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自考教材(甘肃中医药大学专升本真题)
编者按: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评选第四届国医大师的通知》要求,我院推荐全国名中医王自立为第四届国医大师候选人。12月8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各地推荐人选公示期结束,共有69位专家入选。本平台将陆续刊登王自立人物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解全国名中医王自立。
王自立,男,生于1936年9月,中共党员,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届国医大师候选人,第一、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兼任《西部中医药》名誉主编。他自幼受其父陇上名医王子隆影响,侍立案头,耳濡目染,子承父业,立志岐黄,后求学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又拜师甘肃省现代已故十大名中医张汉祥、窦伯清等先生,业医67载,在陇原这片杏林热土上,锤炼成一代中医大家。
首创“三大思想” 创新诊断理论
在学术创新方面,王自立首创“运脾思想”,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开创了脾胃病治疗新领域,研发了“运脾颗粒”;首创“柔肝思想”,提出“治肝必先柔肝,柔肝先养肝”,肝血得养,肝体得柔,则肝气自疏;首创“温阳思想”,因“阳主阴从”,阴阳二气,尤重阳气,提出“阳气易损而难复,临证须时时顾护阳气”;首创“脾色环唇”中医诊断辨证理论,丰富了中医诊断学,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编出版的论著《中医胃肠病学》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作为全国最早倡导人之一,他参与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学组,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应中医病名为“胃痞”,被写入中医内科学教材,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医含灵 妙手仁心济苍生
王自立扎根陇原、悬壶济世,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无论贵贱贫富,普同一等,深受患者钦佩和赞誉。他擅长脾胃、肝胆、热病及男科疾病的诊治。今年85岁的他,仍坚守临床一线,坚持门诊,精心救治疑难杂症患者,60余年先后累计诊治患者60余万人次。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处方以“药简、价廉、效显”而远近闻名,门诊患者中40%来自区域外。“药不过十味,价不过百元,但效果显著”,这是众多患者的一致评价。除此之外,凡遇非典、甲流、新冠、地震、泥石流等疫情或灾害爆发之际,他不仅捐款捐物,还献方指导疫病防治工作。
著书立说传精华 笔耕不辍求创新
王自立勤求古训,学而究源,锲而不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他精研《内经》,深探《伤寒》,潜心研读历代各家论著,反复揣摩,承庭训、遵仲景、法东垣,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在做好诊疗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著有《中医胃肠病学》《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痰病学》《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中医著作,其中有3部获优秀著作奖。
1985年,他创办了中医学术期刊《甘肃中医内科通讯》,后更名为《甘肃中医》《西部中医药》,担任主编15年。杂志由季刊发展为月刊,被列入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名录、甘肃省国家权威期刊目录。
薪火相传五十载 桃李芬芳遍九州
1990年,王自立被国家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是甘肃省唯一一位连续聘任6次的名老中医。2013年起,作为甘肃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1名、国家级师承教育继承人11名,全国中医优才带教学员3名,其他师承及再传弟子70余人,带教进修、实习医师累计2000余人。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薪火相传,所带弟子桃李芬芳,遍及九州,有1名为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名国家重点学专科带头人、10名甘肃省名中医、9名省级师承指导老师、7名博硕士生导师,40余人在省、市、县中医医疗机构担任学科负责人,均已成长为中医临床一线或学术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
白发生双鬓,岁月刻深纹。八十五岁韶华渐逝,六十七载耕耘杏林。王自立老先生从一名风华正茂的英俊少年,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者。然而,他作为岐黄之子的那颗赤诚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编辑:宣传处 阳嵘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