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程(语文教程图片)
从左到右:赵家明、刘诗伟、邓济舟
刘诗伟演讲。
12月25日晚,原定一个小时的第十三届湖北学校文化论坛校园文学与语文教育创新分论坛竟然持续了两个小时。如果不是主持人强行终止发言,这个论坛可能会持续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长时间。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要改革,要有语文味儿,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这个论坛为何这么火爆?
第一, 著名作家传经授宝
论坛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刘诗伟先生。刘诗伟是《长江丛刊》主编、著名小说家,创作了一系列长篇力作。他应该出席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文学的文学性》。
刘诗伟学养深厚,引经据典,谈到了“文学的五个使动句”,谈到了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写法”,谈到了“语言和内容的关系”,强调语言“是形式也是内容,内容具有审美性。文学创作就是宣泄和分享,文学无不是审美的产物”。最后总结:“文学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新颖而有意蕴的生活。”
谈及文学创作与教学的关系,他特别提到了“书写的想象” “”文字的绵延离不开想象”。提倡语文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力,要让他们在语文的天地里感受到丰富多彩,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让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谈到学生的写作,他说: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是可以训练的,但是训练的规律要弄清楚。的确如此,老师要从自身出发,要具备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鉴赏、模仿、创造。
刘诗伟在演讲最后,还谈到了文学的发展与变化。他说,从古到今,从外国到中国,文学是要变的,因为不变就会消亡,但文学性没有变。文学性是用感知的方式来表达人的诉求,而不是用概念和逻辑等其他方式。
刘诗伟的演讲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大家一直认为,刘诗伟的演讲精彩深刻,让人脑洞大开,对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建设性价值。
第二,三位特级教师助阵
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出席论坛,分别是荆门龙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邓济舟,华中科技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胡礼仁,武汉四中语文特级教师邓永祥。
激情似火的邓济舟主持论坛,调动了全场老师的热情。富有才华的邓济舟是主持论坛的高手,他善于捕捉每个人的闪光点,从而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正因为此,他创办了让作文飞语文名师团队,带领大家在语文教育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胡礼仁对刘诗伟老师的演讲内容特别赞成,他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还就现在的语文教育跟刘诗伟进行了交流切磋。刘诗伟老师的意见中肯,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武汉四中邓永祥老师聆听了刘诗伟老师的讲座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表达了对新课改和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教育的思考。他说新教材选编的课文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科技、伦理等多领域内容,但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从语文的视角,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关注作品的语言特质、审美性以及文学意蕴,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与创造力。最后邓老师结合刚刚教授的《苏武传》、《反对党八股》、《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交流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侧重点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三,一线教师争相发言
武汉市光谷二高李选萍说,刘诗伟先生关于文学的演讲,有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刘先生的很多观点都是结合自己几十年创作经历而形成的独家思考,所以,大家听来觉得新颖而深刻,不管是对语文老师,还是对专业作家来说,都极具启发性。他的话,朴实却极富有煽动性,平淡中流淌着激荡人心的力量。我想,那应该是学术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也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文学的力量。
围炉夜话春意暖,同沐春风意蕴长。湖北潜江江汉油田广华中学高级教师郑凤梅说,分论坛上聆听刘诗伟老师关于“文学的基因是文学性”的报告,深受启发。2018年,我读过刘老师的长篇小说《南方的秘密》。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刘诗伟老师对文学性的追求,因为叙事生动而有质感,蕴含人性的丰富性,充满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思考,是一部有影响的作品。刘诗伟老师在报告中虽然没有谈及自己的创作与作品,但他对文学性的讲解与强调特别具有说服力,很值得语文教育中的文学审美教育借鉴。我们潜江江汉油田广华中学,在学校文化中弘扬“三力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提倡“大语文”观念。用群文阅读教学开拓学生视野,用“体验”课堂呵护学生对文学的天然感受力,用“名著研读社”“戏剧社”“诗社”“小记者团”“文学社”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审美自主生长自主担当意识,为其个性发展人格砥砺搭建平台。有文化之根固本的教育才不是荒漠,有文化之光引领的教育才不是迷途。广华中学连续几年都有名列全省前五名的高考学子。近十年来,年年都有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和世界华人杯作文大赛的国家大奖获得者。其中杨哲成同学以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恒源祥文学之星。感谢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搭建这样高规格的平台,让我们学习交流历练和提升!
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教师胡先枝说,刘诗伟先生关于《文学的文学性》的演讲让我受益良多。他谈到的“陌生化”、“能指与所指”等内容,让我有一种重温大学《文学理论教程》课堂的亲切感。同时,刘诗伟先生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在写作方面,由备课组统一命题、统一写作,评选出的优秀作文,实行全年级共享,打印出来,供其它同学学习、借鉴和模仿。我们学校每年的楚才作文竞赛获得者人数在全区都是名列前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开展集体研讨,寻找最佳最美的授课方式,尽力让学生享受到最生动优美的语文课堂,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郑芳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聆听刘诗伟先生对文学性的真知灼见,我们重温了青春的诗意、文学的生动、创作的激情、生命的流光。时光不断流逝,生活瞬息万变,先民在龟甲上刻字,到后来在竹简上、在丝帛上、在纸张上写字,到如今在键盘上敲字,文学变了,可是“文学性”却没有变,她是永恒的,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就是传承一种使命,把永恒的“文学性”传承下去,植根学生心灵。叶嘉莹先生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种兴发的感动,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永恒。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温情,我们用这些生生不已的永恒情感,让学生获得感动的力量。面对十三十四岁的少年,我们要跟他们把博大精深的语文讲得非常的生动具象,逻辑讲得非常清晰,中学语文的逻辑是很明确的,她的逻辑来源于生活的逻辑。生活是有它的秩序感的,是有它的规律和节奏的。从这两点来看,一是讲好感动学生的情,一是讲清合乎生活的逻辑:它和“文学性”是一脉相承的。刘诗伟先生说:“一部作品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永远拥有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想象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它引起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能通过它来观察社会,反思自己,能够追忆过往、思考当下、想象未来,《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鲁迅先生的《故乡》都是如此。许多成人,依然期待圣诞老人能带给我们好运,这是我们心中拥有的一个想象的美好的温情的世界,让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很多文学作品的解读就会轻松而明朗起来。作为一线教师,领略着文学这片美丽的风景,也将学生带进这片风景里。一路旖旎,山高水长。
来源: 新父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