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我的函授求学之路

1976年8月我从吉首大学毕业,由省里分配到坐落在辰溪县火马冲镇大桥村的国营红灵机械厂工作。

这是一个军工厂,到厂报到后,我很快就被分配到厂子弟中学教书。

在工作中,我逐渐感到知识储备不多,因为我是工农兵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学校受干扰较大,学生学习知识受限。

再加上当时有人对工农兵大学生的学识颇有微词,社会又传言工农兵大学生的文凭可能会不认可。

不管怎样,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古语曰:分人一瓢,须备一桶。

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功底,才能为人师。

我很想通过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当时子校也曾分有省教育学校脱产进修的名额,我向领导要求去进修,但因为没有人顶替我的工作,自然也就得不到批准。

好在1979年省教育学院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函授班学习名额,我高兴地报名参加了学习。

记得当年暑假我就参加一个来月的学习,我与辰溪县的一些老师分在一个班。

第一次函授学习的地点是在黔阳一中。

黔阳一中是我的母校,而函授学习的教室又恰巧是在我就读高中时的教室,那时我真激动而高兴!其原因之一是久別重回母校,得以再仰睹母校尊容,又拾中学岁月;之二是重回学习课堂,又聆良师授课。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少数是省教院的老师,而多数则是本地的一些名师。

那时我又重新学习了《诗经•采薇》、《梦游天姥留吟別》等名篇,加深了对名篇的理解。

在班里,我认识了来自辰溪县二中的滕建炯老师。

那时他50岁左右,“右派分子”帽子刚被摘且恢复教师工作不久。

他的人生之路坎坷,但他对新生活和前程充满自信。

他热爱教育工作,进取心很强,学习非常认真。

我佩服他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学习干劲。

他后来成为县二中的骨干教师,所上的公开课还获得大奖呢。

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函授学习,长达五年时间,直到1983年才毕业。

这期间我还参加了厂电大英语班学习。

通过两年的学习和考试,1981年我获得了省电大颁发的英语单科结业证书。

专科函授学习期间我与子校的刘老师同学,他是文革前的高中生,因参加“三线建设”招工入厂从教。

与他相伴学习,快乐有趣。

毕业后,他被提拔为厂教育科副科长,后来调入地方教育部门工作,我调到怀化工作后也曾去拜访过他。

他做学问、教书是把好手,找对象却不算好手,反而有点迂。

他总是要求太高,求年轻求漂亮,错过了最佳的求偶年龄,以致40多岁时才结婚,一生也没有生育一个儿女。

倒是他的弟弟书读得活,事业和家庭双兴旺,令人羡慕。

为满足全省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省教育学院从1985年开始从中学教师中招收大专起点的高师本科函授生,但须经过考试录取。

当年辰溪县只分配到1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进修名额,这对于当时两三百多名有强烈求学欲望的教师来说,真是“僧多粥少”。

我当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底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参加了招生考试。

先是参加县里预选,后是参加省里的正式考试,最终我被省教院录取。

虽然录取了,但是还有一个交学费的问题:地方教师学费全免,而中央企业教师一年学费则需交1500元!这是个不少的数目,我当时的月薪刚由54.5元升为76元,好在厂主管教育的龙锡驹副厂长支持我学习,同意学费由工厂全额支付。

——这真让我感激涕零,没齿不忘。

本科函授学习三年。

与专科函授学习一样,每学期须集中面授学习1—2次,寒暑假是授课学习的好时候,暑假学习时间最长。

1988年我们还去省教院集中学习了一个多月时间。

趁到长沙学习的休息时间,我还到大学同班同学唐雅玲家玩过一次,一则看看多年未见的她,二则探听她研学的情况,好向她学习,因为她是我们班学问最好的同学。

她是原中南矿冶学院知名教授的女儿,秀丽端庄,气质高雅,勤学上进。

她教书很精彩,学生特別喜欢她。

她的文学造诣很深,在怀铁中学任教时,不到30岁,就在《太原日报》上发表了占据一整版的文章《何立伟的小说艺术》。

唐雅玲同学的成才对我震憾很大,我们皆为同学,她能,我为什么不能呢?我决心向她好好学习做学问!之后她考入了省教院脱产本科班学习,最终成为中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我对她佩服至极!那时我当上了教导主任,既要负责全校的教务工作,又要兼教语文及其他一些课。

女儿也是那时出生的,妻子为我能够全心全意搞好工作和学习,包揽了全部家务,其实妻子的工作也是挺忙的,有时还要上夜班和加班。

白天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晚上挤时间如饥似渴学习。

我常常在办公室学习到深夜,为不影响门卫休息,有时回家不得不翻校门而出。

寒暑假到外地学习时,我请妹妹和姨姐等亲人帮妻子照看小孩。

工作是繁忙的,学习是辛苦的,生活是充实的。

为工作和学习付出,我心甘情愿。

我所在的高师本科函授班的同学年龄比较悬殊,大的有50多岁,小的只有20多岁。

记得县一中有两个老师,他们因求学产生友谊而成为“忘年交”,一位姓蒋,叫蒋子楚,一位姓田,叫田小成。

蒋老师已有50多岁了,是高中部的骨干教师,书教得很好,有口皆碑,但由于缺少本科文凭,涨薪、升职和分房子受阻,他心里很不服气而入本科函授学习。

田老师20多岁,怀化师专中文科毕业,很聪明,上进心很强,能说会道。

他当着许多同学的面跟蒋老师开玩笑说:“蒋老师您灵位上就缺少个本科文凭!”言下之意是说蒋老师年纪很大了,但仍为文凭而奋斗。

而蒋老师听后并不生气,只是嘿嘿而笑。

看着他苦笑的模样,我们都能体会出了对他人生际遇的无奈……后来据说蒋老师毕业后一切如愿了。

而当小田老师当上副校长后,蒋老师已经退休了,退休没几年就去世了。

凭心而论,多数有文凭的人有能力,但没有文凭的人就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能力。

蒋老师就属于没有文凭但有能力的那类人。

我的那些高师本科函授同学毕业后继续教书的都成为骨干教师,有的还当了校长,改行的,有的还当了宣传部副部长、党校校长和局长。

辰溪县教育局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经常举办“公开课”教研活动,使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教学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

我至今还记得教研室主任郭宇和老师的“教研指导”、县一中谢申复老师和张德颐老师的“语文分析”课、田湾中学梁伦缁老师的“鲁迅及其作品评介”课,县一中沈家庄老师激情飞扬的“散文朗读”课,县一中邬贤宝、钟广自老师娓娓道来的“作文指导”课……真是受益匪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辰溪煤矿张副校长上的一堂英语课。

张副校长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且生有一脸的络腮胡子。

他那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画马”的。

只见他一边用流利的英语叙述课文内容,一边用粉笔快速地在黑板上画出一两匹昂首奋蹄的马来。

他的语音和语调极好,所画画出了“骏马奔腾”生动形象,使大家佩服不已!张老师授课很有亲切感,使人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问答和口语训练轻松活跃。

听了张老师的课,你即使是个门外汉,也能记住几句英语,且使你终生不忘!张副校长不仅英语牛,吹拉弹唱样样行。

后来得知教育局某某副局长是他的夫人!这位副局长那可是个大美人呀,高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白净的皮肤,秀丽的五官,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她与张副校长是夫妻!从外表上来看,他与她似乎有些不相配,可他们竟然能牵手成功,那其中的缘故,定是张副校长的德才兼备才抱得美人归!更难忘的是谢申复老师教育儿子砺志求学的故事。

据说,谢老师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因为种种原因其儿谢伯端只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后来下放农村。

谢老师教育儿子立志勤学。

在父亲的辅导下,国家恢复高考后,1978年谢伯端以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湘潭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最后还先后担任过湘潭大学的副校长、湖南商学院院长和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砺志成才事,助我勤与劳。

回望求学路,心潮逐浪高。

五年的专科函授学习和三年的本科函授学习,使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大有长进,为我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能力渐强,我在报刊杂志和网站上发表了政论文、教学论文、散文、诗歌和歌词100多篇(首),被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调入怀化市工业中专工作后,我更加勤奋工作,被聘为副高五级高级讲师,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还兼任怀化市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教学工作,兼任怀化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的教学工作,为初中教师上培训课。

至今想来,没有当年的函授充电,我哪能有后来的进步和成绩。

我为此特别感谢函授学习,感恩党和政府,感恩领导和同事,感恩老师和同学,感恩妻子和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