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理:这条热闹却又落寞的古巷,深藏着南京的千年密码
穿过夫子庙熙攘的人群,踏过横跨秦淮水的文德桥,远远可以看到一片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
乌衣巷伫立在热闹的临街商铺间,看起来没什么特别。
南京地名典:古乌衣巷在今天的剪子巷一带。
如今的乌衣巷西起文德桥,东南止于平江府路,全长350米。
这条巷子有上千年历史,曾经走出过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见证过六朝的如梦繁华,孕育出诗人的千古兴叹。
然而在南京的千年古巷中,却再没有一条像乌衣巷这样,繁华又落寞。
因为它是乌衣巷,所以注定不平凡。
01、乌衣巷的千年密码“乌衣巷”的名字从何而来?光是这个问题,坊间就有三个版本的传闻。
传闻之一:三国东吴时期,这里曾是禁卫军驻地,军士皆身着乌衣,这条巷子也就被称为“乌衣营”了,后来改名“乌衣巷”。
传闻之二: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此,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其身份尊贵,于是这条巷子就被称为“乌衣巷”。
传闻之三:有位名叫王榭的南京人以航海为生,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
后来他思念家乡独自回来,却对乌衣国念念不忘,就把巷子更名为“乌衣巷”。
▲这些传闻,都为古老的乌衣巷增添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
不过细细探究,“王榭误入乌衣国”出自北宋秀才刘斧所著《青琐摭遗》,南宋之后诸多志书却都否认了这个说法,所以只能算是个美丽的传说。
另外,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提到:“晋南渡,王谢诸名族居乌衣巷,此时谓其子弟为乌衣诸郎。
”所以,乌衣巷恐怕也不是因为王谢儿郎身穿乌衣而得名,反而“乌衣诸郎”的美名却是因为身居乌衣巷而得以传扬。
相比之下,第一种传闻的可能性最大,乌衣巷在东吴禁军驻扎时拥有了姓名。
▲目前,乌衣巷口的解说文字,也是依据的这一说法。
即便知道了乌衣巷的由来,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乌衣巷的具体位置。
我们现在看到的乌衣巷,是1997年修缮重建的,属于古乌衣巷的一部分。
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六》中曾经提及:“乌衣巷当剪子巷至武定桥一带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新修江宁府志·卷之八》加以修正:“今南门桥东南剪子巷至武定文德桥南一带皆是。
”东吴、东晋时期繁华的乌衣巷,其实是在如今的剪子巷一带。
▲《金陵古今图考》中的东晋都建康图。
这条因东吴衣甲得名的千年古巷,深藏着南京的千年密码。
02、王谢世家三百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天下大乱。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他认为能振兴晋室的只有司马睿,于是全心全意辅佐他。
在王导的劝说下,司马睿称帝之后建东晋,将都城迁到建邺(今南京),为避司马邺之讳,后改名建康。
往后的三百年,乌衣巷就迎来了新的故事篇章。
▲这三百年间的乌衣巷,映照着王谢家族的命运,更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
王氏全族从琅琊故乡迁来建康,王羲之也就顺理成章地在乌衣巷中长大成人。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性格沉稳。
当时东晋太尉郗鉴和王导情谊深厚,想把爱女嫁到王家,于是派心腹来王家挑人。
王家儿郎争先恐后表现自己,只有王羲之安然靠在东床之上看书,反而被郗鉴看中。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
时光过得很快,转眼已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饮酒赋诗,挥笔写就《兰亭集序》。
▲书法成就了王羲之,王羲之亦成就了书法。
作为王羲之的死党,同样出身名门世家的谢安,年少时起就备受宰相王导器重,但是他更爱游山玩水,吟诗作文,平生不喜为官。
有人推举他做官,他要么借病推辞,实在推不掉就过段时间辞官而去,后来干脆在东山隐居。
直到四十多岁时,谢安临危受命,出山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也因此成就了“东山再起”的典故。
谢安住在乌衣巷时,还与名士桓伊交好。
看到桓伊对音乐痴迷,他由衷赞叹“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于是,“一往情深”也就这么来了。
▲王导谢安故居中悬挂着谢安画像,不由让人想起“淝水之战”时他的泰然自若。
同样是乌衣巷大族,王谢两家自然也少不了结亲。
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便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
王凝之才华平平,但是谢家小女儿却是比肩蔡文姬的才女。
鹅毛大雪的冬日,谢安笑问孩子们下雪像什么,还是孩童的谢道韫随口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惊艳四座。
谢道韫的弟弟谢玄是个姐控,常与张家公子争论姊妹高下。
有位名叫济尼的尼姑常出入两家,别人就找她来评论。
济尼说:“王夫人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顾家妇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
”盛赞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
济尼的评价,后来也映照了谢道韫的命运。
公元399年,浙江爆发农民起义,身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稀里糊涂地就被砍死。
谢道韫挺身而出,杀敌数人。
起义军首领孙恩欣赏她的才学和大义凛然,送其和外孙去乡下安度晚年。
▲不知道那时候的谢道韫,是否还会想起曾在乌衣巷里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旧时光。
从乌衣巷走出去的王谢子弟,承继望族血脉,又在历史长河当中不断地留下印迹。
“王家书法谢家诗”,这里走出过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三位书法大家,也走出了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位文学大豪。
我们熟知的“大笔如椽”、“凤毛麟角”、“管中窥豹”等成语,就都跟王谢,以及乌衣巷息息相关。
▲两大家族的兴衰,它一一见证。
王谢家族的命运起伏,就是朝代更迭最好的镜子。
王谢成就了乌衣巷的生机勃勃,乌衣巷也记录下了熠熠生辉的三百年时光。
03、诗人的不朽咏叹如果说王谢家族让乌衣巷的人气达到顶峰,那么刘禹锡的诗句则让它的名字不朽。
隋文帝灭陈后,为了防止政权割裂,把金陵夷为平地,乌衣巷自然也化作废墟。
到了中唐,王谢旧居已经荡然无存。
▲时光流转,乌衣巷早已是另外一番模样,主人也换了又换。
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还在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看过友人所写的金陵五题后,趁兴和了五首《金陵五题》,《乌衣巷》就是其中之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写《乌衣巷》的当时,他还没有来过金陵,却早已听闻这里沧海桑田,王谢士族不知归处,不由得惋惜感慨,咏古抒怀。
▲如今夫子庙乌衣巷口,就有一块《乌衣巷》诗篇的石刻。
猜猜这是谁的字迹?
在此之后,乌衣巷就深深地印刻在了历代文人志士的心中。
早在宋代,一代能臣司马光任建康知府期间,就曾重建“乌衣园”,恢复“来燕堂”。
明清时期,这一胜景还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
▲“来燕”取自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来燕名堂”不复存在。
如今重建的乌衣巷,已经找不到当年踪迹。
但是因为刘禹锡的诗句,因为历代文人的记忆,“乌衣巷”这三个字和它的故事一起,永远被人铭记。
因为它是乌衣巷,因为它是属于南京独一无二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