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教材00423电化教育概论考试大纲下载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电化教育概论 课程代码:00423 2021年6月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电化教育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技术学(专升本)的一门专业选考课,是在完成公共基础课学习后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在着重介绍当前国际上教育技术的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实践,为考生进一步学习教育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起向导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是认识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考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和辅导考试,掌握什么是教育技术,了解教育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理解教育技术学实践领域与研究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章节为第一章到第九章,重点章节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电化教育概论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可作为其它专业核心课的先导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技术与教育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技术的含义,掌握研究学科基本概念的方法;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技术的本质认识教育技术
识记:技术的本质。
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
(二)主体技术与客体技术
识记:主体技术与客体技术的概念。
理解:主体技术的分类与主要特点。
(三)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
理解:教育技术作为主体技术其根本目的。
第二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技术的早期定义;掌握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并理解其内涵;了解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掌握教育技术的范畴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有一定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识记:教育技术的早期定义。
理解: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及其启示。
识记: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
(二)教育技术的范畴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
理解: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以及每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以及五部分的内涵。
(三)教育技术学的学格
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格的主要方面和内容。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与专业建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相应的培养目标;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掌握八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开设目的;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的系统构成、功能及其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识记: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主要内涵。
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取向
识记: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的发展历史。
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向。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应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结构要求、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专业能力结构要求。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结构总体框架
识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六大模块的主要内容。
理解:八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开设目的。
(五)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
理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应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的系统构成、主要设备及功能。
第四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简史;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形成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识记:影响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三种教学方法。系统化设计教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系统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起源。
理解:视听教学的产生、特点、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阶段。
程序教学的产生、特点、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阶段。
(二)教育技术学的形成
理解:教育技术学的演化进程及其创立过程。
第五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掌握我国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概念;了解我国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识记:我国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识记: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概念;理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以及它们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理解传播理论对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系统方法对解决教育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理论
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理论
理解:教学理论的特性、教学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
应用:几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
(三)传播理论
识记: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传播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
应用: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四)系统科学理论
识记: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
理解: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的基本内涵。
应用:系统方法的含义和步骤,及其在解决教育问题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第七章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功能;了解教学媒体发展的阶段和分类方法;理解掌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掌握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环节;了解多种教学设计模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技术学的媒体理论
识记:媒体与教学媒体的概念与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理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教学媒体的特性与分类。
应用:选择、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原则与方法。
(二)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理论
识记:教学设计的含义与层次。
理解: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与主要内容。
应用: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各类教学设计模式的相同的和不同点。
第八章 教育技术学实践领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理解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战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措施;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理解四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观;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了解几种常见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远程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了解远程教育的几种基本形式;掌握基于网络的远程数育的功能、特点和形式;了解教育技术的各个新领域的含义和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
识记: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战略。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
识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基本原则。
理解:四种影响比较大的整合观;信息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的问题、趋势与发展路径。
应用:信息化接受学习、信息化合作学习、信息化个别学习、信息化探究学习、信息化体验学习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应用。
(三)现代远程教育
识记:远程教育的含义、教学模式与发展阶段。
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形式。
(四)教育技术新领域
理解:教育技术的各个新领域的含义和意义。
第九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技术研究的类型、水平和基本程序;理解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教育技术研究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识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层次与类型。
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基本工具。
(二)教育技术领域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识记:量的研究的内涵与基本程序;质的研究的内涵与基本程序。
理解: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简介
应用:教育技术研究中所使用方法的类型、基本步骤、特点与适用范围。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着“识记”、“理解”、“应用”等三个能力层次规定考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并把握上述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材
《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李芒、金林、郭俊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学习指定教材每一章之前,应先阅读大纲中有关这一章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使阅读教材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仔细阅读逐句推敲,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牢固把握基本方法与技能。
3.自学过程中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做到有归纳、有总结、有理解。自学过程中除了勤于思考外,还要勤于提问,勤于请教,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急于求成。要注意所学内容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目标总要求和各章掌握的知识点。
2.应熟知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体会与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注意指导考生加强本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加强考生自学能力、观察和思维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4.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准,指定教材为基础,避免随意超纲。
5.辅导时协助考生理解知识点的能力层次,不可将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直接挂钩。
6.辅导时应突出重点,对学生要启发引导,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
7.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刻苦学习,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勤于提问。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学时72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技术与教育技术
4
第二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8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与专业建设
10
第四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
8
第五章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8
第六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0
第七章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8
第八章
教育技术学实践领域
8
第九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8
总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试题内容不超纲。
2.试卷中试题比例一般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3.反映不同难易度的试题分数比例一般为较易占40%、中等难度占40%、较难占20%。
4.试题类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5.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及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教育技术主要属于
A.主体技术 B.客体技术 C.精神技术 D.操作技术
(二)填空题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可称为 式的教学。
(三)名词解释题
教育技术
(四)简答题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阐述系统方法对解决教育问题的意义与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