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考教材06095社区服务考试大纲下载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及要求
《社区服务概论》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考试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学考试者学习和掌握社区服务领域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是社会工作与管理的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和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变革的进程中,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适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的基层工作。
社区服务是有关社会工作与管理、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它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做出解释,对于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领域的各种工作和管理内容进行总结、指导和规范。学习并在实际社会工作与管理中运用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工作与管理者的理论意识、工作方法和管理水平,并且结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工作,有利于社会与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系统掌握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系统了解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基本方法。对在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处理、归纳、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做好社会工作与管理、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获取必需的知识本领,并为以后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区导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的概念、基本要素、特征和功能;了解社区权力理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理论,以及国外和中国的社区状况,认识社区研究的人文区位学方法、社会体系探究法、社会交往探究法、个案工作方法与团体工作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1、社区定义
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要素: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2、社区定义的不同解释
有关社区的概念尽管数量很多,但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于社区所下的定义都集中在几个基本的词汇上,那就是人口、地域、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社区意识、共同规范、生活服务设施等几个基本要素上。
(二)社区的基本要素
1、人口
2、地域
3、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
4、社区意识
5、共同规范
6、生活服务设施
(三)社区的特征
1、传统社区的特征
(1)以农业社区为主
(2)传统大家庭
(3)社区交往
(4)组织形式
(5)社区意识
2、现代社区的特征
(1)以城市社区形式为主
(2)社区服务
(3)人口的异质性
(4)社区自治组织
(5)社区意识
(四)社区的功能
1、经济生活的功能
2、社会化的功能
3、社会控制的功能
4、社会参与的功能
5、社区服务的功能
第二节 社区理论
(一)社区理论综述
1、社区理论的出现
2、社区理论的发展
(二)社区权力理论
社区权力理论是根据社区中权力的分布、社区活动和社区管理中的权力运用所形成的社区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韩特。
(三)农村与城市社区理论
1、农村社区理论
农村社区是社区研究发展中初期阶段重要的研究内容。美国农村社区学家葛尔宾在《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中,将农村社区的研究引入社区研究的领域。
2、城市社区理论
继农村社区研究和农村社区研究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社区研究的人文区位学理论。
(四)社区城乡理论
社区城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城乡理论,马克思主义社区城乡理论提出了城乡对立、城乡分离和城乡差别的形势,也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路。
第三节 国内外社区情况
(一)国外社区情况
1、美国社区的发展状况
美国社区的建设、发展、社区自治、社区政治运行和社区服务的体系已经相当完善。社区的建设与城市、郊区的建设同步,与城市、农村、郊区的区域建设发展规划相吻合。
2、西欧社区情况
188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社区睦邻中心。西欧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是赋予社区的工作和社区的服务以新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社区情况
1、中国以往社区的情况
建国以来,中国长期沿袭的社区格局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对于社会的基层单位社区,先后采取了行政地域划分的管理体制。
2、目前社区的情况
社区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发展进程同步,已经被提到社会转型和变迁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上。
第四节 社区研究方法
(一)社区研究的构思
1、社区研究的意义
(1)社会与社区
(2)反映社会
(3)社区比较
(4)掌握规律
2、社区研究的内容
(1)社区政策与法规
(2)社区意识
(3)社区政治
(4)社区建设
(5)社区管理
(6)社区经济
(7)社区文化
(8)社区环境
(9)社区服务
(二)社区研究方法
1、人文区位学方法
人文区位学研究方法从人类与环境的位置、关系和互动来研究社区。社区是人类与环境的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人口与地域的紧密结合。
社区的人文区位学研究方法根据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古典区位理论(2)新正统区位理论。
2、社会体系探究法
社会体系探究法将社会与社区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提出了社区的横向格局和纵向格局的概念。
3、社会交往探究法
社会交往探究方法是社区研究方法之一种,也被称之为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不仅广泛运用于社会交往之中,而且在社区之中,社区交往也是社区的基本活动。
4、个案工作方法与团体工作方法
(1)个案工作方法
(2)团体工作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的基本概念
2、社区理论
3、国内外社区情况
4、社区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的基本概念
1、识记:(1)社区的概念;(2)社区的特征;(3)社区的功能;(4)社区意识;(5)社区参与。
2、领会:(1)社区的基本要素;(2)传统社区的特征;(3)现代社区的特征;(4)社区的功能;(5)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6)联合国的《社区发展与有关服务》中列举的社区服务项目。
3、应用:比较传统社区的特征与现代社区的特征。
(二)社区理论
1、识记:(1)社区理论综述;(2)农村与城市社区理论。
2、领会:(1)社区权力理论;(2)社区城乡理论。
3、应用:马克思的城乡理论。
(三)国内外社区情况
1、识记:(1)国外社区情况;(2)中国的社区情况;(3)单位社区。
2、领会:(1)美国社区研究工作状况;(2)中国单位社区管理模式;(3)中国以往农村社区管理模式;(4)中国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两个阶段;(5)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路。
3、应用:(1)中国目前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情况;(2)美国社区发展状况。
(四)社区研究方法
1、识记:(1)人文区位学方法;(2)新正统区位理论;(3)古典区位理论;(4)社会体系探究法;(5)社会交往探究法;(6)个案工作方法;(7)团体工作方法。
2、领会:(1)社区比较;(2) 艺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方法理论;(3)社区行动的研究方法;(4)个案工作方法体系;(5)团体工作方法内容。
3、应用:(1)社区研究的内容;(2)社区研究的意义;(3)在社区工作中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4)在社区工作中团体方法的运用;(5)社会交往探究法体系;(6)社会体系探究法体系。
第二章 社区体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政策的涵义、特征与功能,社区法规的作用及与社区政策的关系;了解社区居民、社区环境、社区意识、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认识道德、风俗习惯与社区乡规民约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政策与法规
(一)社区政策
1、社区政策的概念
社区政策是国家为适应社区的形成和发展、解决社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规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行动准则。
2、社区政策的渊源
社区政策不仅渊源于国家政府的社区政策和政党社区政策,而且在制定社区政策的过程中,还大量参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成功社区政策和经验教训,参考和借鉴了以往的工作和各项法律的实施。
3、社区政策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2)稳定性
(3)指导性
(4)前瞻性
(5)规范性
4、社区政策的社区目标和任务
(1)维护社区稳定
(2)促进社区发展
(3)保障社区安全和生活
(4)提供平等机会
(5)享受权利义务
5、社区政策的类型
社区政策有社区发展政策、社区安全政策、社区人口政策、社区环境政策、社区传播政策、社区管理与控制政策、社区保障政策、社区婚姻家庭政策等等一系列政策。
(二)社区政策的社会功能
1、维护社区稳定
2、调整社区关系
3、促进社区发展
4、保障社区公众利益
(三)社区法规
1、社区法规的概念与原则
社区法规是调整社区各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社区法规包括政府制定的整体社会有关法律法规和具体社区政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2、社区政治法规
3、社区管理法规
4、社区服务法规
(四)社区法规的作用
1、维护社区秩序和稳定
2、保障社区成员的生活
3、保证政府和社区的社区政策方针贯彻
4、调整社会关系和社区行为
5、促进社区发展
(五)社区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1、社区政策指导法规制定
2、社区政策奠定社区法规基础
3、社区法规服务于社区政策
4、社区法规实现社区政策
第二节 社区居民与社区意识
(一)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他们都是社区的成员。
(二)社区环境
1、社区自然环境
2、社区人文环境
(三)社区意识
1、社区归属感
2、社区交往
3、社区参与
(四)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概念
社区发展是由联合国倡导并推广的促进各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运动。
2、社区发展的内容
(1)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社区生活环境与卫生条件的改善
(3)社区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4)社区成员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五)社区规划
1、社区规划概念
社区规划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规划,又称社区计划或社区设计。
2、社区规划内容
社区规划的内容包括社区人口规划、劳动和就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社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社区治安环境发展规划、社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社区文化发展规划、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社区卫生发展规划、社区环境保护规划、社区法规建设发展规划、社区传播事业发展规划等等一系列社区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
3、社区规划的特征
(1)稳定性
(2)指导性
(3)变化性
(4)计划性
(5)全面性
4、社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1)社区规划的编制
社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在社区政策的指导下编制的。社区规划按照计划涵盖的时间段和内容的差别可以分为短期社区规划、中期社区规划和长期社区规划。长期社区规划也就是社区发展战略规划。
(2)社区发展规划的实施
社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就是在社区发展进程中安排社区规划的实施工作。
第三节 社区乡规民约
(一)道德
1、道德的概念
社会上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善良与丑恶、荣誉与耻辱、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认识、判断、评价、解释原则、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称为道德。
2、道德的社会目标与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道德的社会作用与影响
(1)道德制约人们的思想言论
(2)道德影响教育
(3)道德制约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
(4)道德影响社会舆论
(5)道德准则制约规范
4、道德与社区政策、社区法规的关系
(1)道德与社区政策
中国的社区政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而道德建设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政策中还具体地将社会与公民的道德建设予以强调、明确和细化。
(2)道德与法律
道德因素影响法律的制定与发展,法律反过来也积极地促进道德的深化,对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方法来说,道德和法律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德与法律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
(二)风俗习惯
1、风俗习惯的概念
风俗习惯也称为习俗,是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总结、积累和遵循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准则。风俗习惯包括居住习俗、服饰习俗、生育习俗、工艺习俗、婚姻习俗、礼仪习俗、饮食习俗、丧葬习俗、岁时习俗、信仰习俗和娱乐习俗等。
2、风俗习惯的特征
(1)传承性
(2)历史性
(3)地方性
(4)变异性
3、风俗习惯的社会作用与影响
(1)促进社会发展
(2)限制社会发展
(3)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4)影响人们言行举止
4、社区政策、社区法规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三)乡规民约
1、乡规民约的概念
乡规民约是基层的城市社区或者农村社区(或者说是自然村、街区)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设立和自愿执行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守则。乡规民约是社区基层群众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公共约定。
2、乡规民约的内容
(1)遵纪守法
(2)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爱护国家和社区财产
(4)建立文明社区(村、楼)
(5)破除陈规陋习
3、乡规民约的特征
(1)群众自发制定
(2)群众自愿执行
(3)没有法律约束力
(4)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办法
(5)社区政策的体现
4、乡规民约的社会作用
(1)精神文明内容
(2)法律的辅助形式
(3)群众自治良好方法
(4)净化社区环境
5、社区政策、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关系
(1)社区政策与乡规民约关系
(2)社区法规与乡规民约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政策与法规
2、社区居民与社区意识
3、社区乡规民约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政策与法规
1、识记:(1)社区政策;(2)社区法规;(3)社区法规的作用。
2、领会:(1)社区政策的渊源;(2)社区政策的基本特征;(3)社区政策的社区目标与任务;(4)社区政策的类型;(5)社区政策的社会功能。
3、应用:(1)社区政策的社区目标与任务;(2)社区法规的原则;(3)社区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二)社区居民与社区意识
1、识记:(1)社区意识;(2)社区发展;(3)社区归属感;(4)社区交往。
2、领会:(1)社区规划的内容;(2)社区规划的类型。
3、应用:(1)社区规划的特征;(2)社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三)社区乡规民约
1、识记:(1)道德;(2)风俗习惯;(3)乡规民约;(4)社会公德;(5)社会道德。
2、领会:(1)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道德与社区政策、社区法规的关系;(3)社区政策、社区法规与风俗习惯的关系;(4)社区政策、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关系。
3、应用:(1)道德的社会作用与影响;(2)风俗习惯的特征;(3)风俗习惯的社会作用与影响;(4)乡规民约的社会作用;(5)乡规民约的内容;(6)乡规民约的特征。
第三章 社区建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了解文明社区建设、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内涵、意义、主要内容及其思路,明白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全面认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
(一)社区建设的定义
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
(二)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
2、社会性
3、地域性
4、计划性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1、社区组织建设
2、拓展社区服务
3、发展社区卫生
4、繁荣社区文化
5、美化社区环境
6、加强社区治安
第二节 文明社区建设
(一)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文明社区建设就是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高标准、严要求地依靠社区居民的内在力量,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以促进人、社区和环境可持续协调以展的过程。
(二)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3、有利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4、有利于确定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方位,有利于发挥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职能
5、有利于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
(三)文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1、社区环境建设
2、社区经济建设
3、社区文化建设
4、社区服务建设
5、社区道德建设
6、社区公共安全建设
(四)文明社区建设的一般思路
1、理顺体制,建立综合协调的领导机构
2、明确目标,做好全面科学的社区规划
3、繁荣经济,增强社区建设的发展后劲
4、加强宣传,形成广泛参与的社区意识
5、强化服务,开展多样便利的社区服务
6、组织活动,创造健康繁荣的社区文化
7、健全管理,营造优雅整洁的社区环境
8、注重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第三节 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一)齐全的公共设施
(二)优美的生态环境
(三)良好的市民素质
(四)适当的经济实业
(五)完善的社区服务
(六)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七)井然的安全秩序
(八)优化的管理模式
第四节 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乡村集镇化
乡村集镇化的基本内容是:打破现有农村自然村的格局,将2-4个自然村集中起来,按照城镇模式规划和建设小集镇;小集镇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居民住房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可实行定额补助,作为政策推行的必要成本)。
(二)农业产业化
一是以公司加农业专业户的模式,将规模农业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推广“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二是以乡镇企业加公司加农业专业户的模式,将农业产业形成一个生产、加工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三是农机公司和农业科技服务站加农业专业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
(三)管理民主化
每个集镇建立居民代表大会,每户产生一名代表,由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推选集镇管理委员会和决议社区管理的重大事项:集镇管理委员会作为集镇行政管理的常设机构,负责集镇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任免或聘用社区管理人员,管理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制。
(四)社区自治化
每个集镇为一个社区,社区行政、教育、知疗、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和公用设施等事项既可由社区居民自行管理,也可聘用、委托专业人员或专业服务公司实行管理:取消乡镇一级地方政府,这既有利于集镇的管理民主化和社区自治化,也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第五节 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
(一)社区概念的对象化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二)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三)整体建设和部分建设的关系
(四)制度化和社会化的关系
(五)水平化取向和垂直化取向的关系
(六)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关系
(七)自然变迁和计划变迁的关系
(八)技术统治规划和人性规划的关系
(九)社区服务、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十) 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第六节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一)公众利益的维护者
(二)社区建设的规划者
(三)社区建设的指导者
(四)社区建设的规范者和奖励者
(五)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推动者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
2、文明社区建设
3、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4、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
5、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
6、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
1、识记:(1)社区建设的定义;(2)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3)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领会:(1)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2)社区的组织建设。
3、应用: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二)文明社区建设
1、识记:(1)文明社区建设;(2)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3)文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2、领会: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3、应用:文明社区建设的一般思路。
(三)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1、识记:(1)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2、领会:(1)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管理模式;(2)提高市民素质的五大工程;(3)城市文明社区生态环境的内容。
(四)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
1、识记:(1)乡村集镇;(2)农业产业化;(3)管理民主化;(4)社区自治化。
2、领会:农业产业化的三种模式。
3、应用:社区自治化。
(五)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
1、识记:(1)社区增权;(2)全球化;(3)地球村;(4)地方化;(5)人性化规划。
2、领会:(1)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2)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系;(3)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关系;(4)社区自然变迁和计划变迁的关系。
3、应用:(1)技术统计规划和人性化规划的关系;(2)社区建设与城市就业的关系。
(六)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1、识记:(1)公众利益的维护者;(2)社区建设的规划者;(3)社区建设的指导者;(4)社区建设的规范者和奖励者;(5)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推动者。
2、领会:应用“主要受益人”的概念划分的社会组织的类型。
3、应用:(1)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2)政府如何扮演社区的规划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第四章 社区政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我国社区政治管理的历程、我国社区政治的现状;掌握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的原因、要求、构想;全面认识农村自治的历史、现状、意义,以及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政治概述
(一)我国社区政治管理的历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习惯上运用行政化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和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地方工作。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城市社区概念,只有行政区划的分别,政府只是简单地通过行政方式来管理社区。
(二)我国社区政治管理的现状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社区组织单一的纵向互动模式被打破,社区内各组织间的横向关系大大加强,社区管理的内在需求呼唤一种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
(一)加强城市社区民主管理是改革的需要
1、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是加强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需要
4、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需要
5、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6、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城市社区组织重建是发展社区民主管理的根本
1、要充分发挥社区建设主体的作用
2、要建立合理结构与有效的运行机制
3、要重构合理的“行政区-社区”体系
4、重建社区组织是更重要的一点
(三)对新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设想
1、新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设想
(1)构建一种多元社区组织管理模式
(2)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常设机构,行使社区管理的宏观决策权
(3)民情委员是一种监督性组织
(4)社团组织主要指社区中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中介性组织
(5)企事业组织在社区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另一类是社区内专业性的行业管理公司
(6)政府组织在社区中主要包括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的延伸机构,如派出所等
(7)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内居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是社区管理的基本单元
第三节 农村社区政治的核心:农村自治
(一)村民自治:历史变迁和现实的特征
1、从主体上看,广大农民已经成为民主政治事实上的主体,中国社会大量的民主实践在他们中间进行
2、从目标上看,村民自治的近期目标是指向农村社区政治系统的“四大民主”
3、从价值取向看,村民自治体现的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直接民主制
4、从现实方式上,村民自治既有国家力量“外生型”的推动,又有农村自治力量的“内生型”需求
(二)村民自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1、村民自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进程的制度保证
2、村民自治是农民改造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政治条件
3、村民自治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同时又具备许多事实上的合理性
4、村民自治有助于农村和全国大局的稳定
(三)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1、农村社区政治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因素
(2)当前一体化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
(3)联产承包责任制因素
(4)集体经济因素
(5)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因素,生活自由度扩展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由此导致的认同危机和重视度降低
(6)贫富差距因素
(7)农民负担因素
2、对于村民自治的完善,当前更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对策:
(1)要充分肯定它所代表的中国民主政治实践这一方向
(2)在坚持综合配套原则推进村民自治建设中,特别要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在民主建设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政治概述
2、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
3、农村社区政治的核心:农村自治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政治概述
1、识记:(1)社区政治;(2)社区政治管理。
2、领会:(1)我国社会结构特点;(2)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任务。
3、应用:(1)中国社区政治管理的历程;(2)中国社区政治管理的现状。
(二)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
1、识记:(1)街道办事处职能;(2)居民委员会职能;(3)社区管理委员会;(4)民情委员;(5)社团组织;(6)企事业单位。
2、领会:(1)街道社区的“条块分割”问题;(2)城市管理出现的新问题;(3)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设想;(4)社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5)社团组织的职能;(6)目前居民委员会应解决的问题。
3、应用:(1)加强城市社区民主管理是改革的需要;(2)城市社区组织重建是发展社区民主管理的根本;(3)新型社区组织管理的要求;(4)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设想。
(三)农村社区政治的核心:农村自治
1、识记:(1)村民自治;(2)农村自治权保护功能;(3)村民自治的近期目标。
2、领会:(1)农村改革的特殊意义;(2)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3)村民自治发展对策。
3、应用:村民自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 社区经济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经济的涵义、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客观因素和体制环境;了解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5种社区经济理论;明了社区经济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规模结构和质态结构;全面认识社区经济中政府的市场设计职能、引导职能、协调职能和整合职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区经济的概念
社区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社区中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资源变数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重新组合配置,创造新价值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社区经济的产生
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增强后,寻找解决社区问题的经济支撑的积极性高了,鼓起勇气各自冲破传统的藩篱,捕捉发展经济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社区经济。
第二节 社区经济理论
(一)富民论
富民论是指允许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而发展致富的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劳动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展示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运用社会资源创造财富,实现致富的目的。
(二)发展极理论
它是指城市通过对科学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合与创新,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不断发展的循环过程。
(三)结构功能理论
所谓结构,是指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链,即通常所说的排列状态。社区经济所研究的是经济结构,即经济的构成,研究社区经济由哪些因素构成,如何去有效构成,并实现协调发展。
(四)粘合理论
粘合理论是指社区中的经济行为者通过利益的融合,将各自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价值,推动社区经济繁荣的系统过程。
(五)共生理论
社区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兼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也就是说,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同时生存在一个社区。
第三节 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
(一)产权结构
1、建构社区经济产权结构的原则:效率原则、市场原则、自主原则
2、社区经济的产权结构形式
(二)组织结构
(三)质态结构
第四节 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内生因素
1、强烈的生存与发展欲
2、利益驱动
3、分配方式的多样性
4、自我价值的实现
5、社区参与意识
(二)客观因素
1、生产要素能力闲置
2、技术进步诱导
(三)体制环境
1、经济转型提供体制环境
2、政府转变职能提供制度环境
3、银行走向商业化创造的机会
第五节 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一)市场设计职能
政府根据社区的资源、地缘与区位优势、市场需求以及能供给社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研究设计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提供发展的市场空间,使市场供给与发展需求大体协调,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引导职能
(三)协调职能
1、行政协调
2、法律协调
(四)整合职能
1、产品结构整合
2、组织结构整合
3、产权结构整合
4、利益结构整合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2、社区经济理论
3、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
4、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5、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识记:社区经济
2、领会:(1)造成工业化初期社区矛盾淡化的因素;(2)形成社区经济概念的因素。
3、应用:有关社区经济概念的不同见解。
(二)社区经济理论
1、识记:(1)富民论;(2)发展极理论;(3)古代城市双重功能;(4)结构功能理论;(5)粘合理论;(6)共生理论。
2、领会:社区经济的共同生存情况。
3、应用:比较两种不同的社区经济理论。
(三)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
1、识记:(1)产权结构;(2)组织结构;(3)规模结构;(4)质态结构。
2、领会:(1)社区经济产权结构原则;(2)中国衡量企业规模的标准;(3)社区经济的质态结构。
3、应用:社区经济管理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四)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识记:(1)政府转变职能的主要内容;(2)生产要素能力闲置(3)利益驱动的前提。
2、领会:(1)社区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因;(2)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的原因。
3、应用:(1)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2)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3)社区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五)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1、识记:政府在社区经济产权结构整合上发挥的作用。
2、领会: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3、应用:(1)政府履行引导社区经济健康发展职能的基本条件;(2)政府如何在社区经济中体现整合职能。
第六章 社区文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文化的含义、构成要素和功能;了解城市社区文化都市人格,农村社区文化的涵义及其体系,以及城市社区文化和农村社区文化各自的特征;认识什么是城市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文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的文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区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认为,社区的文化“包括在它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之中。”
(二)语言
语言是人学习文化的重要媒介,狭义的语言包括口语 和文字,广义的语言还包括附有意义的动作和事物。
(三)规范
1、习俗
2、道德与法律
3、宗教
(四)社区文化的变迁
导致社区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社区自身的变迁包括自然环境的重大改变以及生产方式的重要变化,社会学上称为调适;导致社区文化变迁另一种因素是外来文化的入侵。
(五)社区文化的功能
1、教化
2、认同
3、社区的凝聚与延续
第二节 城市社区文化
(一)都市社区文化特征
1、理性化
2、世俗化
(二)都市人格
1、容忍
2、匿名性与非个性化
第三节 农村社区文化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及其体系
1、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
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农村区域共同体的居民所共同享有和共同学习的信仰、价值、认知、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2、农村社区文化的体系
(二)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城乡社区文化比较
1、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
(1)农村社区的文化带上浓厚的乡土色彩
(2)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
(3)以孝悌和勤俭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
(4)社区中的舆论和情感为主要控制手段
2、农村社区文化的表现
(三)城乡社区文化比较
1、从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农村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城市文化则主要是在工商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2、从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背景来说,农村社会结构一直保持着以血缘宗法家庭群体为主的结构形式。而城市却形成了与农村血缘家庭群体不同的各种社会组织结构,家庭则变得松散了
3、从文化发展过程所受的影响来看,中国城市文化在近代都不同程度地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沿海城市较之内地城市所受影响更深,这也是城市文化较之纯朴的农村文化复杂的地方
4、从文化的传播和传递来看,城市文化传播的工具主要是各种现代化工具,而农村文化的传播和传递则主要依靠人际的交往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的文化概述
2、城市社区文化
3、农村社区文化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的文化概述
1、识记:(1)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定义;(2)桑德斯的文化定义(3)社区文化;(4)语言;(5)规范;(6)教化;(7)认同。
2、领会:(1)文化的三种不同定义;(2)吴文藻的文化定义。
3、应用:(1)导致社区文化变迁的因素;(2)社区文化的功能。
(二)城市社区文化
1、识记:(1)都市人格;(2)理性化;(3)世俗化。
2、领会:(1)容忍;(2)匿名性与非个性化。
3、应用:城市社区文化的特征。
(三)农村社区文化
1、识记: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及其体系。
2、领会:(1)农村社区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文化特征。
3、应用:城乡社区文化的比较。
第七章 社区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管理的属性、要素、对象和主体;明了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全面认识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的内容,以及上海的经验启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涵义和主体
(一)社区管理属性、要素和对象
社区管理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社区管理的性质(属性)、要素和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时代条件下,现代社区管理的性质是一种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事务的管理。
社区管理的要素或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社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社会救助、社区物业、社区环境、社区公共设施,社区公共卫生与保健、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社区治安、社区道德与社区风尚、社区宗教事务以及社区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等。
社区管理的对象则包括个人、家庭、社群、宗教社团、社会服务机构、政党及政治性团体等;社区管理的实践贯穿于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全过程。
(二)社区管理的主体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下,社区管理的主体是不一样的。但从总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来看,社区管理的主体呈现为由最初的单一性不断走向多重性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形态。
(三)城乡社区管理的边界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动力体制、结构形态、发展模式与体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广义的社会转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及社会等“大社会”意义上的全面转型。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等狭义社会概念层面上的变革或形态变化。
概括来看,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单一行政化的管理主体与多元化管理之现实需求的矛盾
第二、行政体制在社区管理中“条”与“块”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区建设实践中政府行政机构在组织职能上的“政社不分”、“政社混淆”的矛盾
第三节 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一)社区发展中的“大社会”与“强政府”
“大社会”是相对于“小政府”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政社职能明确区分的基础上,人们的利益关系走向多元化与契约化,各类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发育、发展状况良好,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成为个人自主性及其社会价值实现的普遍性形式之一。因此,“大社会”的发展对现代社区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上海的经验及启示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政府在街道社区所进行的第三级管理。
(1)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
(2)按照放权与分权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幅度适中的原则
(3)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专业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制
(4)按照政企、政社、政事三分开的原则
(5)在街道以下构筑第四级管理与服务的网络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管理的涵义和主体
2、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
3、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管理的涵义和主体
1、识记:(1)确定社区与管理边界的原则;(2)社区管理;(3)社区管理要素;(4)社区管理对象。
2、领会:(1)现代社区管理不同主体的职责;(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主体的优势和作用;(3)传统社区管理主体的表现状况;(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属性。
3、应用:(1)社区管理的属性、要素和对象;(2)城乡社区管理的边界。
(二)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
1、识记:社会转型。
2、领会:社会转型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3、应用:社区管理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
(三)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1、识记:(1)“两级政府,三级管理”;(2)“大社会”与“强政府”;(3)“强政府”的体现尺度。
2、领会:(1)政府与社区的“伙伴关系”模式;(2)“大社会”的体现尺度。
3、应用:(1)“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基本内容;(2)社区管理新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社区服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服务的含义、特征和功能,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认识社区服务的4种运行机制;了解社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服务的特征
1、福利性
2、广泛性
3、公益性
4、持续发展性
5、互助性
6、地缘性
(二)社区服务的功能
社区服务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概括来看,主要有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价值实现功能、精神文明建设功能。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一)社区服务的对象
就社区服务的对象而言,目前大体可分为社区中的弱势人群及优抚对象、一般居民以及社区内的有关机构与组织等三类。
(二)社区服务内容
1、老年人服务
2、残疾人服务
3、为少儿服务
4、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服务
5、城市社区的心理咨询和家庭辅导服务
6、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7、便民利民服务
第三节 我国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资金供给和运作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服务资金的供给渠道及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来源:一是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二是各种社会捐助形成的资金投入;三是有奖募捐所获得的资金投入;四是社区服务自身产出的收入。
(二)人力资源的构成与动员机制
通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已逐渐建立起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兼职人员为主体、以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的专职人员是指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职业的人员,即职业社区服务工作者,一般可分为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劳动工作者两类。志愿者又称义工,即义务工作者,是一批自愿地向非亲非故的个人或机构提供经常性的、直接的、无偿服务的人员。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
1、行政领导
2、民政主管
3、社会参与
(四)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
第四节 社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二)福利性与经营性的关系
(三)社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2、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3、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4、社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1、识记:社区服务
2、领会:(1)社区服务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2)社区服务的社会保障功能;(3)社会服务的社会整合功能;(4)社区服务价值实现功能。
3、应用:(1)社区服务的功能(2)社区服务的特征;(3)社区服务的含义的演变。
(二)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1、识记:(1)社区服务的对象;(2)社区服务的内容;(3)社区弱势群体;(4)社区服务体系。
2、领会:(1)老年人服务的内容;(2)残疾人服务的内容;(3)少年儿童服务的内容;(4)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服务;(5)城市社区心理咨询和家庭辅导服务;(6)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7)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3、应用:(1)社区服务的内容;(2)社区服务的对象。
(三)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1、识记:(1)社区服务兼职人员;(2)社区服务志愿人员;(3)政府对社区管理的介入(4)社区福利供需矛盾。
2、领会:(1)社区服务民政主管的因素;(2)社区服务认证制度内容。
3、应用:(1)社区服务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2)社区服务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3)社区服务资金供给与运作机制;(4)人力资源的构成与动员机制。
(四)社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识记:社区组织“寻租”行为。
2、领会:(1)社区服务的双重属性;(2)造成社区服务混乱的原因。
3、应用:(1)社区服务社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2)社区服务福利性与经营性的关系;(3)社区服务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III、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本大纲主要为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类专业的社区服务课程自学、社会助学和命题考试的需要制定的,使应试者、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者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施教和考核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考试要求标准化和考核方法规范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其中包括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基本要求。明确考核目标,能够使自学应考者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能够使社会助学者更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施教;能够使考试命题者更加明确命题范围,统一考核标准。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自考应试者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各个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能够明白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原理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表述出来,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有机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会贯通各个概念、原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学科的本质和主要特征,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3、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体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具有一定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这是最高的要求。
一、关于本课程的自学教材
指定教材:《社区服务概论》,牛康主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二、对社会助学者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性质、特点、目的和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系统的辅导,切实有效地解决他们在自学教材中产生的问题,帮助他们完整地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与应用联系起来;通过对思试题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加以辅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分析和结局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社会助学者需要帮助自学应考自者在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此学习内容必须系统和全面。在此基础上,根据本课程适用的题型拟出模拟试题进行大量练习,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的考核要求帮助自学应考者掌握重点。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至猜题模拟题的片面方向上。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
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应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可以掌握在:识记占30%,较易点40%,较难点20%,难占1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
本课程考试适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1分,共20小题)
1、社区政治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社区政治从根本上说是:
A、社区政治发展的问题 B、社区政治管理的问题
C、社区政治建设问题 D、社区政治民主化的问题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纵向单一性 B、横向单一性
C、纵向多元性 D、横向多元性
二、多项选择题
1、社区建设主体包括:
A、政府法人 B、企事业法人 C、社团法人
D、全体社会成员 E、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
2、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从政府层面来说,就是要:
A、转变政府职能 B、改革机构 C、精简人员
D、改进管理方式 E、提高工作效率
三、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村民自治
2、民情委员
四、简答题(25分,每小题5分,共5小题)
1、简述城市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2、简述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五、论述题(20分,每小题10分,共2小题)
1、试述新型社区组织管理的要求
2、试述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