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2022年成人高考高起专语文篇应试实用技巧

第一部分 记叙文知识

考点1 记叙文概述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它属于散文文体中的一类基础文体,应用广泛、数量最多、写作形式灵活多样。

记叙文不同于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之处,在于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考点2 记叙文的特点

(1)记叙文取材广泛,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生活。

如朱自清的《背影》和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都是通过选取平凡的生活小事来反映现实,表达作家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具体感受。

(2)记叙文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3)记叙文在记述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时要选择某个观察点和叙述角度。

考点3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记述和描写的对象不同,记叙文又可以细分为三类: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为主要记述对象的。

它通过对作者生活中所熟悉和了解的真人真事的记述,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性格特点的叙述,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和意旨。

在写法上,写人的记叙文特点之一是通过写事来写人。

特点之二是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特点之三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照与映衬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是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的。

这类记叙文不是不写人,而是以叙述事件的经过为主要线索。

在写法上,这类记叙文特点之一是叙述的线索要清楚、交代要明白。

特点之二是叙述要围绕中心线索来写。

特点之三是选择合理的记叙顺序。

(3)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是把景物作为主要记叙、描写的对象。

在写法上,这类记叙文的特点之一是要熟悉所描述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特点之二是要善于变换手法,描写要逼真生动,写出景物的魅力。

第二部分 议论文知识

考点1 议论文概述

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述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议论文是论说文的一种。

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依据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阐发某种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一篇议论文,包含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考点2 论点

论点是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阅读一篇议论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寻找、提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论点。

作者提出的论点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对有关事物的本质意义的看法;第二,对有关事物的价值、评价的看法;第三,对有关事物的结果的看法;第四,对有关把握事物本质要害的策略问题的看法JLTURE

写作议论文时,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提出正确鲜明的论点,必须有事实或理论作基础,而且必须明确要提出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次,确定论点必须有一个正确鲜明的立场,合乎科学的态度,要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考点3 论据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依据。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既可以是史实,也可以是具体事例。

理论论据既可以是前贤今人经过实践证明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科学上的公理与规律。

所提出的论据必须是确凿的、典型的,与主题有紧密关系,这样才能说服人。

在使用论据上,我们必须选择使用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事实不确凿,没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会使文章缺乏说服力,有时还会导致论点的片面或模糊,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

论。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含义,注意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否则也会缺乏说服力,得出错误的结论。

既有事实的材料,又有理论的材料,就可使论据显得更充足、有力。

考点4 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一般可分为立论与驳论两大类。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证明,不过立论是正面的证明,驳论是反面的证明。

由于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所以它们可以使用许多共同的论证方法。

这些基本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

在一篇议论文中可以只侧重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方法。

具体选用什么方法,要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第三部分 说明文知识

考点1 说明文概述

说明文是对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的文章。

由于这类文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此,提高学员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考点2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说明文有三个显著特点:即具有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

(1)知识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

(2)通俗性,是就说明文的语言而言的。

(3)条理性,是就说明文的结构而言的。

考点3 说明的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六种:

1.分类说明

当说明的对象比较复杂,从单方面不容易说清时,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不同属性,将被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逐一加以说明。

采用分类说明时,要注意分类标准的统一,切忌交叉重叠,否则是难以把问题讲清楚的。

2.下定义说明

这是对被说明事物的概念作出合乎客观实际、明确简洁的阐释方法。

使用下定义法时,要特别注意定义的准确、完整、严密。

3.举例说明

这是以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一般情况,把抽象或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明晰的方法。

使用举例法时,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和它的普遍意义,切忌信手拈来,罗列现象而不能说明问题。

4.比较说明

这是把被说明事物与同类或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借以显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眼睛与仿生学》。

5.数字说明

这是列举具体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状况,使人一目了然的一种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数字必须精确,不然会出笑话。

6.比喻说明

这是用打比方来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突出事物特征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考点3 说明的顺序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能够使说明文条理更加清晰。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安排文章的说明顺序。

这种结构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文章。

2.空间顺序

即以空间转换安排文章的说明顺序。

这种结构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

3.逻辑顺序

即按事物内在逻辑安排文章的说明顺序。

这种结构顺序,一般用于说明非实体事物(事理)的文章。

至于介绍生产技术或工作方法的说明文,则通常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为序。

一篇说明文,一般只用一种说明顺序,如果被说明的事物比较复杂,则需用两种或三种顺序交错说明。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顺序,都必须自然、合理、符合事物实际情况,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考点4 说明文的种类

说明文的种类,按说明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说明具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的两种类型。

从写作方法分,可分为文艺性和非文艺性两种。

文艺性说明文,常用故事或童话、对话或自述等方式来说明事物,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非文艺性说明文,则采用平实的写法,对事物作客观、条分缕析的说明。

考点5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说明文以说明为其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议论和描写。

但是,说明文中的记叙,不像记叙文那样要写事情的发展过程、人物的活动、场景的变化,而只是对事情梗概、人物生平等作极简要的叙述。

说明文中的议论,不像议论文那样要对事物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进行推理论证,而只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看法。

说明文中的描写,不像记叙文那样旨在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抒发感情,而是通过对现象、状态、变化的描述,把事情说得更准确、生动、易懂。

第四部分 小说知识

考点1 小说概述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它与诗歌、戏剧并列,是最古老的三大文学样式之一。

我国的小说渊源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先秦两汉的寓言和史传,到了唐宋又出现了传奇和话本,明清更是章回小说发展的繁荣时期。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推动了近现代小说的发展。

西方的小说是在史诗和戏剧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十九世纪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西方小说都趋于不断完善、更富于独创性。

一般地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具体环境,能比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

小说一般具有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

考点2 小说的人物

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中心。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的。

一般来说,小说所要塑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都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从许多真实而典型的人物中,经过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

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是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可以凭借各种方法去塑造和刻画人物的性格的。

它既可以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也可以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直接描写人的主观心理意识活动。

在叙述人物的命运、经历时,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采取时空交错和倒置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活动。

从传统小说到现代

小说的发展历程上来看,表现人物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愈益丰富。

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须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从人物的共性着手,塑造能体现某一类人普遍性的特征;其次要善于运用典型化的手法,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绘;再次还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最后要注意刻画丰满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充满艺术魅力。

考点3 小说的情节

情节是指小说中体现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关系、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它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因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情节的安排一般是按照因果关系来进行的,这样故事才能显得完整、连贯、有起伏。

但在编排情节时,是按照时间的客观顺序,依次展开一个一个事件,还是打破时间的顺序,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这取决于作品的构思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传统小说大多采用顺叙和倒叙的方法叙述情节。

现当代的意识流小说、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则在情节的安排上打破常规,往往采用时空颠倒、交错的方法来叙述故事,使叙事结构略显复杂些。

但无论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可以发现,其情节在变化中还是完整和统一的。

考点4 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

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环境。

一般来说,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人的思想感情、性格、个性的形成都脱离不了一定的环境。

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描写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于情节的充分展现,而具体的环境描写又能铺陈情节,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者互为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完美的小说世界。

第五部分 文言文知识

考点1 文言字词

1.字音

要达到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这一要求,读准字音是首要条件。

要重点掌握文言文及古代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例如,“缒”“阙”“曳”“昳”“痒”“槁”“数罟不入洿池”“锲”“遗”“句读”“间”“几”“浩浩汤汤”等

2.通假字

3.词类活用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丰富文言语汇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共其乏困”中的“共”通“供”:“满坐寂然”中的“坐”通“座”;“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

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CULTURE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性。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即它处在什么位置上。

4.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

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某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

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做积累。

文言文的词义是比较复杂的,遇到一个用现代汉语词义解释不通的文言词,一方面要区别古义、今义,还要看到这个词有几个意义,哪个词义在句中

取信当。

5.古今义异同

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

这类词对阅读文言文不会造成困难。

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

如社稷(土神和谷神;国家)、崩(称天子死)、埙(古乐器)等。

这部分词,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工具书就可以明白,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以上两部分词语在文言词汇总量中占少数,而大多数词语的意义古今有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2)词义缩小。

“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

(3)词义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上述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异义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存在,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作品,有计划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考点2 文言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3.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4.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4)省略介词。

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5.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

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3)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

(4)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考点3 整体把握文言文

1.把古文当作文章来读

首先要“转变阅读观念”,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

其次是筛选信息,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信息分析,成考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句子的理解为基础的。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阅读的重点。

2.精细阅读,理清头绪

所谓整体阅读,整体把握,就是要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

要一边阅读,一边理清重要信息:一是主要人物,了解人物关系;二是重要事件,弄清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件事,事件的时间顺序如何:三是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四是作者的倾向性,是赞成,是反对,还是客观叙述。

力求通过第一次阅读,就对文章有比较深入的把握。

一个好的方法是: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按事件、按思路对选文进行分段、分层。

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事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第六部分 诗词曲赋知识

考点1 诗

古代的律诗、词、散曲、赋都属于诗歌的范畴。

中国的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产生较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现在的诗歌概念更为宽泛,除歌曲以外的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都属于诗歌的范畴。

诗歌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但从其本质特征上来说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语言高度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考点2词

词是一种产生于唐末,兴盛于宋代的新诗体。

词在创作形式上,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诗更加灵活,且文辞更加通俗。

由于宋代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词的兴起多以反映市井、女性、征人、游子等内容见长。

苏轼以其志向高远、托情言志、胸襟开阔、激情豪放的创作手法,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考点3 曲

曲兴起于元代,是在宋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谣曲演化而成的新诗体。

曲可分为剧曲和散曲。

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演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属于戏剧;后者才是具有供人托情言志性质的诗歌。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

散曲是兴于元代的新诗体,其特点是音乐性强,曲调来源于民间,深受我国北方民歌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

形式上要求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通篇一韵。

考点4 赋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

它起源于楚辞,受先秦散文的影响,至大汉空前统一基业的建立,遂产生出这种以为皇家歌功颂德为内容,以铺陈、排比、夸张、追求辞藻华丽为手法,以服务于宫廷贵族为目的的汉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