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走出大山后重返大山!对话6000字“论文致谢”刷屏的凉山小伙

6月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作为毕业生代表在发言中感谢学校对他的培养教育。

作为一名民商法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苏正民的毕业论文写了2.5万多字,论文结尾的致谢部分,他用6000多字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感谢成长道路上帮助过他的人。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同阳光、向上的苏正民进行了一场对话。

从小历经坎坷

却从未放弃读书梦想

电话那头的苏正民语速飞快,思维敏捷。

很难想象,四年前刚上大学时,他完全是一口“凉山口音”,小学三年级之前还只会讲彝语。

苏正民说,自己是靠着一代代支教老师、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和不放弃他的凉山当地教师以及大学里老师们的帮助,才有了今天。

想感谢的人,实在太多。

△苏正民

苏正民的家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家里条件差,父亲读过三年小学、母亲不识字。

小学时他就发现,由于生活条件太艰苦,很多本地老师都选择了离开,但很多来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师,却留了下来。

“小时候是在村小上学,当地的老师都留不下,从外面来了很多支教老师。

”苏正民回忆:“当时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就是不会讲汉语,很多小孩因为这个原因没有读成书,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一直读到快三年级才开始听懂汉语。

当时很多支教老师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选择在这个地方扎根,最终把我们给教了出来。

△苏正民与家人在学校的合影

苏正民回忆,自己小学时靠着父亲捡破烂拿回来的四大名著和亲戚翻烂的汉语字典,一点点照着读下来,成绩居然突飞猛进,考上了西昌的初中。

他初二时,父亲因病去世,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光了积蓄,他和姐姐都辍学了,当时上初中的他回家种地,上高中的姐姐进厂打工。

幸运的是,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以及老师的不断劝说下,辍学两个月后,苏正民又回到学校。

“当时村里帮我们申请了低保,学校也提供了助学金。

另外还有一个天津日报的张俊兰记者——我们称她为‘张妈妈’,给我和妹妹提供了资助,这样我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了。

”苏正民说。

蜕变后的他

坚持要将希望带回大凉山

苏正民说,自己高考时得益于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计划,来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法律。

虽然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大城市,但普通话不好,穿着打扮土气,自己不愿意也不敢和同学们有更多接触。

是老师们“推着他”,为他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直到一次偶然的演讲比赛获奖,让苏正民的心态发生彻底改变。

“大二时,老师推荐我去参加湖北省大型演讲比赛——百生讲坛。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演讲比赛,却又不好意思拒绝老师,因为这件事愁得整晚睡不着。

当时,老师让把自己的个人成长故事给大家讲出来,还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我该怎么发音。

通过努力,我最后得了第二名。

”苏正民说,这件事让自己触动极大,“我第一次发现我原来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差劲,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这件事之后觉得‘我好像还可以’。

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帮助和鼓励,已经保研的苏正民报名了研究生支教团,回凉山支教一年。

他立志在研究生毕业后,也要回到凉山,因为正是那么多人帮了自己,才有了“大学生苏正民”。

苏正民说,辍学之前,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读书到底有多重要,“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受到这么多人帮助之后,我慢慢觉得,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一定要回馈大家。

我更了解凉山是什么样的地方,也知道这里的小孩缺什么,所以我就更要回去,对党、国家和社会做回馈。

总台记者/任梦岩 凌姝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