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和自己兴趣爱好可以兼得
【刘文明专栏】毕业证和自己兴趣爱好可以兼得刘文明原创作者|刘文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一位同学给我来信,诉说了他为之“纠结”的一件事情:自己学的是机械类的专业,个人兴趣爱好是书法音乐以及国学经典、哲学和探索宇宙。
就此向我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当自己的爱好跟专业不匹配时该如何抉择?第二,当大学专业学习变得像被迫,还要为了毕业证去学习吗?第三,学专业而没有动力,学之不能为己所用为国做贡献,与学校学以致用的校训背道而驰,该如何为之?该为何而读?这位同学的疑惑,其实在高校里困扰着不止其一人。
这个问题说得简单直白一点就是,当自己兴趣爱好与专业不能很好统一时,该怎么办?学生之所以疑惑,是因为在学生眼里,这是一个“单选题”。
也就是说,在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上,只能选择一样。
这种“非此即彼”思维方式可称之为单线思维,或者叫做二元对立思维。
很显然,这是一种视野局限、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
我给同学的明确答复是,在这个问题上,“鱼和熊掌可兼得!”,专业学习要,毕业证要,自己喜欢的更要!二者关系完全可以处理得很好。
我说这番话,是有具体案例支持的。
而且案例还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我的同学,来自于我们学校的学生。
两个案例不惜花了一大段时间,我给他分享了两个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从教育技术中心秦铭谦老师那里听来的。
她的一个学生叫吴祖亮,是2011届信工学院游戏设计专业学生。
这位吴同学在校期间,热衷与人交流沟通,展露了突出的商业才干,担任学校市场营销协会会长。
大学期间,他介入诸多商业项目策划运营,收入丰厚,颇为成功,赚到“第一桶金”。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
因为工作业务繁忙,没有处理好学习和工作关系,为了更好地投入工作,他顺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向秦老师提出退学。
秦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多次耐心细致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调整了认识。
吴同学放弃了退学的想法,后来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值得一说的是,这位同学在毕业求职时,勇敢地向全球排名前五的一家瑞士医疗器械公司投出求职简历。
据人事总监后来介绍,当年同时求职的还有清华、北大的学生。
非常感谢这间公司没有在乎学历,没有大学门户之偏见,认定谁优秀谁合适公司,就选用谁。
于是,吴祖亮同学得到了这个面试机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
面试中,吴同学拿出了自己在番职练成的三大“砝码”:个人卓越的领导力沟通协调力;参与策划完成的市场项目与突出业绩;学习游戏开发专业时,练成的计算机软硬件专业能力。
结果,正是因为这三大核心能力,“番职制造”的这位吴同学,因为一人可做三人的工作,刚好契合这家公司用人需求,于是打败强劲对手,被录取入职。
优良的综合素质,专精的一技之长,是番职学生敢与别人比拼的秘诀!我敢骄傲地判断。
试想,如果当年这位同学只顾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毕不了业,情况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样子。
第二个例子来自于我的大学同学。
26年前,我上大学时,我们专业有四位男同学对计算机特别痴迷感兴趣,甚至入迷到上专业课都自学计算机的地步。
我敢肯定,在我们的那个高考挤独木桥的年代,几十个人才能考一个大学生,我的这几个同学一定没有产生过退学的念头,在我印象中,他们几个和我们一起上课学习,没有缺席,没有逃课,考试没有挂科。
只是我们在认真听老师讲,他们在计算机世界里认真钻。
但是,我特别知道的一个事情是,一到考试时间,最重视、最认真复习专业课内容的就是他们几个。
每次考试,他们的专业课成绩都不错,有一位同学我记得还长期拿到奖学金。
后来,这几位同学和我们班其他同学一样,悉数顺利地拿到了地质专业的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
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还考到了很多程序员证书。
就是靠着那些证书,他们在首都的瑞星公司和山东的浪潮公司找到了好职位。
四个着力点由此可见,在大学兴趣爱好和学业可以兼顾。
这种有效兼顾,在我们读大学那个年代可以,现在同样可以。
“可以”的前提是端正态度,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以过来人的身份,我觉得可在四个方面着眼着力。
首先一条,要明白“我们有无限学习能力”、“跨界有明显优势”两个基本事实。
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无限的记忆存储消化吸收能力。
所以,只要我们不懒,只要对任何事情都有浓烈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学得到,学得很好。
在我们的大脑里,对各类知识学得越多,知识之间勾连就越多,就越容易形成交叉和跨界优势,就可能在更大的视域范围找到结合点、创新点和突破点,之后顺势而为,就可以大有作为。
突然想起达芬奇来这位旷世奇才来。
他不仅是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还是一位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智慧的象征”,令人叹为神奇。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对任何事物都怀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浓烈的兴趣,而且会久久用功钻研。
第二条,个人方向要清晰,定位要准确。
话又说回来,即使你不太愿意像达芬奇一样,兴趣广泛,全面钻研,成为杂家,那也没有关系。
实际上,未来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必在多,凡事做到专业精深也会很吃香。
读大学的年纪,是长大成人的年纪,都要有独立判估能力,都要对自己有所清晰洞察,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里,优势是什么,将来要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建功立业。
这是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的基础。
自己有兴趣的,要优化、培养、强化、光大;没有兴趣的,那就赶紧去创造和挖掘。
明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优势作优,特长加长,人生一定会出好彩,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定会日日满满。
否则,就可能迷茫无为,不快乐。
第三,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一行。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选专业也一样,可能在高考填志愿时,你并没有深思熟虑,随便就填了一个专业。
后来,你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其实,很多时候,你的这个所谓的“不喜欢”只是假象。
因为你在那个时候,可能还在犹豫不定期,还没有真正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纠结于现在和过去,而是要拥抱未来;不是去琢磨“我现在不爱这个专业怎么办?”,而是要琢磨“我该如何尽快让自己爱上这个专业。
”路在自己脚下。
从改变自我开始,调整心态,让自己尽快顺应,才是最要紧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极大可塑性。
就学习专业而言,我们要有足够自信,别人能干好的事情,我一样可以。
作为聪明的我们,没有什么专业是学不好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了的。
作为学生,切忌给自己贴标签。
及时调整顺应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自信。
努力去爱上自己的专业,才是当务之急。
还是以我大学同班28位同学为例,当年读大学刚一报到时,差不多一半以上同学都不喜欢自己的“地质专业”。
在老师的教育纠正下,大家很快改变,逐渐喜欢上了地质。
现如今,我班同学中,逆袭者甚多,在地质行业内的教授专家至少10人,还有一位同学正在朝着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方向努力拼搏中。
第四,如果真的不喜欢,那就试着去转专业。
如果转不成功,那就请你更加努力,用双倍努力完成自己爱的专业和本来不爱的专业。
到毕业时,人家的大学只学了一个专业,你却至少学了两个专业。
我们学校有转专业这一政策。
如果你真想清楚了,目标确定了,那就去按照学校流程提出申请。
能转固然好,能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完美结合,一定能学有所成,成大器,出大成果。
但是,由于很多原因 ,或许并不能人人都如愿。
如果实在转不过来,如果你实在“爱不起来”你所选的专业,那就请你记住一条底线:不放弃学业、不放弃大学毕业证。
坦诚地说,就目前来看,大学毕业证还是重要的,按照既定的学分要求准时毕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而且在目前情况下,相比较高中和国外大学教育两个维度,我们大学里学业要求并不算高,大学的课业不算很重,凭着我们聪明才智,顺利拿到本专业的毕业证真的不难。
毕竟比尔·盖茨、李开复那样极个别退学后取得成功的极微小概率事件,我们不能比,不能跟随。
守住这个底线的前提下,在完成规定学业任务后 ,再去“挤”时间,努力自学钻研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因为,这个兴趣爱好很可能就是未来个人事业之本。
挤时间去“啃”第二专业的路径也很多,比如自学,比如到相关学院去蹭课,比如到同城别的学校去蹭课,等等。
只要不忘初心,心中有梦,只要认准方向,就一定可以做到兴趣和所学两不误,做到毕业证和自己兴趣爱好兼而得之,达到成功的理想的彼岸。
奋斗的大学是最美的。
老师最愿意看到的,是你在大学里,怀揣一个坚定的梦想,认真读书,发愤图强,努力用诗书、用专业技术和技能把自己装得满满的、毕业之后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样子。
(本文为刘文明老师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作者刘文明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老师。
被学生誉为“学生之友”。
“校长传媒”公众号专栏作者。
偶有相关教育心得和观点散见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