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自考财政学大纲免费下载

重庆财政学自考大纲怎么查?2022年10月重庆自考00060财政学考试大纲版本在重庆教育考试院官网中可以查看,也可以于本文查看财政学考试大纲,或者下载自考大纲电子版。2022年10月自学考试将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起来,利用好财政学自考考试教材、考试大纲、考试题库等考试资料,以便事半功倍!

00060财政学自考考试大纲(2012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财政学 00060 4 财政学自学考试大纲 财政学 梅  阳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年版

1.上表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060财政学自考考试大纲(2012版)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财政学》是财税专业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以财政税收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管理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财政的概念、职能,财政收人和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政府预算及其管理体制的内涵,财政政策等,理解财政运行及其规律。在学习经济学的基础上更深刻地领会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主要税种等进行运用。《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中的主要课程,是对财政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面了解和学习的有效途径,旨在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人才,为学习有关财经课程,更好地做好财经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正确理解财政的基本理论,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2.正确理解财政运行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理解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基本理论;

3.掌握现行规章制度中的基本规定,并能够运用于现实工作中;

4.正确理解财政政策和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以及与相关领域政策的联系;

5.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财经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财政学》是宏观经济的课程,它的先导课程主要是《经济学》等,在学习了《经济学》课程,初步掌握的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学习《财政学》的课程,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如《中国税制》等。《财政学》与相关课程有交叉内容,但《财政学》涉及的内容只是一些基础,学习相关课程时,如果打下《财政学》的基础,便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财政学》是宏观经理管理的课程,因此,学习的时候要从政府管理经济的视角学习,便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基本理论。本课程共分十章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政策和实务,因此学习中要有所侧重。其中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侧重于理论阐述,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侧重于实务方面,而第九章、第十章侧重于政策层面较多。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识记、领会、应用等不同认知层次知识的掌握,以便更好地学习本课程的内容。第一章是本课程的开始,因此对于本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很好地领会第一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学习以后的各章。而侧重于理论阐述的第二章和第五章也是很重要的。在实务介绍方面的各章中,涉及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等方面,希望学习者在学习教材的内容基础上,能对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及时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按照大纲的总体要求进行掌握。第三章中社会保障支出和对财政补贴的分析,第六章中有关税收的具体规定和计算,第七章中国债的各项指标以及还本付息的方式及资金来源,第八章中有关预算的原则、收支划分方法等都需要考生认真掌握。第九章中我国现行体制的内容,第十章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也是本课程的重点问题。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认知层次要求。三个认知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认知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财政概念及财政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财政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财政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财政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财政问题,以所掌握的财政税收理论对财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原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国家财政如何通过发挥自身职能来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解我国传统的计划(国家)财政与现代公共财政之间的区别;领会财政的概念,熟练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三大职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人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的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

(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的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方式,另一种是间接方式。

2.收人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人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人分配职能的内容: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收人分配职能的实现途径:收人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即消费成本和可支配收人。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自觉调节功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财政的概念

识记:市场失灵、外部效应、公共物品、混合物品、公平与效率、贫困指数、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

领会: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公共物品及其特征、财政现象共有的特征、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2.财政的职能

识记: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自动稳定器、自觉调节职能。

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和作用效果、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自动稳定器及其作用原理。

应用:对现实的财政问题,从财政职能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物品及其特征,混合物品产生原因,财政共有的特征。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本章难点:

(1)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2)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

第二章财政支出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财政支出概念,明了财政支出范围,熟知财政支出分类,领会财政支出总量以及财政支出效益与绩效评价方面的知识。掌握财政支出基本理论,熟悉支出效益的若干评价办法,是本章的主要目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范围与分类

1.财政支出范围

支出范围包括: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费用、满足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费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和维护社会公平的费用。

2.财政支出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政府职能分类,根据经济性质不同,按照支出功能和用途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1.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

测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个:一是绝对量指标,二是相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财政支出都在不断增长。

3.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解释包括:第一,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第二,皮考克和卫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第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4.中国财政支出规模

我国财政支出自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呈现“V”型变动轨迹,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量仍处于连年上升的态势。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

1.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财政支出效益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公共定价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实行价格管制。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财政支出范围与分类

识记: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领会:财政支出的范围、财政支出的分类。

2.财政支出规模。

识记:财政支出规模。

领会:“瓦格纳公共支出增长法则”、“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解释。

3.财政支出效益

识记: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

领会: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应用:根据理论阐述,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财政支出的范围、财政支出的分类。

(2)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阐述。

(3)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方法。

本章难点: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理论阐述。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关于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容、对社会经济的不同影响;掌握关于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知这些消费性支出的概念和内容,明了各项支出的变动趋向,找出控制办法;领会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熟知财政投融资制度的基本情况以及财政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和使用重点,了解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的概念、特征、内容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

1.社会消费性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二是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为了提高行政管理支出效率和行政效率,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

影响国防支出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政府投资性支出

政府投资的特点。政府投资的作用。政府投资应有其决策标准。

基础设施投资的概念、特点及投资的提供方式。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必要性,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财政农业投资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的概念、特征。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

社会保障的管理模式。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2.财政补贴支出

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

财政补贴的分类标准有: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财政补贴的用途、财政补贴的环节、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补贴方式的不同等。

财政补贴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购买性支出

识记:社会消费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公用经费、定员定额管理、政府投资、财政投融资、财政农业支出。

领会: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定员定额管理的主要内容,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意义和主要内容,影响国防支出水平的因素,政府投资的特点、作用和决策标准,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及必要性,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

应用:分析政府投资的特点与作用,分析财政投融资的特征与必要性。

2.转移性支出

识记: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财政补贴。

领会:社会保障的特征、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补贴的性质与特征、财政补贴的分类方式、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应用: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财政补贴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管理形式。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意义。

(2)影响国防支出水平的因素。

(3)政府投资的特点、作用和决策标准。

(4)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5)财政投融资的概念、特征及必要性。

(6)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

(7)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资金来源和筹资模式。

(8)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9)财政补贴的性质、特征、分类。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影响。

本章难点:

(1)政府投资的特点和决策标准。

(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和筹资模式。

(3)财政补贴的性质和社会经济影响。

第四章财政收入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财政的含义,财政分类的意义、依据,财政收人的各种分类内容,合理确定财政收人规模的意义和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财政收人的结构,组织财政收人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1.财政收人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保证财政支出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广义的财政收人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狭义的财政收人则是指政府预算收人。

2.财政收人的分类

财政收人分类的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财政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对财政收入的结构进行分析。

财政收人分类的依据。首先,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的财政收人。其次,凭借的是政府所具有的征收权力。再次,经济作为财政的基础和财政收人的最终来源。最后,在财政收人的筹集和使用中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和权限的划分。

财政收入的分类。以财政收人的形式为标准分类可将财政收人分为税收收人和非税收人两大类。以征收权力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财政收人分为强制性财政收人和非强制性财政收人两大类。以财政收入来源为标准分类:(1)将财政收人分为来自于不同经济成分的收人。(2)将财政收人分为来自于不同部门的收人。以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财政收人划分为中央收入、地方收人和中央地方共享收人。

第二节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1.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人规模,是指政府究竟可以组织多少财政收人。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财政收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收人规模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2)收人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3)市场价格变动。

2.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人的所有制构成是指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财政收人的部门构成,对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说明个生产流通部门在提供财政收人中的贡献及其贡献程度。

第三节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1.从发展经济人手,增加财政收人的原则

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

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财政收人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财政收人、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基金、规费。

领会:财政收人分类的意义、财政收人分类的依据、财政收入分类的具体内容。

2.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识记:财政收人规模、财政收人结构。

领会:合理确定财政收人规模的意义、财政收人规模的制约因素。

3.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识记:利益兼顾原则、合理负担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领会: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应用:分析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意义,分析财政收人规模的制约因素。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人的分类。

(2)财政收人占GDP比重的意义。

(3)组织财政收人的原则。

本章难点:

(1)财政收人规模的制约因素。

(2)组织财政收人的原则。

第五章税收原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收要素;掌握税收的各种分类,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税负转嫁的方式,税负转嫁的条件,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的形式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第二节税制要素

1.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

2.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3.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我国现行税率可以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4.课税基础

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5.附加、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是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减免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

第三节税收分类

税收分类就是按某一种标志,把性质相同或近似的税种归为一类,把不同的税种归人不同类,加以区别。

1.按课税对象分类

将税种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2.按计税依据分类

将税收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收的管理与使用权限分类

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5.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供应价格等办法把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结果是把负担落在负税人身上,这便是税负的归宿。

2.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和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通过提价办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

(2)后转,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3)消转,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4)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3.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第五节税收公平与效率

1.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公平原则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即纵向公平与横向公平。2.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率。税收原则普遍提法: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经济增长原则、经济稳定原则和管理原则。

我国的税制原则:法治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文明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税收的概念

识记:税收的形式特征。

2.税收要素

识记:纳税人、负税人、扣缴义务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课税基础、附加和加成、起征点和免征额。

应用:利用税率表进行税额的计算,比较分析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3.税收分类

识记: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价内税和价外税、直接税和间接税。

4.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识记:税负转嫁、税负的归宿、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

领会:税负转嫁的条件。

应用:税负转嫁的方式与条件分析。

5.税收公平与效率

识记: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领会:税收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内容。

应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分析。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税收的概念及形式特征。

(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的分类。

(3)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税负转嫁的方式。税负转嫁的条件。

(4)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

本章难点:

(1)税收的形式特征。

(2)税负转嫁的条件。

第六章税收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税收制度的组成及其发展。掌握商品课税的特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主要内容,所得税的特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内容,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的主要内容,国际税收的概念。税收管辖权。减除双重征税的方法,国际避税与反避税,以及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1.税收制度的组成

税收制度的组成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复合税制可以分为:单一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两种并列主体税种的复合税制和多种税并重的复合税制。

2.税收制度的发展

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发展相适应,主体税种也不断发生变化,并以此体现了税收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二节商品课税

1.商品课税的特点

商品课税的特征: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2.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增值税的最大特点在于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它的优点是:

(1)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2)采取道道课征方式,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

(3)能够适应经济结构的各种变化,从而有利于保证财政收人的稳定性。

(4)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增值税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对出口商品(特定商品除外)实行零税率。另外,现行税法中规定了2%、3%、4%、6%等不同的征收率。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我国现行消费税设置了14个税目,消费税的税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比例税率;一种是定额税率。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商品与劳务税。营业税实行分行业比例税率,主要有3%、5%和5%~20%三个档次。

第三节所得课税

我国开征的所得税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1.所得课税的特点

课税普遍、税负较公平、税负不易转嫁、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2.所得税的主要税种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居民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法定税率为20%。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纳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包括无国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个人所得税按所得项目不同分别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第四节其他课税

1.资源课税

资源课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类税收。资源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资源税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合理调节资源级差收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增加财政收人,等等。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资源课税的税种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

2.财产课税

财产课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财产课税的作用有:

(1)可以增加财政收人,成为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

(2)适当调节财产拥有人的收人,控制财富的集中。

(3)加强国家对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产的使用效果,特别是对土地、房屋的合理、节约使用。

(4)征收遗产税,有利于促进继承人积极工作、自食其力,防止游手好闲奢侈腐化。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财产课税的税种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等。

3.行为课税

对特定行为征税,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征税对某种行为加以限制和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开征的行为税税种有: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第五节税收支出

1.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二是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2.税收支出的形式

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3.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世界各个国家采取的做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为三种类型:即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建造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和临时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第六节国际税收

1.国际税收概述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因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在对跨国纳税人进行分别课税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2.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的概念及确定原则。

税收管辖权可分为收人来源地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3.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与减除

国际重复征税具有五个特征,即:征税主体的非同一性,纳税主体的同一性,纳税客体的同一性,课税期间的同一性,税种的相同或类似性。一般所说的国际重复征税都是具有上述五个特征的经济现象。

国际重复征税是一种消极的经济现象,对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往往会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国际间重复征税问题,世界各国都相继采取了一些方式和方法,主要有低税法、扣除法、免税法和抵免法。税收饶让抵免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4.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国际避税是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和漏洞,以不违法的手段减轻或消除国际税负的行为。国际反避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法、加强税务管理、加强国际多边合作。

5.国际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的作用:

(1)国际税收协定体现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

(2)国际税收协定赋予本国居民和公民履行跨国纳税义务的安全保障。(3)国际税收协定本身就是适应国际经济技术交流需要的产物。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目前国际上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国际税收协定范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联合国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识记: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领会:税收制度的发展。

2.商品课税

识记:商品课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领会:商品课税的特点,增值税的优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主要内容。

应用:根据税法规定,计算税额。

3.所得课税

识记:所得课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领会:所得课税的特点,企业所得税的主要内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算方法。

应用:根据税法规定,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其他课税

识记: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领会:资源税、财产税的意义与作用。

应用:根据相关税法规定,计算税收税额。

5.税收支出

识记:税收支出、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

领会:税收支出的分类、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6.国际税收

识记:国际税收、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国际税收协定。

领会:税收管辖权及确定原则、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国际避税与反避税、国际税收协定的种类、作用及范本。

应用:分析国际重复征税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税收制度的组成。

(2)商品课税的特点。增值税的特点与类型、计算方法、消费税的征税范围。(3)所得税的特点及主要税种。(4)资源税及其主要税种。财产税、行为税的主要税种。(5)税收支出及其形式。(6)国际税收。减除重复征税的方法。本章难点:(1)税收制度的组成。(2)增值税的特点与计算。(3)国际税收的概念,减除重复征税的方法,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国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国债的概念、特征、功能、分类、结构。掌握国债的规模、负担、限度。掌握国债发行机构、推销机构,国债的发行价格、发行方式,国债的利率,国债的偿还和付息方式,偿债的资金来源,国债市场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债的概念与分类

1.国债的概念

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国债是公债的主要组成部分。凡属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国家公债。

2.国债的特征

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国债的功能

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筹集建设资金;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4.国债的分类

以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以偿还期限为标准,以债券是否流通为标准,以利率情况为标准,以借债的方法不同,以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等将国债加以分类。

5.国债的结构

国债的结构指一国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应债主体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

第二节国债的规模

1.国债的规模的含义

国债的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发行国债的累计余额;二是当年新发行国债的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国债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国债的负担。

(2)国债的限度。

2.国债的负担

国债的负担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政府即债务人负担、纳税人的负担、代际负担。

3.国债的限度及衡量指标

国债绝对规模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国债相对规模的衡量指标:国债依存度、财政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民经济偿债率。

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的分配结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认购者负担能力、政府偿债能力、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第三节国债的发行

1.国债的发行和推销机构

国债的发行机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财政部门。推销机构主要有: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系统、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国债局。

2.国债的发行价格

国债的发行价格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其票面金额。通常有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

3.国债的发行方式

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4.国债的利率

国债利率高低主要是参照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和社会资金供给量等因素来确定的。

国债利率的计算方式也影响国债的利率水平。

偿还期限较长的国债,利率应定得高一些;偿还期限较短的国债,利率可定得低一些。第四节国债的偿还

第四节国债的偿还

1.国债的偿还方式

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

2.国债的付息方式

国债的付息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3.偿债的资金来源

设立偿债基金、依靠财政盈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

第五节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按构成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它为发行新债券提供销售场所。

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2.国债市场的功能

(1)实现国债的顺利发行和偿还。

(2)合理有效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国债的概念和分类

识记:国债。

领会:国债的特征、国债的功能、国债的分类、国债的结构。

2.国债的规模

识记:国债的规模、国债依存度、财政偿债率、国债负担率。

领会:国债的负担、国债的限度及其衡量指标、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

应用:利用数据计算国债相对规模的各项指标。

3.国债的发行

识记:国债的发行价格、公募法、价格拍卖、承受法、支付发行法、出卖法、强制摊派法。

领会:国债的推销机构、影响国债利率的因素。

4.国债的偿还

识记: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偿债基金。

领会:国债偿还和付息方式、偿债的资金来源。

应用:根据资料计算国债的还本付息额,分析偿债资金来源。

5.国债市场

识记:国债市场。

领会:国债市场的功能。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国债的概念及其特征、国债的功能、国债的分类、国债的结构。(2)国债的负担、国债的限度及其衡量指标。

(3)国债的发行机构、推销机构、发行价格、发行方式。

(4)国债的利率、国债的偿还方式及其资金来源。

(5)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本章难点:

(1)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的偿还方式及其资金来源。

第八章政府预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政府预算的内涵、特征,了解现代政府预算的产生、政府预算的期限与组成;掌握政府预算的类型;掌握政府预算编制原则、部门预算原则、了解政府预算收支测算的方法、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总预算编制的内容;掌握政府预算收支执行的内容、政府预算调整的内容、了解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及耳责;了解政府决算的管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府预算概述

1.政府预算的概念

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收支计划的政府预算有如下含义:

(1)政府预算以年度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

(2)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政府预算反映政府集中支配财力的分配过程。

(4)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预算的产生

(1)现代政府预算的产生。

(2)我国政府预算的产生。

3.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性。

(2)预测性。

(3)集中性。

(4)综合性。

(5)公开性。

4.政府预算的期限与组成

(1)政府预算的期限。预算期限是指按预算计划组织收支实际经历的时间。

(2)政府预算的组成:

按政府预算的环节划分,可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议批准、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审议批准。

按政府预算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公共预算和资本预算。

按政府预算的级次划分,可以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第二节政府预算的类型

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投人预算和产出预算;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总预算和部门单位预算;年度预算与多年预算。

第三节政府预算编制管理

1.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与程序

(1)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2)政府预算编制的部门设置。

(3)政府预算编制的程序。

2.政府预算收支测算的基本方法

财政部门对各项预算收支进行的测算的两个步骤,即匡算和具体测算。

我国预测政府预算收支指标的基本方法。

3.部门预算的编制

(1)部门预算的含义。

(2)部门预算的原则。

(3)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包括部门收人预算的内容和部门支出预算的内容。

4.总预算的编制

第四节政府预算执行的管理

1.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及职责

政府预算的执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组织体系由国家行政领导机关、职能部门及各类专门机构所组成,其体系按国家政权级次、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

2.政府预算收支的执行

(1)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2)组织预算收人执行。

(3)组织预算支出执行。

3.预算执行中的调整

预算调整的概念。预算局部调整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政府决算的管理

政府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是预算管理的最终环节。其表现形式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1.编制政府决算的准备工作

包括财政部拟定和下发决算编制说明、进行年终清理、年终结算、制定和颁发决算表格。

2.政府决算的编制方法

我国决算的编制程序是从执行预算的基层单位开始,在搞好年终清理和结算的基础上,根据决算编报办法的规定和决算表格的内容,自下而上编制、审核和汇总,最后由财政部将中央决算和地方财政总决算汇编成政府决算。

3.政府决算的审查批准

(1)决算审查的内容。包括政策性审查、技术性审查、预算管理审查。

(2)决算草案的批准。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政府预算概论

识记:政府预算的内涵、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领会:政府预算的产生、政府预算的期限与组成。

2.政府预算类型

识记:政府预算的类型。

3.政府预算的编制

识记: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与程序、部门预算的原则。

领会:政府预算收支测算的基本方法、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总预算的编制与审查批准。

应用:分析部门预算原则。

4.政府预算的执行

识记: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及职责、预算拨款原则、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预算局部调整的形式。

领会:我国国家金库的基本职责、我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预算收人的缴库方式和退库管理、预算支出的拨款方式、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应用:分析预算调整。

5.政府决算

领会:编制政府决算的准备工作、政府决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审查批准。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政府预算的内涵、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政府预算的期限与组成、政府预算的类型。

(2)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与程序、政府预算收支测算的基本方法。

(3)部门预算的原则、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

(4)总预算的编制与审查批准、政府预算执行的组织体系及职责。

(5)我国国家金库的基本职责、我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

(6)预算收人的缴库方式和退库管理、预算拨款原则、预算支出的拨款方式。(7)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规范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8)政府预算局部调整的形式。

(9)编制政府决算的准备工作。

本章难点:

(1)部门预算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2)预算的审查批准。

(3)政府预算调整。

第九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和内容、理解收支划分的类型;掌握分税制的内涵、理解我国分税制的内容;掌握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内涵及必要性,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模式和一般方法,了解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

1.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

在西方国家被普遍遵循的原则,一是明确行政职责的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我国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

(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3)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原则。

2.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涵。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核心的地位。

(2)我国政府收支划分的类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间收支划分曾采用过以下几种方法:统收统支、收人分类分成、总额分成、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办法、分税制。

第二节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1.分税制概述

分税制主要包括分税、分权、分管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

2.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第三节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与特点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政府间转移支付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有三种: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和分类转移支付。

3.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及一般方法

(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根据政府间的关系可把政府间转移支付分为纵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混合转移支付三种模式。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方法。各国所采用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财政收人能力均等化模式、支出均衡模式、收支均衡模式、有限的财政收入能力——支出需求均衡模式。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

识记: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领会:我国政府收支划分的类型。

应用: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

2.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识记: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识记: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和一般方法、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以及各自的特点。

领会: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应用:分析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2)我国政府收支划分的类型。

(3)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必要性。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以及各自的特点。

(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本章难点:

(1)确定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原则。

(2)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第十章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与分类,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与分类,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与银行的密切联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及使用的环境,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的概念

2.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及分类

财政赤字的分类:硬赤字和软赤字、主动赤字和被动赤字、预算赤字和决算赤字、周期性赤字和充分就业赤字。

3.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增收减支、动用结余、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发行公债。

第二节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分类

按财政收人、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活动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财政信用政策、补贴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国有资产政策、国家预算政策等等。

按财政收支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按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政策和相机抉择政策。

按财政政策的目标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财政政策和短期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政府通过控制政策工具实现预期的目标。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政府预算、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公债等。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同政府财政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构成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相互配合应用重要依据。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差异,主要表现在:

(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2)透明度不同。

(3)时滞性不同。

(4)可控性不同。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一般认为是两类四种:

(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3)“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4)“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4.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识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硬赤字、软赤字、预算赤字、决算赤字。

领会: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应用:分析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2.财政政策

识记: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领会:财政政策分类、财政政策工具。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识记: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领会: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财政与银行之间的联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应用:依据理论对现实财政政策进行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其配合方式。

四、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

(1)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2)财政赤字及其弥补方式。

(3)财政政策的内容、分类。财政政策的工具。(4)货币政策的概念、工具、类型。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配合方式。本章难点:

(1)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及配合方式。

2022年10月重庆自考《00060财政学》考试大纲具体内容通过上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但了解还不够,需要在学习教材时同步使用,将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章节对应的知识点标注在教材中,确保每个考点都复习到位,才能更好的通过考试!重庆自考大纲相关的考试资料可在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站中查询,如点此查看“重庆自考题库”、“重庆自考网课”等。如财政学大纲变动,以重庆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

以上就是今天全国教育考试教材服务网给同学们整理的自考财政学大纲免费下载,仅供学习参考哦,如果需要下载这自考财政学大纲免费下载考试大纲,可以点击这里(自考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