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考教材02129信息资源建设考试大纲下载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信息资源建设 课程代码:02129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信息资源建设是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将传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网络时代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融为一体,将微观层次上的图书馆馆藏建设与宏观层次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结合起来,系统阐述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并初步掌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业务流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运用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从事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
(1)弄清信息资源建设及其相关的概念;
(2)初步掌握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3)了解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领域和基本内容;
(4)了解并初步掌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业务流程和基本方法;
(5)了解并初步掌握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内容与方法;
(6)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义、内涵、模式、实现途径和条件等。
三、 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考生具备信息管理基础理论,其先期课程为数据库原理,后续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检索、情报研究与预测科学等。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信息资源建设概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该课程的绪论,主要讲述信息定义概观、信息资源化的成因、信息资源的定义、信息资源的类型、现代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信息资源建设的含义、信息资源概念的演变、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目的是对信息资源建设及有关的概念有比较系统的理解,为后面对本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求掌握信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基本含义,弄清楚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类型、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内容和理论体系(重点)
识记:文献、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三次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
理解: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内涵、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演变、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体系
应用: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二)各类型信息资源的具体含义、现代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次重点)
识记:图书、连续出版物、特种文献资料、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网络信息资源
理解:现代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与发展趋势
(三)信息的有关概念(一般)
识记:信息、数字信息资源类型
理解:信息资源化的成因
第二章 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所阐述的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撑理论、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信息管理理论来解释、指导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如何确立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不仅要正确理解,而且要学会应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重点)
识记: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学科特色、专题特色、地方特色、文献类型特色
理解: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建设始终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重视“拥有”也要重视“存取”、信息资源共享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过程;②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共建共享原则,理解各项原则的内容、要求。
应用:如何应用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指导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如何在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中遵循和贯彻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次重点)
识记:布拉德福定律、普赖斯曲线、普赖斯指数、文献半衰期
理解: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用的原理和依据。
应用:如何应用系统理论指导信息资源建设、布拉德福定律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文献老化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三)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一般)
理解:系统方法的基本原理、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文献老化的理论解释
第三章 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分析了各种社会因素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主要讲述了信息技术环境、知识信息需求、国家信息政策与法律以及文献出版发行状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学习本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产生的作用以及带来的影响。本章要求学生不仅要树立和增强顺应社会环境的职业意识,而且要针对社会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现代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信息资源建设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重点)
识记:国家信息政策、知识产权、
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馆藏文献数字化的目的、知识产权对数据库资源建设的保护与限制
应用: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信息环境对馆藏信息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信息环境对信息资源保障方式的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运用信息政策和法律促进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二)、知识经济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文献出版状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次重点)
识记:文献出版、数字出版、网络书店
理解:知识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国外文献出版业发展的特点、我国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特点、网络书店对图书馆信息资源采集的影响
应用:知识信息需求对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国内外文献出版发行状况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三)相关的国家信息政策(一般)
理解:、《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
第四章 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弄清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了解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概况,掌握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包括的内容,特别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规划、印刷型文献的采访政策、数字馆藏发展政策、数字馆藏的管理等内容,从宏观角度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意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内容,了解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制定的原则与程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作用,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体系的内容(重点)
识记:信息资源建设政策、信息资源结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文献类型结构、数字馆藏
理解: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作用;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内容框架; “五级藏书结构”的含义;图书采访政策的内容;期刊采访政策的内容;数字馆藏建设政策的内容;数字馆藏管理政策的内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体系的内容。
应用:分析不同类型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专业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特点。
(二)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一般内容、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的制定(次重点)
识记:永久保存级馆藏、服务级馆藏、镜像级馆藏、链接级馆藏、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信息资源布局政策
理解:信息资源建设目标的内涵;数字馆藏建设政策模式;书刊交换与接受赠书的政策;经费分配政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意义。
应用:分析当前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政策的模式。
(三)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研究现状(一般)
理解:近年来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取得的进展。
第五章 文献采访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了解传统的文献采访理论及其对当今文献采访的借鉴作用,了解我国当代文献采访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国外选书理论的主要流派,掌握各类型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文献采访的基本方法,熟悉书目信息类型和获取渠道,了解文献采集的基本流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当代中国文献采访理论的主要观点、国外重要的选书理论、各类型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文献采访中的书目信息、文献采集的主要方式(重点)
识记:文献采访、价值论、需求论、重点藏书、呈缴本制度、征订目录、纲目订书、提类订书、集中订购、租借订购、
理解:①当代中国文献采访理论的主要观点:以人为本,满足需求;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注重拥有,强调存取;合作共享,突出特色;提高数量,重视质量;类型多样,结构合理。②国家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③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④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⑤科学专业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⑥中文书刊采访书目信息的种类。⑦文献采集中的预订方式与现购方式。
应用:①运用价值论与需求论的观点分析各类型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②各类型图书馆的文献采访特点体现了信息资源建设哪些重要的理念。
(二)中国古典藏书理论、国外其他选书理论、文献采集的具体方式(次重点)
识记:郑樵的“求书八法”、国外选书的“使用概率论”和“复选理论”、征订目录、纲目订书、提类订书、集中订购、租借订购
理解:中国古典藏书理论对当今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启示。国外选书理论对我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借鉴意义。
(三)文献采集的方式、文献采集的流程(一般)
识记:文献采集的其它方式:购入方式中的邮购、代购、网购、复制,非购入方式中的呈缴、调拨、征集、索取。文献采集流程的三个阶段。
第六章 印刷型文献的采访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印刷型图书和期刊的采访,理解图书选择的标准,复本配置的影响因素和标准、了解图书采访工作的组织、图书采访人员的素质要求,期刊采访的理论与方法、文献交换与赠送的意义与方式、方法。要求熟悉图书和期刊选择的标准,学会应用这些标准选择入藏书刊文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图书选择的标准、复本配置的标准、期刊选择的标准(重点)
识记:科学引文索引(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理解:①图书选择标准的具体含义:图书的内容质量、图书的内容主题、图书的读者对象、图书的责任者、图书的出版者、图书的价格、图书的印刷质量。②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标准。③复本配置的影响因素和确定依据。③期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④期刊采访的原则和标准。
应用:根据图书期刊选择入藏标准和复本配置标准,针对某一具体图书馆,制定一个书刊采访条例。
(二)文献采访工作的组织、文献交换与文献赠送的意义与作用、文献交换的形式与原则(次重点)
识记:文献交换、文献赠送
理解:文献采访工作的几种组织形式及其优劣比较、文献交换与文献赠送的意义、文献交换的各种具体形式、文献交换应遵循的原则。
(三)文献采访人员的素质(一般)
理解:文献采访人员素质要求及其具体含义。
第七章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所阐述的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包括电子出版物的采访、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整合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方法与技术。要求正确理解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构成,学会应用数字资源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如电子出版物采访、数据库建设及资源的整合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电子出版物采购与数据库建设(重点)
识记:电子出版物采访原则、书目数据库、回溯建库、套录、编目业务外包、规范控制、特色数据库、集团采购
理解:①电子出版物的选择与评估;②书目数据库建设模式,我国书目数据库建库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自建数据库,二是购买标准书目数据库套录(简称套录),三是套录与自建相结合;③集团采购方式,通行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图书馆联盟扮演集团采购代理商,获得最优价的电子产品,而后各个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少量购买;二是图书馆联盟代购电子产品,安装到本地服务器上,提供给成员馆拨号或Internet访问;三是由图书馆联盟为成员馆签约获得产品的使用许可,提供网关或成员馆直接访问产品网站,图书馆联盟内成员馆不管规模大小都能提供大范围的核心电子资料检索用户服务。
应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提高电子出版物采访质量与数据库建设质量。
(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次重点)
识记:网络虚拟资源、学科导航库、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理解: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内容与方式。
应用:如何综合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
(三)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原理与方式(一般)
识记: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的概念,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
理解: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
第八章 馆藏文献资源的组织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组织整理基本原理,分析了馆藏文献资源组织整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与工作环节,介绍了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具体方法。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基本原理,指导图书馆馆藏文献组织整理活动。并掌握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对馆藏文献组织整理工作的操作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本章学习的要求是运用系统和联系的方法,将馆藏文献组织整理个环节的具体工作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掌握其内在的联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原理、馆藏文献的布局、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重点)
识记:馆藏文献资源的组织整理、馆藏文献布局、辅助书库、专门书库、开架书库、三线典藏制、
理解:馆藏文献组织整理活动的内容、馆藏文献布局的依据与要求、馆藏文献资源评价的内容
应用: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方法、三线典藏制的优越性、网络环境下馆藏文献资源评价的标准
(二)、馆藏文献排列、馆藏文献的复选与剔除(次重点)
识记:馆藏文献排列、内容排架法、形式排架法、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藏书稳定状态理论
理解:馆藏文献排列的目的与要求、馆藏文献剔除的标准、
应用:馆藏文献复选与剔除的作用与意义
(三)、贮存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保存与保护(一般)
理解:贮存图书馆的作用、馆藏文献资源保存与保护的意义、
应用:馆藏文献保存与保护的内容、馆藏文献保存与保护的原则、馆藏文献资源的信息安全管理
第九章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意义,认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理解并掌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及具体含义,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图书馆联盟的概念、功能、模式、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图书馆联盟的功能、模式和运行机制(重点)
识记:联机公共目录检索(OPAC)、学科信息门户、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协调采集、联机联合编目、资源合作贮存
理解:①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建设相对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宽利用便捷的书目信息网络、建立迅速高效的文献传递系统;②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信息资源协调采集、联合编目与联合目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数字资源建设及资源合作贮存、参考咨询服务协作、计算机资源共享、人员培训与业务辅导;③图书馆联盟的模式:从联盟的组织模式角度划分、从联盟的合作模式的角度划分、从联盟的功能模式角度划分;④图书馆联盟的运行机制:组织机制、政策机制、协调机制、互信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
应用:①以OCLC、CALIS及我国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联盟为例,说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②联系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实际,分析图书馆联盟的功能、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兴起的现实原因和意义、图书馆联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次重点)
理解:①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剧增长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网络环境使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藏书与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形成各具特色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提高整体信息资源系统的保障能力;有利于国家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能够得到最优化使用;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幅度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实现信息公平。③图书馆联盟的特征:组织结构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自适应能力;放大系统的整体效应;强调互利互惠、资源共享;④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渗透和融合、多极化、向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应用: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趋势。
(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时代背景(一般)
理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兴起的经济背景、科学技术背景、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
应用:分析我国近年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第十章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明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弄清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情况,进一步探索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途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目标与框架,国内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功范例,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目标、模式(重点)
识记:信息资源保障体系、IFLA及其核心计划、法明顿计划、斯堪的纳维亚计划、OCLC模式、OhioLINK模式、NACSIS模式、《全国图书协调方案》、CALIS、CASHL、NSTL、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理解: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或用户对信息最广泛的需求;相关子目标的具体含义。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国际组织的信息资源共享计划。美国早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法明顿计划。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范例:斯堪的那维亚计划。当今美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实践:OCLC、OhioLINK。当今日本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构建模式。
应用:应用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功的实例,借鉴其经验,对比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与途径。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建设的保障机制(次重点)
识记:格林威计划、480号公共法案、国家采购和编目计划、国家期刊协调计划、拉丁美洲合作采访计划
理解:国内外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建设对我们的启示。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建设的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法律和政策保障机制、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利益平衡机制。
(三)国际组织和各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具体内容(一般)
理解: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主要精神、基本理念。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 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 教材
1、 指定教材
金胜勇、锅艳玲、陈则谦. 信息资源建设.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 参考教材
[1] 陈戴. 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2] 肖希明.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孟广均等. 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 李兴国. 信息资源管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 肖明.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马费成.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7] 程焕文. 信息资源共享(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 张洋.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三、 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1
信息资源建设概论
6
2
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8
3
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8
4
信息资源建设政策
6
5
文献采访的理论与方法
8
6
印刷型文献的采访
6
7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8
8
馆藏信息资源的管理
6
9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8
10
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8
总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30%,“应用”为5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 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 单项选择题
1、三次信息资源的主要类型包括( )
A.年鉴、手册、专题述评 B.书目、索引、文摘
C.图书、期刊、特种文献资料 D.书目、索引、年鉴
(二). 填空题
1、二次信息资源的主要类型有 、 、 、题录等。
(三). 名词解释
1、数字信息资源
(四). 简答题
1、信息资源建设系统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五). 论述题
1、试述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