宝玉的性格特征,并能联系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4)具体分析薛宝钗和林黛玉在探视宝玉过程中体现的性格差异。
(5)说明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64.袁枚《黄生借书说》
(1)概括本文主旨:阐述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勉励年轻人应珍惜机会,刻苦学习。
(2)领会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3)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方法。
65.张维屏《三元里》
(1)识记此诗的写作背景,概括诗歌的主旨:歌颂了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侵略者的丑态,批判了清政府的投降政策。
(2)说明全诗内容层次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3)识记这是一首叙事诗,说明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66.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
(1)概括此诗题旨: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官场、士林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与鞭答。
(2)领会此诗以咏史为名、直面现实政治的特点。
(3)说明此诗尾联的反讽作用。
67.刘鹗《明湖边美人绝调》
(1)识记本篇选自《老残游记》。
(2)具体分析本篇对白妞高超演艺的多侧面、多层次描写。
(3)领会本篇关于白妞演唱前的描写对突出其演艺的烘托作用。
(4)说明本篇中用大量比喻形容歌声与听众感受的艺术效果。
6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概括题旨: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希望以少年中国的精神来振奋国人,改变“老大帝国”的面貌。
(2)举例说明本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特点。
(3)识记本文是梁启超提倡的“新文体”的代表作,分析本文在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特色。
IV关于本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工具和载体,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考核要求一定要适中。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
三、关于自学教材
(一)指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方智范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二)该教材中,每个文学发展历史阶段的作品学习提示,只供自学应考者自学时参考,不列入考试范围。
四、自学方法指导
(一)认真阅读大纲
本大纲阐明了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并对考试命题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具体说明,自学应考者应认真阅读,深人领会,以本大纲作为学习教材和复习应考的基本准则。
(二)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
本大纲指定的课程统编教材,是考试内容和命题的依据,希望自学应考者认真学习,深人钻研,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
教材所选作品按时代顺序编排,每一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都有一篇作品学习提示,可以帮助应考者从整体上把握该时期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况,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所选作品前面的作家介绍,是关于作家知识的考核内容。作品后面有较详细的注释,可以帮助应考者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教材中有对每篇作品的提示,涉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是考核阅读分析作品能力的主要依据。应考者应对每篇作品逐字逐句弄懂原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作品中的重点段落、名句、警句,尤应注意积累;要熟读、背诵重要的代表作。
(三)正确处理学习精读作品与泛读作品的关系
为了使应考者有重点地学习一批最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扎实提高阅读和分析古代作品的能力,深入掌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大纲规定了教材中的68篇课文为精读作品。精读作品是本课程自学和考试的重点。本课程同时要求应考者有较广的阅读面,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成就,所以将其余的62篇课文列为泛读作品。在考试命题中,关于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和作品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泛读作品也要占有一定比例;而学习泛读作品,对深入理解精读篇目往往也有较大的帮助,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应考者若对泛读作品采取放弃的态度,无论从提高自己水平还是从应考的角度看,都是不足取的。
(四)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应考者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考者在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熟读作品、掌握原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练习分析、鉴赏、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其综合性体现在:要调动应考者平时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要恰当运用学到的文学知识、文学理论和方法,尽可能从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对作品的形象塑造、章法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知人论世”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美学的观点,整体的观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教材中的提示,对教师或参考书的辅导,应考者自应用心自学习,但也不可满足于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孤立地记忆若干知识点。应该注重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熟读深思,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乃至提出自己的创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会得到认可。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一)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真正体现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二)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应考者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致力于提高应考者的综合素质。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独立地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尤其要在分析评价作品的观点和方法方面,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对某些有争议的作品,或比较复杂的作品,在讲清教材提示要点的前提下,可适当介绍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同时要鼓励应考者独立思考,敢于发
表自己有理有据的见解。
(三)要处理好学习精读作品与泛读作品的关系。对精读作品要重点讲授,并引导应考者对重点篇目或重点段落作分析练习,重视综合应用的能力。对泛读作品的辅导不必求之过深、过全,讲清要点即可。
六、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具体地说,考试范围就是指定的本课程统编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的内容。考核则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每种比例规定均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
1.精读作品与泛读作品的比例:考试命题以精读作品为主,泛读作品为辅。两者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为7:3。
2.文学发展各历史阶段的比例:每份试卷必须覆盖从宋代至清代文学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其分数比例一般为,宋代35%,金元20%,明代20%,,清代25%。
3.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的比例:本课程重在考查自学应考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来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每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应大于客观性试题。两者的比例大致为,主观性试题占60%,客观性试题占40%。
4.不同能力层次的比例:每份试卷应在识记、领会、简单运用、综合运用这四个能力层次方面对应考者进行全面考核。其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20%,领会30%,简单运用30%,综合运用20%。
5.不同难易度的比例:每份试卷的试题应有不同的难易度,并有较合理的组合。其分数比例一般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二)本课程考试命题规定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阅读理解题五种。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可参看本大纲附录。命题时如题型有变动,必须事先向自学应考者公布,并出示新增题型的例题。
(三)本课程考试采取闭卷笔答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应以中等水平的应考者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
(四)本课程计6学分。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里。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各篇中属于明代传奇的是()
A.《琵琶记》B.《院花溪记》
C.《牡丹亭》D.《桃花扇》
2.下列张炎《解连环》(楚江空晚)咏孤雁词句中,运用苏武典故的是()
A.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B.谁怜旅愁荏苒?漫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C.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
D.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作品中,与南宋抗金斗争有关的有()
A.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B.陈与义《伤春》
C.杨万里《初入淮河》
D.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
E.文天祥《正气歌》
2.下列作家中属于小说家的有()
A.吴承恩B.汤显祖C.冯梦龙D.蒲松龄E.吴敬梓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词中“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两句是“一篇之主”?
2.《宝玉挨打》中,造成宝玉挨打的具体事由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黄庭坚《登快阁》诗是如何围绕一个“快”字写景抒情的?
2.具体论述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
五、阅读理解题
阅读张岱《柳敬亭说书》中一段文字: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哮夫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璧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细微至此。
请回答:
1.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什么?
2.作者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3.解释下列词语:
筋节
闲中著色
以上就是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同学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仅供学习参考哦,如果需要下载这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考试大纲,可以点击这里(自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