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且说“巨婴症”

谈到“巨婴症”,手头刚好有两个典型,不妨转述如下:

其一,有个叫晨宇的男生,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18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

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与游戏为伴。

其二,湖南常德有个博士,读书读出了优越感,自比千里马、当代爱因斯坦,从2001年他就辞职回家等伯乐上门求贤。

这一等就等到现在,整整17年全由他姐姐接济着过活。

这两个人尽管成长经历不同、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则完全相同:虽已长大成人,心智却还停留在婴幼期。

说的文雅一点,是全能自恋,依赖性过强;说透了,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孤僻偏执。

他们不仅生活上毫无责任心,只知索取不知奉献,而且心理上也张狂无比或者脆弱无比,一旦社会碰壁,心理问题就会逐步累积,甚至形成“自我破碎”。

近几年,某些“巨婴”竟因个人的私欲一时得不到满足,就向父母等亲人下死手,就是一个个既极端又具代表性的例证。

如今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梦想着子女能拥有一个自己不可企及的美好人生,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教育的目标毕竟包括灵魂、品格和能力三个方面,虽说能力的提升对于人生至关重要,但灵魂即价值观念和品格即行为规范毕竟处于主导地位,更具根本性。

如果不注重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不注重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而一味地把心思和精力全用在能力的培养上,而又把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在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即便孩子学业有成,也难免适得其反,像湖南常德那个博士一样成为高学历的“巨婴”。

至于晨宇的父母只顾忙于自己的事业,从小就把晨宇抛给他奶奶养育,可隔代亲的奶奶又一味娇惯纵容、有求必应,致使晨宇沉迷网游、厌学弃学,但为了圆大学梦,父母又不惜花重金把他送往新西兰求学,可一个被襁褓裹了18年的孩子,怎么可能一夜间长大?对于晨宇来说,这留学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打游戏而已,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巨婴症”,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疾病,但它比生理疾病还难以医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0—14岁。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当然,学校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是孩子成长和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场所,学校如何在“宽严相济”和“规范引导”的正确教育路径中,守住孩子心理健康的底线,一切以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为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否则,一旦等到“巨婴”成型,怕是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