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考教材29766现代教师学(高纲1787)考试大纲下载
高纲178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66 现代教师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2019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23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现代教师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开启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对教育科学的兴趣,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和领会教育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为继续学习教育类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 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3. 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 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5.理解班级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练掌握召开主题班会的知识与技能。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在小学教育专业计划中,现代教师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教育类其它课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课程以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整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研究教师素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而教育科学群中的其他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等是从某一个角度、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教师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学好教师学,可以为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具体包括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规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与方法,班级管理,班级活动。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运用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准确的评析。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教育概念及教育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教育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相关教育基础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教育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作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对教育问题进行某一教育领域的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应用(Ⅳ):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对教育问题进行多个教育领域的综合分析和论证,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育学的含义。
2.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育学的发展
1.1.1 教育学的含义
1.1.2 教育学的发展
1.2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1.2.1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2.2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学的发展
识记: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
领会: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
(二)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领会: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理论的基本方法。
综合应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说明学习教育理论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四、本章关键问题
1.不同的教育学发展阶段有哪些教育家和主要著作?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因素。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育的产生
1.1.1 教育的涵义及构成因素
1.1.2 教育的形态
1.1.3 教育的起源
1.2 教育的发展
1.2.1 原始状态的教育
1.2.2 古代教育
1.2.3 近代社会的教育
1.2.4 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的产生
识记:教育、学校教育的含义。
领会:①教育形态;②教育的构成要素;③教育的起源。
(二) 教育的发展
识记:①终身教育概念;②义务教育的概念。
领会:①古代社会教育;②近代社会教育;③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
简单应用:从接受教育的实际,谈谈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综合应用:以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考察与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
四、 本章关键问题
1. 什么是教育?
2. 教育的起源理论主要有哪些?
3.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4. 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是什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
2.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3.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4.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育的基本功能
1.1.1 教育的个体功能
1.1.2 教育的社会功能
1.2 教育的社会功能
1.2.1 教育的经济功能
1.2.2 教育的政治功能
1.2.3 教育的文化功能
1.3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3.1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1.3.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3.3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4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4.1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1.4.2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1.4.3 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1.4.4 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的基本功能
识记:①教育功能的功能;②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③教育社会功能的概念。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领会:①教育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表现;②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的概念。
简单应用:运用教育社会功能的理论,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综合运用: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分析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领会:①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③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领会: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四、本章关键问题
1.教育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2.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
2.掌握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3.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及教育。
4.理解教育与个性的关系。
5.了解儿童期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人的发展概述
1.1.1 人的发展的概念
1.1.2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1.2.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2.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2.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2.4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中的作用
1.3 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3.1 个性发展的概念
1.3.2 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3.3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1.4 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对策
1.4.1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1.4.2 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
识记:人的发展的概念。
领会:人的发展的规律。
简单应用: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识记:遗传素质、学校教育的概念。
领会: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综合应用:运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实践问题。
(三)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个性发展的概念。
领会:学校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简单应用:认识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如何促进个性的发展提出教育策略。
(四)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对策
识记: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领会:儿童期年龄特征。
简单应用:根据儿童期学生年龄特征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四、本章关键问题
1.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5.试述儿童期身心特点和教育对策。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2.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4.把握发达国家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育制度概述
1.1.1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含义
1.1.2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1.3 我国义务教育的特点
1.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1.2.1 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1.2.2 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1.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3.1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1.3.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3.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制度概述
识记:①教育制度的含义;②义务教育的含义。
领会:①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②义务教育的特点。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识记: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②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简单应用: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领会:①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演变;②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形态。
综合应用:运用学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四、本章关键问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2.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3.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有哪些?
4.概述我国现代学制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含义。
2.了解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3.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4.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5.识记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5.掌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育方针概述
1.1.1 教育方针的含义
1.1.2 教育方针的意义
1.1.3 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2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2.1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1.2.2 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3 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1.3.1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3.2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4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4.1 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1.4.2 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
1.4.3 很抓素质教育,提高育人素质
1.5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
1.5.1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5.2 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方针的概述
识记:①教育方针的含义;②教育目的的含义;③培养目标的含义。
领会:①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领会:①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②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领会:①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②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四)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识记:素质教育的内涵。
领会:①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②全面发展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简单应用:运用素质教育观评析教育现象。
综合应用:理解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并依据这些要求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识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
领会: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
四、本章关键问题
1.教育目的的内涵是什么?
2.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3.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6.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7.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七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3.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1.1.1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1.1.2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2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2.1 观察法
1.2.2 调查法
1.2.3 历史法
1.2.4 实验法
1.2.5 行动研究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识记:①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领会:①观察法含义和分类;②调查法含义和分类;③实验法含义和分类;④行动研究法含义、特征和分类。
简单应用:调查法步骤、实验法步骤、行动研究法步骤。
综合应用:结合小学教育实践,拟定一份教育行动研究计划。
四、本章关键问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是什么?
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3.观察法的步骤有哪些?
4.调查法的步骤有哪些?
5.实验法的步骤有哪些?
6.行动研究法的步骤有哪些?
第八章 课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2.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课程的分类。
4.理解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概念及它们的优缺点。
4.掌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概念及其结构。
5.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构想。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课程概述
1.1.1 课程的概念
1.1.2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1.1.3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1.4 课程的类型
1.2 课程组织
1.2.1 课程目标
1.2.2 课程内容
1.2.3 课程评价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3.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3.2 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
1.3.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课程概述
识记:①课程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概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概念。
领会:①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优缺点;
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组织
识记:①课程目标的概念;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的概念;③课程评价的概念。
领会:学业评价、测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概念。
(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领会: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
简单应用:评析当代主要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特点。
综合应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评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四、本章关键问题
1.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课程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试比较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优劣?
5.课程内容包括哪些?
6.世界性课程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是什么?
第九章 教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识记各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并理解各教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3.理解并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
4.理解各教学原则的概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5.识记教学设计的概念和特征。
6.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学的概述
1.1.1 教学的概念
1.1.2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1.3 教学理论流派
1.2 教学过程
1.2.1 教学过程的特点
1.2.2 教学过程的规律
1.2.3 教学过程的阶段
1.3 教学原则
1.3.1 教学原则的概念
1.3.2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3.3 教学原则的体系
1.4 教学设计
1.4.1 教学设计的概述
1.4.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学概述
识记:各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领会:①教学的概念;②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二) 教学过程
识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领会: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 教学原则
识记:教学原则的概念。
领会:各教学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简单应用:能运用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综合应用: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分析有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四) 教学设计
识记:①教学设计的概念;②教学目标的概念;③教学内容的概念。
领会:①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②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策略。
四、本章关键问题
1.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3.教学原则有哪些?
4.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5.如何设计教学内容?
第十章 教学实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识记教学方法的概念。
2.理解几种常见教学方法的优劣,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能掌握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
3.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概念,熟悉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并科学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4.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识记教学策略的涵义,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教学方法
1.1.1 教学方法的内涵
1.1.2 教学方法的分类
1.1.3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1.2 教学组织形式
1.2.1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
1.2.2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制
1.2.3 班级教学制的变式
1.3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3.1 备课
1.3.2 上课
1.3.3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3.4 课外辅导
1.3.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4 教学策略
1.4.1 教学策略解读
1.4.2 教学策略结构
1.4.3 教学策略的运用
1.5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5.1 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1.5.2 当代国内外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学方法
识记:教学方法的含义;
领会:①各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的基本要求;②合作学习型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研究学习型教学方法及其运用;③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简单应用:能运用某一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综合应用:能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分析有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 教学组织形式
识记:①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②班级教学制的概念。
领会:①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②班级教学制的优缺点;③班级教学制的变式。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领会: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简单应用:①备课的基本要求;②上课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策略
识记:教学策略的概念。
领会:教学策略的运用。
(五)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领会:①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②国外主要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本章关键问题
1.我国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应遵循哪些要求?
2.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怎样认识班级教学制的优缺点?
3.教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第十一章 德育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品德结构。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小学德育内容。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1.1 品德的实质
1.1.2 品德的结构
1.2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和影响因素
1.2.1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2.2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3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
1.3.1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4 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4.1 小学生品德教育
1.5 我国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
1.5.1 德育目标
1.5.2 德育任务
1.5.3 德育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识记:①品德的概念;②品德的结构。
(二)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领会:①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②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③影响品德的发展因素。
简单应用:①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②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三)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领会: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四) 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领会: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综合应用:能结合小学教育工作实际,设计小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的培养方案。
(五) 我国的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
领会:①德育的任务;②德育的基本内容。
四、本章关键问题
1.什么是品德?品德的结构是怎样的?
2.试述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3.试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同伴交往在儿童发展中有何影响?
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7.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8.小学德育的任务有哪些?
9.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十二章 德育实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小学德育实践中的问题。
2.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3.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德育过程
1.1.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2 德育原则与方法
1.2.1 德育原则
1.2.2 德育方法
1.2.3 德育途径
1.3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3.2 应对德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1.4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
1.4.1 生命教育
1.4.2 生存教育
1.4.3 生活教育
1.4.4 安全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德育过程
识记:德育过程的概念。
领会: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简单应用:运用德育规律分析德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 德育原则和方法
识记:①德育原则概念;②德育方法的概念。
领会:①小学德育原则;②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实施要求。
简单应用:德育的途径。
综合应用;运用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分析德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三)当前学校德育困惑及发展趋势
领会: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四)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
识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的概念。
领会: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四、本章关键问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列举我国中小学常见的德育原则和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3.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4.当前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5.简述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
6.简述生存教育的意见与途径。
7.简述生活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8.简述安全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第十三章 班级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掌握优先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了解课堂管理的概念及原则。
3.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4.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
5.了解课堂结构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掌握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6.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掌握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7.了解班级日常管理,掌握班集体培养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班集体概述
1.1.1 班集体发展的阶段
1.1.2 优秀班集体的特征
1.2 课堂管理与集体纪律
1.2.1 课堂管理与课堂气氛
1.2.2 课堂纪律
1.2.3 课堂结构与课堂问题行为
1.3 班主任工作概述
1.3.1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1.3.2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1.4. 班集体的培养
1.4.1 班级日常管理
1.4.2 班集体的培养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集体概述
领会:班集体发展阶段,优秀班集体的特征。
(二)课堂管理与课堂纪律
识记:①课堂管理的概念;②课堂气氛的概念;③课堂结构。
领会:①课堂管理的原则;②课堂气氛的类型及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③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综合应用:能运用各种方法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矫正。
(三)班主任工作概述
领会:①班主任工作的任务;②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四)班集体培养
领会:班级日常管理的基本内容。
简单应用:班集体培养的途径。
四、本章关键问题
1.班集体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2.优秀班集体的特征有哪些?
3.影响班集体气氛的因素有哪些?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和矫正?
5.班主任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6.培养班集体的途径有哪些?
第十四章 班级活动指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2.熟悉班级活动的特点和功能。
3.了解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具体形式。
4.掌握班级活动的基本原则。
5.熟练掌握召开主题班会的知识和技能。
6.掌握协调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 班级活动概述
1.1.1 班级活动内涵
1.1.2 班级活动功能
1.1.3 班级活动特点
1.2 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2.1 班级活动内容
1.2.2 班级活动的具体形式
1.3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3.1 班级活动的设计
1.3.2 班级活动的实施
1.4.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联系
1.4.1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1.4.2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班级活动的概述
识记:班级活动的功能。
领会:①班级活动与教学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②班级活动的特点。
(二) 班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领会:①班级活动的内容;②班级活动的具体形式。
(三) 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识记:①班级例会的概念;②主题班会的概念。
简单应用: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要求。
综合应用:能结合相关知识和客观实际,拟定一份班级活动方案。
(三)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和联系
领会:①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②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四、本章关键问题
1.班级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2.班级活动一般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3.什么是主题班会?开好主题班会应注意做好哪些工作?
4.结合相关知识和客观实际,拟定一份班级活动方案。
5.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有哪些?
6.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教育学》,刘学智等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考核目标,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关键问题。
本课程作为一门的专业课,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自学者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 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首先,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其次,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再次,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最后,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考试。
六、 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水平,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 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
3. 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识记内容、领会内容、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4. 课程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教育基础知识与原理,课程与课程改革,教学与教学实践,德育与德育实践、班级管理与班级活动。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分别为:20%、15%、25%、25%、15%。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考生进考场需带的文具有2B铅笔、橡皮、黑色签字笔。考生不得将其他书籍、讲义、笔记、通讯工具、电子辞典、自备草稿纸等物品带入考试座位,如有误带,于开考前放在监考人员指定的位置。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掌握。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
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改错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设计题。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题,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规定。
附录:题型举例
一、 单选题(每空1分,共20分)
如:终身教育最早的提出者是
A. 朗格朗 B.杜威 C.布鲁纳 D.波斯纳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如: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和 。
三、 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四、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如:学制
五、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如:简述班集体建设的基本途径。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如:试述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七: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如:围绕班级活动主题,设计一份班级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