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学历到底还值不值钱?为什么大学里女生比男生多?

这两年网上很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学历现在不值钱了,表面上看这个趋势确实是有的,2000年前后,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只有100万左右,2022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数目是1076万,是2000年的10倍!

学历到底还值钱吗?

今年即将毕业的1000多万大学生里,985、211的重点高校学生数量大约在75万左右,其他一本类的高校生数量在100万左右,二本和专科各400万。

除了这1000多万的本科生,还有130万的研究生和100万左右的留学回来的海归,也就是说所有今年毕业的大学及以上的学生数量,大概在1300万人左右。

130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瑞典全国的人口才1040万人,丹麦人口580万,荷兰人口1700多万,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增加的大学及以上的学习数量,都赶上北欧一个国家的人口总和了。

这样规模的人才供应,在全球都是从未有过的,即使目前来看每年新增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多,但是很多大学依然还在扩招,难道大学生还不够多吗?确实不够多,从2010年到2022年,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以每年9%的速度在增长,中国的GDP从2010年的6万亿涨到14万亿,增长率也有8个点多,人才的增长率与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持平,所以从总数量来说,根本不能算多。

研究生的人数从2010年的45万涨到现在的75万,增长率只有5个点左右,还没赶上经济增速。

上面是从数量来看,很多人更关心的是收入问题,高校毕业生的人均收入在这12年的时间里,也有8%左右的增长率,所以即使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学历也不能谈得上贬值。

再来看一下985高校的学生,一共39所985高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15万人左右,在总数量1300万人的毕业生里,依然属于稀缺人才,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人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才的增速也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又会发过来增加了人才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正反馈。

这些年读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原因并不是因为本科生不好找工作,所以选择读研继续在象牙塔里多呆几年,这种想法其实很狭隘,根本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读研,就是因为读书在中国依然是一件收益很高回报很大的事情,去年的考研人数是37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难倒这么多人都是因为不好找工作才去读研的吗?用脚指头想就知道不可能,如果研究生还不如本科好找工作,那读研的人数不可能屡创新高的。

高学历人才真的饱和了吗?

这就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到底还需要多少高学历人才,到什么时候高学历人才会饱和,现在读研读博会不会是跳入了红海?先看一些其他国家高学历人群的情况,在25-65岁的工作年龄人群中,在韩国有15.4%的人拥有研究生学历,英国这个比例是14%,美国是13.1%,中国这个比例只有0.9%。

为什么他们的研究生学历占比这么多,我们的占比这么少,但是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的研究生人群却已经很饱和,以至于都不太好找工作了呢?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还没有实现升级,发达国家凭借一百多年前的殖民侵略,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使得他们的产业实现了升级,全世界大部分的高端产业都在发达国家,所以他们需要的高学历人才就多。

我们还处在追赶的阶段,最近几年我们的产业升级速度开始加快,并且效果显著,所以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明显的感觉多一些发展速度快的产业, 比如互联网行业、芯片行业,对硕士学历的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增长。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传统行业,毕业制造业、生物、化学、机械等等,某乎上经常看到的四大天坑“生、化、环、材”,这些专业之所以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大,很多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拿到的薪水只有互联网公司的五分之一,就是因为这些产业发展很落后,没有实现产业升级。

如果我们的各大产业,都能完成升级,到那个时候对研究生学历的人才需求占比,将会和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在10%以上,也就是现在的十倍,也就是需要7000万研究生。

这个数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现在每年毕业不到75万研究生的速度,也需要大几十年才能培养出来,这还不考虑人才的老龄化。

这么讲就让人觉得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应该是很旺盛的,高学历人才肯定能拿到好的薪水,但是事实上又不是这个样子,学历贬值已经成了网上热议无数次的话题。

关于学历贬值,讨论最多的就是那些知名的成功人士,尤其是商人,非名校出身但是依然取得了可观的财富,所以就有很多人说你看,不上学的挣得比上学的还多,上学没什么用。

真的是这样吗,财富的占比基本上符合二八原则,就是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据了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那名校毕业生在全部人口里的占比更低,只有百分之一,而在名校出身的人群里,他们的收入比非名校毕业的收入普遍高一些。

所以,从总体数量占比上来看,名校毕业的人收入还是要高的,但是总会有人找到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个案,来试图推翻这个结论,这就没什么好聊的了。

另外一个就是地域问题,在北京呆过的人就会觉得在北京,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学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北京大学生占总人口的40%左右,十个人里面4个就有大学文凭。

其他一二线城市,这个比例也基本上在三成左右,但是在一些西部地区,比如在青海省,大学生的占比只有不到2%。

所以,对于学历贬值这个认识,基本上都是在一二线的大城市里存在,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依然觉得大学文凭还是很值钱的。

这种城市之间人才比例的差异,是一种人才结构性的浪费,一些偏远地区十分需要高学历人才,但是没有人愿意过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学生文凭确实开始贬值,但是因为好的资源吸引了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

过去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在了互联网、金融、教育和房地产等领域,这几个领域这两年又遭受到了整顿和调整,一些很优秀的毕业生在这几个领域里也难免遭遇不好找工作,或者被裁员的尴尬,就显得有点人才过剩。

但是还有很多行业存在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需求,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比如所谓的四大天坑“生、化、环、材”,看起来是人才过剩,因为在这四个行业里,很多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都找不到高薪资的工作。

但是实际上是因为缺少真正能够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升级的人才,使得这四个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比如生物医药行业,这个行业规模不亚于半导体芯片行业,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像辉瑞制药这样的大公司。

而在美国,正是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有很多大型企业吸纳优秀的人才,并能提供不错的薪水,这个行业里的优秀毕业生也大都留在了本行业, 继续促进本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发展人才培养,人才供给反推行业发展的正反馈。

我们正是因为缺少能够带动这个行业发展的稀缺人才,导致行业整体发展缓慢,没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吸纳人才,也不能提供高薪资工作,致使这个行业内大量的优秀人才转行。

现在高校里的材料专业、环境专业、生物专业等等,班级里成绩最好的那一波人,很多毕业之后都考研转到了计算机或者金融,毕业后从事了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

正是这种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导致表面上看起来高学历人才的贬值,但是从长远角度看,高学历人才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就像刚才讲的生物医药行业,如果有足够的人才进入到这个行业,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完成产业的升级迭代,造就一批真正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继续吸纳人才提供高薪水工作,那这个行业的硕士、博士们,就不用考虑为了多赚一点钱而转行了。

但是目前的困境就是,没有足够的高薪资工作来吸纳人才,这就是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也是目前生化环材这些行业面临的困难。

为什么大学里女生比男生多?

高学历人才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中,男性的比例已经低于女性了,不管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女性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一半。

这种现象在20年前是不存在的,2000年的时候研究生中只有三成是女性,到了去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55%,看起来也就刚好过半,但是别忘了另外一个数据中国的女性总数是比男性少的。

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上学的机会又往往会偏袒给男孩子,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女性读书的人数是少于男性的,但是到了大学反而男生少了。

不光中国是这样,美国在2020年的高校生里,男性也只占到了4成,女性占到了6成,有个考试叫PISA,翻译过来就是国际考试测评,有72个国家参与,其中66个国家的女生成绩高于男生。

是因为男同胞们更笨吗?作为男同胞中的一员,我肯定是不认同的。

原因是因为现在教育的分流机制,现在的教育分流从小学就开始了,这也是为什么学区房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的原因。

买了一个重点小学的学区房,孩子就可以获得上重点小学的机会,重点小学升重点初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而重点初中的学生,参加中考的成绩就会好很多,升重点高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而重点高中的学生参加高考的成绩会好很多,升985大学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一环扣一环,所以孩子的小学时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他的高考成绩,而女孩子的发育往往比同龄男孩的发育早一些,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女生比男生多得现象,这个现象不只是现在有,在二十多年前我上小学的那时候,就存在了。

关于学历的另外一个热议话题,就是学历高不代表能力强,这么讲对不对呢,肯定是对的,但是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要明白为什么这句话正确,但是跟你我这些普通人没关系,就需要了解一些社会识别人能力到底的手段。

要识别有能力的人,本身就需要极强的能力,你要判断一个人的水平高不高,逻辑强不强,见识怎么样,你就需要比他有更高的水平,更强的逻辑,更深的见识。

这就是为什么去招聘的时候往往是一个职位更高的人,去面试职位低的人,而不是反过来。

但是这种鉴别人能力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并且想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有能力,是一件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仅仅靠面试的二十分钟,是完全不能够判断出来的。

只有通过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去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是没有这种能力和资源来实际操作的,必须通过应聘者以往的经历去判断。

而在毕业生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他唯一长时间解决的问题,就是十多年的学习经历,这个经历是如何体现能力的高低?就是成绩。

而一个本科生,在他四年的大学学习经历,和12年的高考准备经历,企业招聘者往往更加看重后者,因为这段经历的时间更长,标准更统一和公平,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普通本科成绩很好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不如一个成绩平平的清华本科生。

很多人说这是学历歧视,这才不是歧视,这才是公平。

全文完,喜欢就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