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药学(专升本)(100801)03038中药化学自考大纲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药学专业(本科段)(C100802)
中药化学(03038)
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2012年版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化学及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不仅要将中药化学旳学习和其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本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意本课程各章节的特点及内在联系。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方面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中药化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中药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它专业课知识以及从事中药的研究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从事中药剂型改革、质量控制和研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同样,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也处于极为特殊的地位和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Ⅱ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中药化学的定义。
(二)熟悉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
(三)了解学习中药化学的目的意义。
(四)了解中药化学在本专业中所处的地位。
(五)了解中药化学的发展概况和研究方向。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药化学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三)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不一定都是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有些化学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被称为无效成分;中药中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第二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第三节 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向
(一)古代中国的医药化学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当时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近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在西洋医药学急速发展的面前,中医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逐渐失去了一些领域中的优势。
(三)从上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医药学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重视。
(四)目前中药化学或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已愈来愈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医药科技界的重视,研究思路更加注重以活性为指标,追踪有效成分的分离,特别是国内尤为重视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活性指标,希冀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寻找出对目前严重危害或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疾病确有疗效的有效成分或药物。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药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二)有效成分、无效成分及有效部位。
四、考核要求
(一)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识记:中药化学的定义及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有效成分、无效成分及有效部位
识记:有效成分、无效成分及有效部位的概念。
简单应用: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二)熟悉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三)熟悉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四)了解一次代谢产物、二次代谢产物旳概念及二次代谢产物和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旳关系。
(五)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糖类、苷类、醌类、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生物碱、甾体类、三萜类化合物及鞣质等类型,他们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基本性质。
(二)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1. 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按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一次代谢产物是每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二次代谢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些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生成生物碱、黄酮、萜类、皂苷等。二次代谢对植物维持生命活动虽不起重要作用,但往往反映植物科、属、种的特征,且大多具有特殊、显著的生理活性。因此,它们成为中药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 中药二次代谢产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有乙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等化合物)、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甾类化合物)、莽草酸途径(生成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类成分)以及复合途径(生成查耳酮类、二氢黄酮),分别合成相应的中药中化学成分。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 溶剂提取法:是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是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1)该方法的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2)常用溶剂的分类: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
3)常用溶剂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4)选择溶剂的原则:相似相溶原理。
5)选择溶剂的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 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 低毒安全为标准。
6)提取方法的种类: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各提取法的优缺点及应用特点。
2.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如中药中挥发油等的提取。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1)超临界萃取法特点: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2)超临界流体的种类:如CO2、NH3、C2H6、CCl2F2、C7H16等,实际应用CO2较多。
CO2超临界流体对极性较低的化合物,如酯、醚、内酯和含氧化合物易萃取;化合物极性基团多,如羟基、羧基增加,萃取较难。
3)挟带剂:是在被萃取溶质和超临界流体组成的二元系统中加入的第三组份,它可以改善原来溶质的溶解度。
4.其他方法:如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超声提取法等。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1.溶剂法
1)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常用于中药酸性、碱性或内酯、内酰胺成分的分离。
2)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常用于中药化学成分初步分离。
2.沉淀法
1)专属试剂沉淀法:某些试剂能选择性地沉淀某类成分。如雷氏铵盐与生物碱类生成沉淀,可用于分离生物碱与非生物碱类成分以及水溶性生物碱与其他生物碱;胆甾醇能和甾体皂苷沉淀,可使其与三萜皂苷分离;明胶能沉淀鞣质,可用于分离或除去鞣质。
2)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组份的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可用于多糖、皂苷等的分离。
3)盐析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易溶于水的无机盐,最常用的是氯化钠,至一定浓度或饱和状态,使某些中药成分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或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来。如从三颗针中分离小檗碱。
3.分馏法: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而进行分离,适用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4.膜分离法: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分子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
5.升华法:用于具升华性的成分的分离。如某些小分子生物碱、香豆素等。
6.结晶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达到分离的方法。结晶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结晶溶剂。
7.色谱分离法
1)吸附色谱:是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色谱。吸附剂旳种类和特点。
2)凝胶过滤色谱(排阻色谱、分子筛色谱):原理主要是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
3)离子交换色谱: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4)大孔树脂色谱: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一般来说,大孔树脂的色谱行为具有反相的性质,洗脱依次用水、浓度由低到高的含水甲(乙)醇溶液、甲(乙)醇。
5)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分为正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与反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研究的一般流程
(二)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测定的方法
1.理化方法
1)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
2)分子式的确定:目前最常用的是质谱法。
3)化合物的结构骨架与官能团的确定。
2.波谱方法
1)红外光谱(IR):主要用于未知结构化合物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等。
2)紫外光谱(UV):主要可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可据此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
3)核磁共振谱(NMR):提供分子中有关氢及碳原子的类型、数目、互相连接方式、周围化学环境、以及构型、构象的结构信息。
4)质谱(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和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
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谱
6)X射线衍射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二)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
(五)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识记: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及各结构特征。
领会:各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性质。
简单应用:一次代谢产物和二次代谢产物。
(二)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识记:①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②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识记:①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和具体操作;②常用溶剂的性质和极性大小;③常用吸附剂的种类。
领会:①各提取方法的原理及特点;②吸附剂选择原则。
简单应用:各提取方法适用范围。
综合应用:①根据被分离成分的结构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或操作;②根据被分离成分的结构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或吸附剂。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
识记: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及具体操作。
领会:各分离方法的原理和特点。
简单应用:各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
综合应用:根据被分离成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和操作;②根据被分离成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柱分离方法和洗脱剂;③Rf值判断。
(五)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识记:常用的波谱研究方法。
领会:四种波谱测定法的主要用途。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糖和苷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和分类、理化性质及检识。
(二)熟悉糖和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三)了解糖和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一)糖的定义: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又称为碳水化合物。
(二)糖的生理活性:糖及其衍生物是中草药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由糖衍生的各种苷类化合物,常为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三)糖的结构与分类:糖类物质可根据其能否水解和分子量的大小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1.单糖: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也是构成其它糖类物质的基本单元。
1)一些常见的单糖和其衍生物,如阿拉伯糖、鼠李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洋地黄毒糖等。
2)糖的绝对构型:在哈沃斯(Haworth)式中,只要看六碳吡喃糖的C5(五碳呋喃糖的C4)上取代基的取向,向上的为D型,向下的为L型。
3)端基碳原子的相对构型:当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在环的同一侧为β构型,在环的异侧为α构型。
2.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为相应数目的单糖,又常称为寡糖。
1)代表性低聚糖,如芸香塘等。
2)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将低聚糖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如蔗糖为非还原糖,槐糖、芸香糖等为还原糖。
3.多糖:一类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能被水解为多个单糖。
1)代表物多糖及重要的生理活性。
2)多糖性质:已失去一般单糖的性质,一般无甜味,也无还原性。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旳定义: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为配糖体。苷中的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
(二)苷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是很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三)苷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苷类化合物的结构
1)苷类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绝大多数的苷类化合物是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羟基脱水缩合,成为具有缩醛结构的物质。
2)苷键:苷中连接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苷键。在稀酸(如稀盐酸、稀硫酸)或者酶的作用下,苷键可以断裂,水解成为苷元和糖。
3)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称为苷键原子,也称为苷原子。
4)苷原子旳种类:苷原子有O、N、S、C四种。
2.苷类的分类
1)根据苷键原子:苷类可以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代表物如红景天苷、天麻苷、山慈姑苷、苦杏仁苷、芦荟苷、牡荆素、萝卜苷和巴豆苷等。
2)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可将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称为原生苷,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苷,称为次生苷。
3)其它分类方法。
(四)苷类化合物的一般性质
1. 物理性质:性状、旋光性、溶解性。
2. 化学性质:苷键裂解。
1)酸催化水解:苷键易被稀酸催化水解。不同的苷类酸水解的难易顺序不同。
2)碱催化水解:一般的苷键不易被碱催化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
3)酶催化水解:酶水解条件温和(30~40℃),同时具有高度专属性和水解的渐进性。
4)乙酰解反应:在多糖苷的结构研究中,可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
5)氧化开裂反应(Smith降解反应):二元醇先经过碘酸氧化,再用四氢硼钠还原。可用于难水解的碳苷和不太稳定的苷类的水解。
第三节 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一)糖和苷类的提取
1.糖类的提取:一般都是用水或稀醇提取。
2. 破坏酶的活性的方法:可采用加入无机盐(如碳酸钙),或加热回流等方法,以保持糖的原存形式。若共存有酸性成分,还应用碳酸钙、碳酸钠等中和,尽量在中性条件下提取。
3.苷类的提取:首先要明确提取的目的和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提取。
1)提取原生苷:首先要设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避免原生苷被酶解。
2)提取次生苷:可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有目地控制和利用酶、酸或碱的水解作用。
3)提取苷元:要用适当的水解方法把糖基部分尽量全部除掉,彻底水解,但同时又要尽量不破坏苷元的结构,以达到最高的提取率。苷元多属脂溶性成分,可用极性小的溶剂提取。
(二)糖和苷类的分离
1. 糖的分离:单糖或二糖可用结晶法分离。糖混合物一般需要通过色谱的方法进行分离。常用色谱法如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纤维素、凝胶等,还可用电泳法、离心法。
2. 苷的分离:一般先经初步精制除去大量杂质,再用色谱法分离。初步精制的方法有溶剂法和大孔树脂法。色谱分离一般要综合应用各种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硅胶、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等。有些苷类也可用活性炭、纤维素、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等色谱材料来分离。
第四节 糖和苷类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常用Molish反应、菲林反应、多伦反应、水解反应检识,各反应进行条件和现象。
(二)色谱检识:常用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检识,展开剂的选择。
第五节 苷类的结构研究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二)分子式的测定
(三)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
(四)苷分子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五)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1. 利用酶水解进行测定
如麦芽糖酶一般能水解α-苷键,能被苦杏仁酶水解的大多数为β-苷键。
2. 利用Klyne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3. 利用NMR确定苷键构型
1)1H-NMR法:利用1H-NMR谱中组成苷的糖的端基质子的偶合常数判断苷键的构型。木糖、葡萄糖、半乳糖等,当与苷元形成β -苷键时,Jaa=6~9Hz,并呈现为一个二重峰;当形成α-苷键时,Jae=2~3.5Hz。鼠李糖,甘露糖等,无法利用其J值来确定其构型。
2)13C-NMR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糖和苷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与分类。
(二)糖和苷类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检识。
(三)糖和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四)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四、考核要求
(一)糖类化合物
识记:①糖类化合物的定义;②单糖、低聚糖、多聚糖的含义及代表物;③代表物的二级结构类型;④主要多糖的生理活性。
领会:单糖的绝对构型和相对构型。
简单应用:判断还原糖及非还原糖。
综合应用:还原糖及非还原糖的检识。
(二)苷类化合物
识记:①苷类、苷键和苷键原子的概念;②代表物质及其生物活性和二级结构类型;③原生苷及次生苷的概念;④苷类的性状、旋光性和溶解性。
领会:①苷类按苷键原子分类的含义;②碳苷的特殊理化性质;③苷键裂解的方法特点和条件。
简单应用:苷键裂解方式、规律和裂解产物。
(三)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识记:①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方法;②破坏酶活性的方法。
综合应用:设计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四)糖和苷类的检识
领会:糖和苷类的色谱检识。
简单应用:糖和苷类的理化检识。
(五)苷类的结构研究
识记:苷类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各程序常用的方法。
简单应用:1H-NMR法确定苷键构型。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醌类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结构特征。
(二)掌握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三)掌握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四)熟悉紫草、丹参和大黄中的主要成分。
(五)熟悉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六)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理活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醌类化合物的定义:是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学成分。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类:主要分为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四种类型。在中药中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尤为重要。
(三)醌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理活性。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两大类,天然存在的多为对苯醌类。如信筒子醌等。
(二)萘醌类:天然存在的大多为α-萘醌类衍生物。如胡桃醌,紫草素等。
(三)菲醌类:分为邻醌及对醌两类。如中药丹参中的多种菲醌衍生物丹参醌和丹参新醌。
(四)蒽醌类
1.单蒽核类
1)蒽醌及其苷类: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为常见,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的分布情况,可将羟基蒽醌衍生物分为大黄素型(如大黄酚、大黄酸等)和茜草素型(如茜草素)。
2)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2.双蒽核类:可分为二蒽酮类(如番泻苷A)、二蒽醌类等。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理化性质
1.性状:颜色和存在状态。
2.升华性及挥发性:游离的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小分子的苯醌类及萘醌类还具有挥发性。
3.溶解度:游离醌类极性较小,一般溶于有机溶剂;成苷后不溶于小极性的有机溶剂。蒽醌的碳苷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小,亦难溶于有机溶剂,但易溶于吡啶中。
(二)化学性质
1.酸碱性
1)酸性:多具有酚羟基等,故具有一定的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酸化析出。
游离蒽醌类衍生物的酸性强弱顺序:含-CO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或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故可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
2)碱性:羰基上氧的存在,使具有弱碱性。
2.颜色反应
1)Feigl反应: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为苯醌类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在PC或TLC上呈蓝色斑点。
3)Bornträger反应(碱液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红色。
4)Kesting-Craven反应: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当其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可在碱性条件下与一些含有活性次甲基试剂反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羟基的数目与位置不同,与醋酸镁形成络合物的颜色也不同,可以此判断羟基的取代情况。
6)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9位或10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酮类化合物可与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溶液反应缩合而产生各种颜色,可用作蒽酮化合物的定性检查。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1. 有机溶剂提取法:实际工作中,一般常选甲醇或乙醇作为提取溶剂。
2. 碱提酸沉法:用于提取具有游离酚羟基的醌类化合物。
3.水蒸气蒸馏法:用于分子量小、有挥发性的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1.蒽醌苷类与游离蒽醌的分离:利用其极性和溶解性的差别用不同溶剂进行分离。
2.游离蒽醌的分离
1)pH梯度萃取法:原理和操作流程图。
2)色谱法:吸附剂主要是硅胶,一般不用氧化铝。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有时也可采用聚酰胺色谱法。
3.蒽醌苷类的分离
1) 溶剂法:一般常用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将蒽醌苷类从水溶液中提取出来。
2) 色谱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利用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进行检识。
(二)色谱检识: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1.锌粉干馏
2. 氧化反应
3. 甲基化反应:反应能力的强弱与甲基化试剂的种类、反应条件以及羟基的类型和化学环境有关,可用于判断羟基的取代情况。
4. 乙酰化反应:试剂和反应条件不同,乙酰化的作用位置也不同,也可用于判断羟基的取代情况。醋酐-硼酸酰化剂保护α-酚羟基不被乙酰化。
(二)波谱分析
1. UV光谱:苯醌、萘醌和蒽醌类的紫外光谱特征;各吸收带的具体峰位和吸收强度与蒽醌母核上取代基的性质、数目及取代位置有关。
2. IR光谱:羰基吸收峰位与分子中α-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有较强的相关性,利用羰基吸收峰的特征可用于判断α-酚羟基的取代情况。
3. 1H-NMR谱:醌环和芳环上的质子特征,以及取代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对芳环质子的影响。
4.13C-NMR谱:1,4-萘醌及蒽醌类的13C-NMR谱基本特征以及取代基的影响。
5.MS谱:在所有游离醌类化合物中,分子离子峰多为基峰,且可见出现丢失1-2分子CO的碎片离子峰。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研究实例
(一)紫草:主要含有紫草素等萘醌类成分。
(二)丹参: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主要有效成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为菲醌衍生物。菲醌衍生物含有丹参醌(邻菲醌)和丹参新醌(对菲醌)两种类型,性质存在差异。
(三)大黄:主要成分为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酸等,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可采用不同pH的碱液结合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
三、考核知识点
(一)醌类化合物的定义、分类、结构特征及代表性化合物。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四)醌类化合物结构测定的化学方法、UV和IR及MS谱。
(五)紫草、丹参和大黄中的主要成分。
四、考核要求
(一)醌类化合物结构和分类
识记:①醌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②蒽醌基本结构和编号;③重要代表物质及二级结构类型。
领会: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检识
识记:①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存在状态、升华性及挥发性、溶解性;②酸碱性。
领会:①酸性强弱规律;②颜色反应。
综合应用:①酸性强弱判断;②利用性质检识。
(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识记:①醌类化合物的各提取方法及适用范围;②醌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③pH梯度萃取流程图。
领会:①各提取分离方法原理;②pH梯度萃取法原理。
简单应用:根据化合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方法。
复杂应用:利用性质不同分离蒽醌等化合物。
(四)醌类化合物结构测定
识记:①醌类化合物甲基化反应和乙酰化反应的特点和规律;②醌类化合物的UV谱特征;③醌类化合物的IR谱特征和α-酚羟基的影响;④MS谱的裂分特点。
领会:利用甲基化反应和乙酰化反应判断酚羟基的取代情况。
综合应用:利用羰基的IR谱特征等推导结构。
(五)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识记:①紫草、丹参和大黄中的主要成分;②丹参和大黄中主要成分结构和理化性质。
简单应用:丹参中不同种类菲醌类成分之间的分离。
综合应用:大黄中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香豆素类的定义、基本母核和分类。
(二)掌握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和检识。
(三)熟悉香豆素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四)熟悉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
(五)熟悉秦皮、前胡、五味子以及连翘中的主要成分。
(六)了解香豆素类的波谱特征。
(七)了解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苯丙素类的定义: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
(二)苯丙素类的类型:狭义而言,是指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
(三)苯丙素类的生源途径:均由桂皮酸途径合成而来。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是中药中常见的芳香族化合物,依C3侧链的结构变化,可分为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类型,如细辛醚、桂皮醛、咖啡酸、阿魏酸等。
(二)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一般用有机溶剂或水提取,按照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一般方法分离。具有挥发性旳成分,可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
第三节 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类的定义:是一类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天然产物的总称。
(二)香豆素类的分布、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三)香豆素类的结构和分类。
(四)香豆素类代表物质:如七叶内酯、七叶苷、补骨脂素等。
(五)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1.性状:存在状态、芳香性、荧光、挥发性和升华性。
2.溶解性
3.内酯的碱水解:香豆素类分子中具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酯结构。故利用该性质可用碱溶酸沉法进行提取和分离。
4.显色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检查内酯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后,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而显红色。
2)三氯化铁反应:检查酚羟基。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3)Gibb’s反应:检查香豆素分子C6位是否有取代基。在碱性条件(pH9-10)下与2,6-二氯苯醌氯亚胺(Gibb’s试剂)反应,如果其对位(6位)无取代,反应而显蓝色。
4)Emerson反应:检查香豆素分子C6位是否有取代基。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后与Emerson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反应,如在6位无取代生成红色。
(六)香豆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1. 香豆素类的提取
1)溶剂提取法
2)碱溶酸沉法:利用香豆素类具有内酯结构,能溶于稀碱液,碱溶液酸化后内酯环合,香豆素类成分即可游离析出。
3)水蒸气蒸馏法:具挥发性的小分子成分提取。
4)色谱法:包括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氧化铝一般不用于香豆素类成分的柱色谱分离。
2. 香豆素类的分离
(七)香豆素类的检识
1.理化检识
1)荧光: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紫外光(365nm)照射下一般显蓝色或紫色的荧光,可用于检识。7-羟基香豆素类往往有较强的蓝色荧光,加碱后其荧光更强,颜色变为绿色。
2)显色反应:常用异羟肟酸铁反应检识香豆属内酯环的存在与否,利用与三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判断酚羟基的有无。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可用来检查C6位是否有取代基。
2. 色谱检识:常用硅胶作为吸附剂,荧光或喷异羟肟酸铁试剂显色。
(八)香豆素类的结构研究
1.IR光谱:主要有内酯结构和芳环结构的吸收,可区别于黄酮类、色原酮类、木脂素类。
2.UV光谱:主要有苯环和α-吡喃酮结构的吸收。
3.NMR谱:是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测定的重要光谱。香豆素类化合物1H-NMR谱的最具鉴别特征是:H-3和H-4构成的AB系统,偶合常数很大约9.5Hz。
4.MS:大多具有强的分子离子峰,常出现一系列连续失去CO的碎片离子峰,以及异戊烯基等常见官能团的特征碎片离子峰。
(八)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
1. 秦皮: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简单香豆素,七叶内酯和七叶苷在结构和性质方面的不同,可以分离它们。
2. 白花前胡:主要含有角型二氢吡喃香豆素类。
3. 紫花前胡:主要含有线型二氢呋喃以及线型二氢吡喃香豆素类。
第四节 木脂素
(一)木脂素的定义:是一类主要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二)木脂素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生源途径以及生理活性。
(三)木脂素的代表物质:如五味子素、连翘脂素。
(四)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常有多个手性碳原子或手性中心,大部分具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生理活性常与手性碳的构型有关,因此在提取分离过程中应注意操作条件,尽量避免与酸、碱接触,以防止其构型的改变。
(五)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1.溶剂法
2.碱溶酸沉法:具有酚羟基或内酯环结构的木脂素可用碱水溶解,碱水液加酸酸化后,木脂素游离又沉淀析出,从而达到与其它组分分离目的。但应注意避免产生异构化失去生物活性。
3.色谱法:常用吸附剂为硅胶和中性氧化铝。
(六)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检识
1.理化检识:总的来说,木脂素没有特征性的理化检识反应。
1)三氯化铁
2)Labat反应:来检查亚甲二氧基的存在与否。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3)Ecgrine反应:来检查亚甲二氧基的存在与否。与Labat反应相似,以变色酸代替没食子酸,并保持温度在70-80℃20分钟,可产生蓝紫色。
2.色谱检识:常用硅胶薄层色谱。
(七)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1. 五味子:含多种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成分,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2. 连翘:含连翘苷、连翘脂素等双环氧木脂素类。
三、考核知识点
(一)苯丙素、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定义、分类和代表化合物。
(二)香豆素类的基本母核、理化性质、检识、提取、结构研究以及中药实例。
(三)木脂素的结构、理化性质、检识以及中药实例。
四、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①苯丙素、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定义、分类;②香豆素和木脂素代表性化合物及二级结构类型。
领会:苯丙素、香豆素和木脂素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二)香豆素类化合物
识记:①香豆素类的基本母核和编号;②香豆素类的代表性化合物及二级结构类型;③重要香豆素的生理活性;④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⑤香豆素类的1H-NMR谱特征;⑥秦皮中的主要成分类型、理化性质和分离方法。
领会:①各类型香豆素的结构特点;②香豆素的内酯环水解反应;③显色反应。
简单应用:香豆素类检识和鉴别。
综合应用:香豆素的提取。
(三)木脂素类化合物
识记:①木脂素结构特点;②代表性化合物及二级结构类型;③五味子和连翘的主要成分和生理活性。
领会:①木脂素的鉴别反应;②木脂素类提取分离。
简单应用:具有亚甲二氧基的化合物的鉴别。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和分类。
(二)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
(三)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四)掌握UV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五)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特征。
(六)熟悉槐米、黄芩、葛根以及银杏叶中主要成分。
(七)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源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经典的概念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现在,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根据母核结构可分为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橙酮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双黄酮类以及其他黄酮类,各类型具有各自的结构特点和一些特性。常见的一些代表性化合物如黄芩苷、槲皮素、芦丁、大豆素、葛根素、儿茶素、白果素等。
(二)黄酮苷类化合物: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单糖类(如D-葡萄糖、L-鼠李糖等)、双糖类(如槐糖glcβ1→2glc、芸香糖rhaα1→6glc等)等。除常见的O-苷外,在中草药中还发现有C-苷,例如牡荆素、葛根素等。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多为结晶性固体。大多呈黄色,也有为无色,所呈颜色主要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二)旋光性:游离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等类型分子内含有不对称碳原子(2位或2,3位),具有旋光性。黄酮苷类由于结构中含有糖部分,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三)溶解性
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大多为多羟基化合物,一般不溶于石油醚。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类等各结构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因平面性、立体障碍等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亲水性。
2.黄酮苷类: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四)酸碱性
1.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酸性强弱与酚羟基数目的多少和位置有关。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依次可溶于5%碳酸氢钠水溶液、5%碳酸钠水溶液和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
2.碱性:1-位氧原子有未共用电子对,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钅羊盐。
(五)显色反应
1.还原反应
1)盐酸-镁粉反应:最常用;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红~紫红色;注意排除干扰。
2)钠汞齐还原反应: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类显红色,黄酮醇类显黄~淡红色,二氢黄酮醇类显棕黄色。
3)四氢硼钠还原反应:二氢黄酮类或二氢黄酮醇类被还原产生红~紫红色,可用于鉴别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和其他黄酮类化合物。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羟基、4-羰基,或5-羟基、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可以与许多金属盐类试剂反应。
1)三氯化铝反应:生成的络合物多显鲜黄色荧光,4′-羟基黄酮醇或7,4′-二羟基黄酮醇显天蓝色荧光。
2)锆盐-枸橼酸反应:可利用此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3-或5-OH的存在与否。
3)氨性氯化锶反应:可利用此反应判断是否存在邻二酚羟基。
4)三氯化铁反应:多含有酚羟基,故可与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硼酸显色反应:利用此反应可将5-羟基黄酮和6′-羟基查耳酮类化合物与其他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相区别。
4.碱性试剂反应:黄酮类化合物与碱性溶液可生成黄色、橙色或红色等,且显色情况与化合物类型有关。因此对于鉴别黄酮类化合物类型有一定意义,还可帮助鉴别分子中某些结构特征。
5.与五氯化锑反应:查耳酮类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利用此反应可以区别查耳酮类与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反应时所用溶剂必须无水。
6.其它显色反应:如Gibb′s反应。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 乙醇或甲醇提取法:最常用。
2. 热水提取法: 限于提取黄酮苷类。
3. 碱性水或碱性稀醇提取法:碱溶酸沉的原理,常用的碱性液及各优缺点,使用注意点。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1.溶剂萃取法
2.pH梯度萃取法:适用于酸性强弱不同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中,依次用5%NaHCO3可萃取出7,4′-二羟基黄酮、5%NaCO3可萃取出7-或4′-羟基黄酮、0.2%NaOH可萃取出具有一般酚羟基的黄酮、4%NaOH可萃取出5-羟基黄酮,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3.柱色谱法:填充剂有硅胶、聚酰胺、氧化铝、葡聚糖凝胶和纤维素粉等,其中以硅胶、聚酰胺最常用。
1)硅胶柱色谱:此法应用范围较广。
2)聚酰胺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的分离原理、黄酮类化合物在聚酰胺柱上的吸附能力强弱规律、常用的洗脱溶剂及其洗脱能力。
3)氧化铝柱色谱:具有3-羟基或5-羟基、4-羰基及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与铝离子络合而被牢固地吸附在氧化铝柱上,所以很少应用。
4)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酚羟基数目越多,与凝胶的吸附强度越大,越难洗脱;分离黄酮苷时,主要靠分子筛作用,黄酮苷的分子量越大,越容易被洗脱。
4.高效液相色谱法:往往采用反相柱色谱。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根据黄酮类化合物的形态、颜色及各种显色反应进行检识。
(二)色谱检识
1.纸色谱
1)双向纸色谱。
2)展开的Rf值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①用醇性展开剂(如BAW)展开时(为正相层析),Rf值:极性小的>极性大的,苷元>单糖苷>双糖苷;②用水性展开剂如水或2%~8%乙酸、3%氯化钠或1%盐酸展开时(为反相层析),Rf值:极性小的<极性大的,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2.薄层色谱
1)硅胶薄层色谱:主要用于分离和检识极性较小的黄酮类化合物。
2)聚酰胺薄层色谱:适宜分离与检识各类型含游离酚羟基的游离黄酮和苷,其色谱行为可参考在柱色谱上的规律。
3)纤维素薄层色谱。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UV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UV光谱特征
1)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出现在300~40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分别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和A环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引起。
2)黄酮及黄酮醇类旳光谱特征:带Ⅰ峰有差别。
2.诊断试剂对黄酮类UV光谱影响
1)甲醇钠:带Ⅰ红移一定数值示有3-OH或4’-OH。
2)乙酸钠:带Ⅱ红移一定数值示有游离7-OH。
3)乙酸钠/硼酸:带Ⅰ和带Ⅱ变化判断邻二酚羟基的存在与否。
4)三氯化铝及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谱图与MeOH谱图比较,根据带Ⅰ变化判断3-OH或/及5-OH的情况;AlCl3/HCl谱图与AlCl3谱图比较,根据带Ⅰ变化判断邻二酚羟基的存在情况。
3.利用紫外光谱解析结构示例:利用紫外光谱数据解析山柰苷的结构。
(二)1H-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1.C环质子:各类黄酮化合物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C环的不同。黄酮类、黄酮醇类以及异黄酮类化合物C环氢质子的信号特征及区别。
2.A环质子:5,7-二羟基黄酮类化合物A环的H-6和H-8的信号特征;7-羟基黄酮类化合物H-5、H-6和H-8的信号特征。
3.B环质子:4′-氧取代黄酮类化合物、3′,4′-二氧取代黄酮类化合物和3′,4′,5′-三氧取代黄酮类化合物的氢质子信号特征。
4.糖基上的质子:糖的端基质子信号通常在4-6ppm范围内。一般而言,位置与糖的种类,连接位置,以及苷元的种类有关;而其峰型和糖的种类及甙键构型有关。
5.其他质子
(三)13C-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碳信号,可粗略地分为三类:
1.中央三碳链(C2、C3及C4)的信号:利用此信号可协助判断黄酮的类型。
2.A、B环上的碳信号:受取代及苷化的影响,出现在不同的区域。
3.糖上端基信号:苷化后向低场位移,该类信号与糖的种类,以及连接的位置有关。
(四)MS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RDA裂解。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槐米:为豆科植物槐的花蕾,主要含有芦丁、槲皮素,芦丁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芦丁的性质和提取方法。
(二)黄芩: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黄芩苷的性质和黄芩的炮制。
(三)葛根:主要含有异黄酮类化合物,有葛根素、大豆素、大豆苷等。葛根总黄酮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四)银杏叶: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和萜内酯类化合物。双黄酮类是它旳黄酮类成分之一。
三、考核知识点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结构分类和重要代表物。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四)UV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特征。
(六)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四、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①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②基本母核和编号;③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④各类代表性化合物及二级结构类型。
领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检识
识记:①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旋光性和溶解性;②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及变化规律;③各显色反应及用途。
领会:①颜色、旋光性、溶解性和酸碱性与结构的关系;②理化检识和色谱检识。
简单应用:①黄酮类化合物颜色、旋光性、溶解性以及酸性强弱的判断;②纸色谱展开Rf值。
综合应用:根据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和其它性质推导结构。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
识记:① 提取方法和特点;② 分离方法和特点;③聚酰胺柱色谱对黄酮类化合物吸附规律和常用洗脱剂的洗脱能力;④凝胶柱色谱吸附强弱规律;⑤氧化铝柱色谱的使用范围。
领会:提取和分离方法原理。
简单应用:柱色谱分离时判断洗脱先后顺序。
综合应用:①黄酮类化合物的pH梯度萃取分离等;②碱提酸沉。
(四)UV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识记:黄酮类光谱特征。
领会:①UV光谱产生旳结构因素;②取代基和诊断试剂对紫外光谱的影响。
综合应用:根据加诊断试剂后黄酮类UV光谱的改变结合其它性质进行结构推导。
(五)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特征
识记: A环、B环、C环以及端基氢质子的信号特征。
综合应用:利用氢质子信号并结合其它性质判断化合物的结构。
(六)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识记:槐米、黄芩、葛根以及银杏叶中主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领会:①芦丁的提取方法;②黄芩的炮制方法。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萜类的定义、结构特点、分类方法和代表性化合物。
(二)掌握萜类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
(二)掌握挥发油的含义、组成和提取分离方法。
(三)熟悉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和薁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检识。
(三)熟悉挥发油的通性和检识。
(四)熟悉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五)了解萜类和挥发油的生物合成途径、分布和生物活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萜 类
(一)概述
1.萜类的含义: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2 . 萜类的分类。
3.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和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4.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
(二)单萜:基本碳架由10个碳原子,即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多是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单萜苷类不具随水蒸气蒸馏的性质)。
1.单萜类可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及三环等结构种类,如薄荷醇、龙脑、樟脑等。
2.卓酚酮类化合物
1)结构特点: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法则,这类化合物结构中都有一个七元芳环。
2)性质:卓酚酮具有芳香族化合物性质,环上的羟基显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分子中的酚羟基易于甲基化,但不易酰化。分子中的羰基类似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3)鉴别: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可用于鉴别。如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铁络合物为红色结晶。
3.环烯醚萜类
1)结构特点:单萜。
2)分类:环烯醚萜苷及裂环环烯醚萜苷。
3)代表性化合物结构及生理活性:如栀子苷、龙胆苦苷和梓醇等。
4)化学性质:活泼,水解聚合后变黑。
(三)倍半萜: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即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多与单萜类共存于植物挥发油中,是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组分。焦磷酸金合欢酯(FPP)是倍半萜生物合成的前体。
1.倍半萜类可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三环及四环等结构种类。如青蒿素、马桑毒素等。
2.薁类化合物
1)结构特点:是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烃衍生物。这类化合物可看成是由环戊二烯负离子和环庚三烯正离子骈合而成。一种非苯型的芳烃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芳香性。如莪术醇。
2)物理性质:高沸点,呈现蓝色或绿色;可溶于有机溶剂和强酸,加水稀释又可析出,故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
3)化学性质:能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试剂产生π络合物结晶,此结晶具有敏锐的熔点可借以鉴定。
(四)二萜:基本碳架由20个碳原子,即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绝大多数不能随水蒸气蒸馏。二萜类的结构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类型,主要代表化合物如穿心莲内酯,银杏内酯,紫杉醇等以及它们的生物活性。
(五)二倍半萜:基本碳架由25个碳原子、五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物理性质:性状,旋光性,溶解度。
2.化学性质
1)双键加成反应。
2)羰基加成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和吉拉德试剂加成,反应试剂、原理和用途。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1.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游离萜类、萜内酯、萜苷类的提取方法。
2.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1)利用特殊官能团分离:官能团为双键、羰基、内酯环、羧基、碱性氮原子(萜类生物碱)及羟基等,可有针对性地用加成、碱开环酸环合、酸碱成盐及形成酸性酯等反应,使具有相应官能团萜的溶解性发生改变。
2)结晶法分离。
3)柱色谱法分离:①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中性氧化铝,也可以用硝酸银络合柱色谱分离的萜类化合物。②络合柱色谱分离分离机制主要是利用硝酸银可与双键形成π络合物(络合吸附),双键数目、位置及立体构型不同的萜在络合程度及络合物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1. 理化检识
1)卓酚酮类的检识反应:三氯化铁反应和硫酸铜反应。
2)环烯醚萜类的检识反应:Weiggering法和Shear反应。
3)薁类化合物的检识:Sabety反应、Ehrlich试剂反应以及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显色反应。
2. 色谱检识
1)通用显色剂
2)专属性试剂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用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1)UV光谱:可用于判断α、β-不饱和酯及烯醚键是否存在。
2)IR光谱。
3)1H-NMR谱:可用于判定环烯醚萜的结构类型。
(十)含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1.青蒿:主要成分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临床应用表明治疗恶性疟;过氧基为其抗疟主要有效基团;蒿甲醚油溶液是静脉注射液,青蒿琥酯水液作肌注。
2.穿心莲: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等二萜内酯类化合物;穿心莲内酯具有内酯的通性,具活性亚甲基反应与Legal试剂、Kedde试剂反应显紫红色;穿心莲内酯磺酸钠水溶性注射液的制备。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述
1.挥发油的定义: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2.挥发油的分布和生物活性
(二)挥发油的组成:组成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有萜类化合物(比例最大,且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等。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性状、挥发性、溶解性、物理常数、稳定性等,与脂肪油的区别。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1.挥发油的提取: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吸收法、压榨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及各方法优缺点。
2.挥发油的分离
1)冷冻析晶法;
2)分馏法:随化学结构的不同,它们的沸点有差别。
3)化学分离法:①碱性成分的分离:酸溶碱析;②酚、酸性成分的分离:碱溶酸析,5%的碳酸氢钠溶液分离强酸性成分,2%氢氧化钠分离弱酸性成分;③醇类成分的分离:加邻苯二甲酸酐酯化,用5%NaHCO3萃取;④醛、酮成分的分离:亚硫酸氢钠或吉拉德试剂。
4)色谱分离法:硝酸银-硅胶或硝酸银-氧化铝柱色谱,洗脱规律。
(五)挥发油的检识
1.理化检识
1)物理常数的测定。
2)化学常数的测定:酸值、酯值、皂化值的概念和意义。
3)官能团的鉴定:酚类、羰基、不饱和化合物和薁类衍生物及内酯类化合物。
2.色谱检识
(六)含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1.薄荷:全草含挥发油1%以上,其油(薄荷素油)和脑(薄荷醇)为芳香药、调味品及驱风药,油中成分主要是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如薄荷醇、薄荷酮等。
2.温莪术:温莪术含挥发油1.0%~1.5%,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证明它有一定的抗宫颈癌作用。莪术醇及莪术二酮为温莪术挥发油中抗宫颈癌主要有效成分。
3.广陈皮:挥发油含量为3.5%,有镇咳、祛痰、促消化液分泌、促肠蠕动等生理活性,油中含柠檬烯等。
三、考核知识点
(一)萜类的定义、结构特点、分类和代表性物质。
(二)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和薁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检识。
(三)萜类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
(四)挥发油的含义、组成、通性、提取分离方法和检识。
(五)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四、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①萜类的定义;②代表性化合物结构和二级结构类型。
领会:萜类的分类方法和它的结构特点。
(二)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和薁类化合物
识记:①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和薁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提取方法;②代表性化合物结构和二级结构类型。
领会:卓酚酮类、环烯醚萜类和薁类化合物的结构及与性质的关系。
简单应用:选用合适的试剂进行鉴别和检识。
(三)萜类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
识记:①萜类的性状、旋光性和溶解性;②萜类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领会:①加成反应和用途;②硝酸银-硅胶(氧化铝)色谱分离。
简单应用:羰基加成反应和用途。
综合应用: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
(四)挥发油
识记:①挥发油的含义;②挥发油的组成;③挥发油的性状、挥发性、溶解性、物理常数和稳定性;④挥发油的提取和分离方法;⑤挥发油成分分离流程图。
领会:①挥发油的提取和分离原理;②挥发油的酸值、酯值、皂化值概念。
简单应用:柱色谱分离挥发油成分。
综合应用:化学方法分离挥发油成分等。
(五)含萜类和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识记:①青蒿、穿心莲、薄荷、温莪术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以及生物活性;②青蒿素的构效关系;③临床用针剂的成分。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及检识。
(二)掌握人参、甘草、柴胡中主要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
(三)熟悉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四)了解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分布、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五)了解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是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定律可视为六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三萜苷类常被称为三萜皂苷、酸性皂苷。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四环三萜:大部分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基本母核,主要的结构类型有羊毛脂甾烷型、大戟烷型、达玛烷型、环菠萝蜜烷型等。代表性的化合物如茯苓酸、人参皂苷A和B和黄芪苷等。
(二)五环三萜:主要的结构类型有齐墩果烷型、乌苏烷型、羽扇豆烷型和木栓烷型等。代表性的化合物如齐墩果酸、乌苏酸(熊果酸)、羽扇豆醇、甘草酸(甘草次酸)、柴胡皂苷和人参皂苷C等。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一)物理性质
1.性状:游离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有完好的结晶;三萜皂苷大多为无定形粉末,具有吸湿性,多有苦味和辛辣味。
2.熔点与旋光性:游离三萜类化合物有固定的熔点;皂苷的熔点都较高,有的无明显的熔点;三萜类化合物均有旋光性。
3.溶解度:游离三萜类化合物能溶于有机溶剂;三萜皂苷类可溶于水、乙醇,难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4.发泡性: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但甘草皂苷的起泡性就很弱。
(二)化学性质
1.颜色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Kahlenberg反应、Rosen-Heimer反应、Salkowski反应和Tschugaeff。
2.沉淀反应:和一些金属盐类如铅盐、钡盐、铜盐等产生沉淀。酸性皂苷(三萜皂苷)的水溶液加入硫酸铵、乙酸铅或其他中性盐类即生成沉淀。中性皂苷(甾体皂苷)的水溶液则需加入碱式乙酸铅或氢氧化钡等碱性盐类才能生成沉淀。
3.皂苷的水解:皂苷可采用酸水解、酶水解、乙酰解以及Smith降解等方法进行水解。
两相酸水解、酶水解或Smith降解常用于生成不稳定的皂苷元的苷的水解,水解后可获得真正的皂苷元,如人参皂苷的水解。
(三)溶血作用: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而有溶血作用,故又称为皂毒类,但并不是所有皂苷都能产生溶血现象(如A型人参皂苷);溶血指数的定义;溶血原理和解毒方法。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1. 醇类溶剂提取法:最常用。
2. 酸水解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皂苷元。
3. 碱水提取法:某些皂苷含有羧基,可溶于碱水,因此可用碱溶酸析法提取。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1. 分段沉淀法:利用皂苷难溶于乙醚、丙酮等溶剂的性质, 逐渐降低溶剂极性,极性不同的皂苷就可分批沉出。
2. 胆甾醇沉淀法:利用皂苷可与胆甾醇生成难溶性的分子性质,复合物的分解。
3. 色谱分离法:常用分离方法。
第五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1. 泡沫试验: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注意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2. 显色反应:通过Liebermann-Burchard等颜色反应和Molish反应,可初步推测化合物是否为三萜或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3. 溶血试验。
(二)色谱检识
1. 薄层色谱
1)常用的固定相:常用硅胶为吸附剂。
2)展开剂:分离酸性皂苷时,可在展开剂中加入少量甲酸或乙酸加以克服拖尾或分离效果不好的现象。
3)显色剂。
2. 纸色谱:对于亲水性强的皂苷,可用水为固定相;对游离三萜和亲脂性皂苷,一般多用甲酰胺为固定相。
第六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UV光谱:可用于判断三萜类化合物双键的类型。
(二)MS:游离三萜类化合物主要采用EI-MS;皂苷目前常用场解析质谱(FD-MS)和正或负离子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三)NMR谱
1.1H-NMR谱:高场区出现多个甲基单峰是三萜类化合物的最大特征。
2.13C-NMR谱:可用于结构母核的确定(根据13C-NMR谱中的季碳信号数和烯碳的化学位移值的不同)、苷化位置的确定(根据苷化位移规律)、羟基取代位置和构型的确定。
第七节 含皂苷的中药实例
(一)人参:人参皂苷为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根据皂苷元的结构可分为A、B、C三种类型;它们的结构和结构类型、生物活性、水解反应产物,真正的皂苷元。
(二)甘草: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皂苷的结构、结构类型、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甘草次酸是甘草皂苷的苷元,其结构和结构类型。
(三)柴胡:柴胡总皂苷(含量1.6%~3.8%)已被证明具有镇静、止痛、解热、镇咳和抗炎等作用,是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的理化性质。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与分类。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及检识。
(三)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四)含皂苷的中药实例。
四、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①三萜类化合物的定义和结构特点;②代表性化合物和二级结构类型。
领会:三萜类化合物各类型的结构特点。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性质及检识
识记:①三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②溶血作用。
领会:①化学性质;②溶血原理和解毒方法。
简单应用:根据理化性质和色谱特点进行鉴别和检识。
(三)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识记:①常用的提取方法;②常用的分离方法。
领会:提取和分离原理和操作。
简单应用: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和要求确定合适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和条件。
(四)含皂苷的中药实例
识记:①人参、甘草和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二级结构类型;②主要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甾体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和颜色反应。
(二)掌握强心苷和甾体皂苷的定义、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检识及提取和分离方法。
(三)熟悉强心苷的分离以及活性和结构的关系。
(四)熟悉强心苷、甾体皂苷的结构研究。
(五)熟悉胆汁酸的结构、理化性质、检识和提取方法。
(六)熟悉毛花洋地黄、夹竹桃、蟾酥、麦冬、牛黄及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
(七)了解甾体类化合物的分类、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八)了解植物甾醇、C21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一般性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甾体类化合物结构特点: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
(二)甾体类化合物分类:包括植物甾醇、胆汁酸、C21甾类、昆虫变态激素、强心苷、甾体皂苷、甾体生物碱、蟾毒配基等。
(三)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天然甾体化合物的B/C环都是反式,C/D环多为反式,A/B环有顺、反两种稠合方式。
1)A/B环顺式稠合的称正系,即C5上的氢原子和C10上的角甲基都伸向环平面的前方,处于同一边,为β构型,以实线表示。
2)A/B环反式稠合的称别系,即C5上的氢原子和C10上的角甲基不在同一边,而是伸向环平面的后方,为α构型,以虚线表示。
(四)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由甲戊二羟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转化而来。
(五)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甾体类化合物在无水条件下用酸处理,能产生各种颜色反应,如Liebermann-Burchard、Salkowski、Tschugaev、Rosen-Heimer、Kahlenberg反应。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
(一)强心苷的定义:是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二)强心苷的生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疾患。有一定的毒性,产生眩晕、头痛等症。某些强心苷有细胞毒活性,动物试验表明可抑制肿瘤。
(三)强心苷的结构特点
1)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元是C17侧链为不饱和内酯环的甾体化合物。根据C17不饱和内酯环的不同,强心苷元可分为甲型和乙型两类;如甲型强心苷洋地黄毒苷(元)、西地蓝和地高辛等。
2)构成强心苷的糖有20多种。根据它们C2位上有无羟基可以分成α-羟基糖(2-羟基糖)和α-去氧糖(2-去氧糖)两类。α-去氧糖常见于强心苷类,是区别于其它苷类成分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洋地黄毒糖。
3)按糖的种类以及和苷元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I 型:苷元-(2,6-去氧糖)x-(D-葡萄糖)y;II 型:苷元-(6-去氧糖)x-(D-葡萄糖)y;III型:苷元-(D-葡萄糖)y。
(四)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1)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取决于苷元部分,主要是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不饱和内酯环的种类及一些取代基的种类及其构型。
2)糖部分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可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度。
3)一般强心苷及苷元的毒性规律:三糖苷<二糖苷<单糖苷>苷元;乙型强心苷苷元的作用大于苷,其毒性规律为:苷元>单糖苷>二糖苷。
4)通常乙型强心苷元的毒性大于甲型强心苷元。
(五)强心苷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性特点、脱水反应及各类水解反应的作用条件、水解部位、相应的产物。
(六)强心苷的颜色反应
1)甾体母核的颜色反应。
2)C17位上五元不饱和内酯环的颜色反应:Legal反应、 Raymond反应、Kedde反应、Baljet反应,可区别甲和乙型强心苷。
3)α-去氧糖颜色反应:Keller-Kiliani(K-K)反应、呫吨氢醇反应、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过碘酸-对硝基苯胺反应。
(七)强心苷的提取分离原则
1)以提取分离原生苷为目的时,注意抑制酶的活性,防止酶解,原料要新鲜,采收后尽快干燥,最好在50℃~60℃通风快速烘干或晒干,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控制含水量,提取时要避免酸碱的影响;
2)以提取次生苷为目的时,要注意利用如发酵、部分酸、碱水解等适当方法,以提高目标提取物的产量。
(八)强心苷的检识
1. 理化鉴别:主要是利用强心苷分子结构中甾体母核、不饱和内酯环、α-去氧糖的颜色反应。
2. 色谱法:纸色谱和薄层色谱。
(九)强心苷的结构研究 利用UV光谱、IR光谱、1H-NMR谱、MS谱区别甲型及乙型强心苷。
(十)含强心苷的中药及蟾酥强心成分
1.毛花洋地黄和黄花夹竹桃:均含有强心苷类成分,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用途。
1)毛花洋地黄:毛花洋地黄苷、西地蓝和地高辛的结构和来源。
2)黄花夹竹桃:强心灵为其次生苷混合物。
2.蟾酥中含有强心作用的成分,但不属于苷类,属于蟾毒配基的脂肪酸酯类。
第三节 甾体皂苷
(一)甾体皂苷的定义: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多能产生大量肥皂水溶液样的泡沫,故称为甾体皂苷。其为中性皂苷。
(二)甾体皂苷的生理活性: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胆固醇、抗菌、杀灭钉螺及细胞毒等活性。
(三)甾体皂苷的结构特点:由甾体皂苷元与糖缩合而成。甾体皂苷元由27个碳原子组成,基本碳架是螺甾烷的衍生物。按螺甾烷结构中C25的构型和F环的环合状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螺甾烷醇型、异螺甾烷醇型、呋甾烷醇型、变形螺甾烷醇型。薯蓣皂苷(元)属异螺甾烷醇型甾体皂苷。
(四)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性特点、沉淀反应及颜色反应。
(五)甾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1.甾体皂苷的提取:用甲醇或稀乙醇作溶剂。
2. 甾体皂苷的分离
1)溶剂沉淀法:用丙酮、乙醚。
2)胆甾醇沉淀法。
3)吉拉尔试剂法:含羰基的甾体皂苷元等。
(六)甾体皂苷的检识:理化检识及色谱检识(纸色谱、薄层色谱),用于甾体皂苷的检识及甾体皂苷与三萜皂苷的区别。
(七)甾体皂苷的结构研究:
1. UV光谱:在近紫外区无明显吸收峰。
2. IR光谱和1H-NMR谱:区别C25位构型。
(八)麦冬及薤白中均含有甾体皂苷类有效成分。
第四节 C21甾体化合物
(一)C21甾体化合物:是一类含有21个碳原子的甾体衍生物。此类化合物多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生物活性,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类重要药物,如黄体酮。
(二)C21甾体化合物结构特点:以孕甾烷或其异构体为基本骨架的羟基衍生物。
(三)C21甾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1.甾核的显色反应
2.分子中具有α-去氧糖,还能发生Keller-Kiliani反应。
第五节 植物甾醇
(一)植物甾醇:甾体母核C17位侧链是8~10个碳原子链状侧链的甾体衍生物。在植物界分布广泛,几乎所有植物中均存在,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
(二)中药中常见的植物甾醇: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又称胡萝卜苷)、豆甾醇等。
(三)具有甾体母核的颜色反应。
(四)植物甾醇的提取:常用皂化法,不皂化物中即含有甾醇。
第六节 胆汁酸类化合物
(一)胆汁酸:胆烷酸的衍生物,存在于动物胆汁中。
(二)胆汁酸的化学性质:酸性 、酯化反应 、羟基与羰基的反应 、颜色反应(Pettenkofer反应 、Gregory Pascoe反应 、Hammarsten反应)。
(三) 胆汁酸的检识:理化检识(颜色反应)及色谱检识(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四)胆汁酸的提取:常用碱液。
(五)牛黄及熊胆中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旳结构类型。
第七节 昆虫变态激素
(一)昆虫变态激素:是甾醇的衍生物或甾醇类的代谢产物,是一类具有促蜕皮活性的物质。
三、考核知识点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颜色反应。
(二)强心苷的结构特点、分类、理化性质、检识、提取及分离方法。
(二)甾体皂苷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检识、提取及分离方法、结构研究。
(三)C2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检识。
(四)植物甾醇的结构特点和代表物质。
(五)胆汁酸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检识。
(六)毛花洋地黄、夹竹桃、蟾酥、麦冬、牛黄、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四、考核要求
(一)甾体类化合物
识记:①定义;②结构特点。
领会: 甾体类化合物旳鉴别反应。
(二)强心苷
识记:①定义和分类;②生理活性;③结构与活性的关系;④主要旳代表物质及二级结构类型;⑤中药实例中的化学成分的类型和结构;⑥二种强心苷在UV光谱和IR光谱上的特点。
领会:①水解反应和颜色反应;②提取分离原则。
简单应用:①提取分离;②利用颜色反应或波谱特点检识。
(三)甾体皂苷
识记:①定义;②结构特征;③中药实例中的化学成分;④主要旳代表物质及二级结构类型;⑤红外光谱特点。
领会:甾体皂苷理化性质。
简单应用:①甾体皂苷提取和分离;②与三萜皂苷颜色反应的差别。
综合应用:利用性质和波谱特点检识和鉴别。
(四)C21甾体化合物
识记:定义和结构特点。
简单应用:检识。
(五)植物甾醇
识记:①定义和结构特点;②常见的植物甾醇结构和类型。
领会:提取方法和检识。
(六)胆汁酸类化合物
识记:①定义和结构特征;②中药实例中的化学成分。
领会:化学性质。
简单应用:提取分离。
第十章 生物碱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生物碱的定义、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二)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三)熟悉麻黄、延胡索、黄连、洋金花、苦参、汉防己、马钱子、乌头和紫杉中所含主要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鉴别反应。
(四)了解生物碱的结构研究方法。
(五)了解生物碱的生源途径、分类、分布和生理活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物碱的定义: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二)生物碱的结构特点: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
(二)生物碱的分布和生理活性:绝大多数存在于高等植物的双子叶植物中,多具有显著而特殊的生物活性。
(三)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1. 游离态: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如酰胺类生物碱。
2. 有机酸盐:多数。
3. 无机酸盐:少数。
4. 其它:有N-氧化物、生物碱苷等。
(四)生物碱的生源途径
1. 由一次代谢产物氨基酸生成的生物碱称为真生物碱。
2. 由甲戊二羟酸和乙酸酯生成的生物碱称为伪生物碱。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按照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将生物碱分为八大类,每类又分为若干小类。
各小类的化学结构特点和重要代表化合物,如莨菪碱、胡椒碱、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麻黄碱、小檗碱、吗啡和可待因等。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性状、旋光性和溶解性。
(二)化学性质
1.碱性:生物碱的碱性概念、碱性大小的规律和影响碱性大小的因素。
2.沉淀反应:常用的生物碱沉淀试剂名称、反应现象和条件、注意事项及其用途。
3.显色反应:常用的生物碱显色试剂名称及其反应现象。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1.水或酸水提取法:生物碱盐。
2.醇类溶剂提取法:不同碱性生物碱或其盐均可选用。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大多数游离生物碱。
(二)生物碱的分离
1.不同类别生物碱的分离:分成五类,一般分离流程图。
2.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pH梯度萃取法,具体方法有两种。如从洋金花的乙醇浸出液中分离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3.利用生物碱或生物碱盐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如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分离;从麻黄中提取分离麻黄碱及伪麻黄碱。
4.利用生物碱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特殊官能团指酚羟基、羧基、内酰胺键或内酯结构。如在阿片生物碱中,吗啡与可待因的分离;喜树中喜树碱的提取分离。
5.利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分离生物碱常用的柱色谱有吸附柱色谱、分配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性薄层色谱、干柱色谱、中压或低压柱色谱等。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水溶性生物碱主要指季铵碱。
1.沉淀法:实验室中常用雷氏铵盐沉淀试剂,其一般操作步骤。
2.溶剂法:利用水溶性生物碱能够溶于极性较大而又能与水分层的有机溶剂的性质。溶剂如正丁醇、异戊醇或氯仿-甲醇的混合溶剂等。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1. 薄层色谱
1)吸附剂常用硅胶和氧化铝。硅胶分离碱性强的生物碱可形成盐而使斑点的Rf值很小,或出现拖尾,或形成复斑。改进方法:涂铺硅胶薄层时可加稀碱溶液制成碱性硅胶薄层;或者使色谱过程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氧化铝不需处理。
2)展开剂系统多以亲脂性溶剂为主,一般以氯仿为基本溶剂。若Rf值太小,可在氯仿中加入适量甲醇、丙酮等极性大的溶剂;若Rf值太大,则在氯仿中加入适量苯、环己烷等极性小的溶剂。
2. 纸色谱:固定相常用水、甲酰胺或酸性缓冲液。
3. 高效液相色谱:通常使用的流动相偏碱性为好。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一) 化学方法
1. Hofmann降解反应 熟悉其反应的试剂及必要条件,对不同类型胺类化合物的反应规律。
2. Emde降解反应 熟悉其反应的试剂及规律。
3. von Braun反应 熟悉其反应的试剂及规律。
(二) 波谱法
1. UV光谱:在生物碱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特点。
2. IR光谱:对反式和顺式喹诺里西啶环的确定。
3. 1H-NMR谱:不同类型N上质子的δ值范围、生物碱不同类型氮原子上甲基的δ值范围。
4. MS谱:α-裂解和RDA裂解裂解规律。
第七节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一)麻黄:含有主要化学成分旳结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鉴别方法(理化和波谱)和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提取分离方法。
(二)延胡索: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及其结构类型。
(三)黄连:含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鉴别反应及提取分离方法。
(四)洋金花:含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鉴别反应、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五)苦参:含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分离方法。
(六)汉防己:含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和防己生物碱分离方法。
(七)马钱子: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和鉴别反应。
(八)乌头:含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以及炮制过程中毒性成分的变化。
(九)紫杉:含主要化学旳结构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
(一)生物碱旳定义、结构特点和存在形式。
(二)主要生物碱的结构及二级结构类型。
(三)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方法。
(四)生物碱的结构研究方法。
(五)麻黄、延胡索、黄连、洋金花、苦参、汉防己中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和结构类型、理化性质及麻黄、黄连、洋金花中生物碱的鉴别反应。
(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黄连中的生物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吗啡和可待因的提取分离方法。
(七)乌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毒性。
(八)马钱子和紫杉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
四、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生物碱的含义。
领会:①生物碱的结构特点;②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二)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识记:各类生物碱的主要代表成分结构及二级结构类型。
(三)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识记:①生物碱性状、旋光性和溶解性;②碱性、衡量标准及规律;③显色反应。
领会:①生物碱溶解性特点;②碱性强弱和结构的关系;③沉淀反应和作用。
简单应用:①生物碱碱性比较;②鉴别。
(四)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识记:①各提取和分离方法及优缺点和适用范围;②pH梯度萃取流程图。
领会:各提取分离和方法的原理。
综合应用:不同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五)生物碱的检识
领会:生物碱色谱检识方法和条件的选择。
简单应用:生物碱理化检识和色谱检识。
(六)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领会:IR光谱对喹诺里西啶环构型的确定。
(七)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识记:①麻黄、延胡索、黄连、洋金花、苦参、汉防己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成分名称、二级结构类型、理化性质;②马钱子、乌头、紫杉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成分名称及结构类型。
领会:①麻黄碱与伪麻黄碱、黄连中的生物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以及吗啡和可待因的提取分离方法;②麻黄、黄连、洋金花、马钱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鉴别反应。③乌头的炮制的作用。
第十一章 鞣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鞣质的含义、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二)熟悉鞣质的分类、提取和分离及除去鞣质的方法。
(三)了解鞣质的生理活性、检识、结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鞣质的定义:是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二)鞣质的生理活性: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抗肿瘤、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抗病毒作用、抗过敏、疱疹作用以及利用其收敛性用于止血、止泻、治烧伤等。还可用于皮革工业、酿造工业、工业等。
(三)鞣质的分布:我国含有鞣质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如五倍子、地榆、大黄、虎杖、仙鹤草、老鹳草、四季青、麻黄等均含有大量的鞣质。
(四)鞣质的生源合成途径 可水解鞣质是通过莽草酸途径合成的没食子酸及其关连代谢物。缩合鞣质是通过乙酸-柠檬酸及莽草酸复合途径合成的黄烷-3-醇及黄烷-3,4-二醇的聚合体。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鞣质的分类: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将鞣质分为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复合鞣质。
1.可水解鞣质: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成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根据水解的主要产物(酚酸及其多元醇)不同,进一步又可分为没食子鞣质、逆没食子鞣质(鞣花鞣质)、可水解鞣质低聚体、C-苷鞣质和咖啡鞣质等。
2. 缩合鞣质: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亦称鞣酐) ,故又称为鞣红鞣质类。此类鞣质基本结构是(+)儿茶素、(一) 表儿茶素等黄烷-3-醇或黄烷-3,4-二醇类通过4,8-或4,6位以C-C缩合而成的。因此又称为黄烷类鞣质。此类鞣质在植物界的分布比可水解鞣质广泛,天然鞣质大多属于此类。其前体分为黄烷-3-醇类、黄烷-3,4-二醇类、原花色素类。
3.复合鞣质:由可水解鞣质部分与黄烷醇缩合而成的鞣质。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
(一)鞣质的物理性质:性状和溶解性。
(二)鞣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反应、特点及在除去鞣质中的应用。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一)鞣质的提取:提取鞣质的原则和常用的组织破碎提取法及常用的溶剂。
(二)鞣质的分离:四种方法。溶剂法、沉淀法、柱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五节 鞣质的检识
(一)检识鞣质的方法。
第六节 鞣质的结构研究
(一)鞣质的结构研究。
三、考核知识点
(一)鞣质的定义、结构特点和分类。
(二)鞣质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
四、考核要求
(一)概述
识记:①定义。
领会:①结构特点。
(二)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识记:分类。
领会: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和复合鞣质的结构特点及对性质的影响。
(三)鞣质的理化性质
识记:①物理性质;②化学性质。
领会:鞣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简单应用:将化学性质用于鞣质的除去。
(四)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领会:①鞣质的提取与分离较难;②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简单应用:鞣质类成分的提取。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其他成分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提取与分离。
(二)了解其他成分的分类和生理活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
(一)脂肪酸:脂肪族中含有羧基的一类化合物。
(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
1. 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结构特点为分子中没有双键。饱和脂肪酸能促进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升高,二者易结合并沉积于血管壁,是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
2. 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分子中双键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中有一个双键,对人体胆固醇代谢影响不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中有两个以上双键,主要包括亚油酸、α-亚麻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在人体中易于乳化、输送和代谢,不易在动脉壁上沉淀,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溶解性、酸性、羟基的置换反应、酸败、显色反应。
(四)脂肪酸的提取分离: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分离方法有蒸馏法、丙酮冷冻法、脂肪酸盐结晶法、尿素结晶法。
第二节 有机含硫化合物
(一)芥子苷:一类主要分布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以硫原子为苷键原子的葡萄糖苷类化合物,也是存在于天然界中的S-苷的典型代表,已发现的芥子苷类化合物达70余种。芥子苷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通常以钾盐的形式存在,但有时也以钠盐、铵盐的形式存在。黑芥子中的黑芥子苷是钾盐,白芥子中的白芥子苷除钾盐外,还曾得到过由芥子碱组成的季铵盐。芥子苷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抗霉菌作用及杀虫作用。
(二)大蒜中的大蒜辣素为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可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但其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失去活性。大蒜挥发油中得到一种性质稳定的新抗菌成分-大蒜新素,药理实验证明大蒜新素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降血脂、清除自由基及保护肝、胃等作用,为大蒜的有效成分,结构为二烯丙基化三硫。
(三)蔊菜中的抗菌成分为蔊菜素。
第三节 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
一、氨基酸
(一)氨基酸:一类既含氨基又含羧基的化合物。
(二)中药使君子中的使君子氨酸和鹧鸪茶中海人草氨酸都是驱蛔虫的有效成分;南瓜子中的南瓜子氨酸具有抑制血吸虫幼虫生长发育的作用;天冬、玄参和棉根中均含有天门冬素,具有止咳和平喘作用;三七中的三七素具有止血作用;半夏、天南星和蔓荆中的γ-氨基丁酸则有暂时降压的作用。
(三)根据氨基和羧基相对位置,将氨基酸分为α-氨基酸、β-氨基酸、γ-氨基酸等,其中以α-氨基酸占多数。根据氨基酸分子中所含氨基和羧基的数目,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三类。中性氨基酸分子中羧基和氨基数目相等;酸性氨基酸分子中羧基多于氨基;碱性氨基酸则氨基多于羧基。
(四)氨基酸的性质:性状、溶解性、成盐特点、等电点性质、与茚三酮、亚硝酸的反应。
(五)氨基酸的理化检识试剂及色谱检识方法。
(六)氨基酸的提取方法:水提取法、稀乙醇提取法;
(七)氨基酸分离方法:溶剂法、成盐法、电泳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的原理。
二、环肽化物
(一)环肽化合物:指由酰胺键或肽键形成的一类环状肽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等。
(二)环肽的结构分类:根据其骨架可分为两大类,杂环肽、均环肽。
(三)环肽的理化性质:性状、溶解性。
(四)环肽的提取分离:酸碱法、溶剂法。
三、蛋白质和酶
(一)蛋白质和酶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蛋白质和酶,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由肽键连接,形成含多达几百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酶是活性蛋白中最重要的一类。
(二)蛋白质和酶的理化性质:溶解性、分子量、两性和等电点、盐析和变性、水解、酶解、沉淀反应、颜色反应。
(三)蛋白质与酶的提取分离:一般采用水或5%~8%的氯化钠水溶液提取蛋白质。掌握分离蛋白质的各种方法(沉淀法、透析法、超速离心法、色谱法)的特点。
(四)蛋白质和酶的检识:理化检识及色谱检识方法。
第四节 矿物质
(一)矿物质:是以无机成分为主的一类天然化合物。无机物的研究包括矿物药及植物药中的微量元素,后者又分为单味药和复方微量元素分析。
(二)了解矿物药的主成分及功效简介。
(三)矿物药的检测:《中国药典》规定了相应的定性鉴定和含量测定方法,如铁盐检查法、重金属盐检查法、砷盐检查法等。对矿物药中所含微量元素可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等进行监测。
(四)微量元素是人体中含量小于万分之一的化学元素。目前认为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5种:铁、铜、锌、锰、钼、钴、铬、硒、钡、镍、锶、锡、硅、碘和氟等。微量元素对生命体比维生素更为重要,因为生命体不能制造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从外界摄取。因此,缺乏微量元素,会导致机体平衡破坏,甚至引起疾病。
三、考核知识点
(一)脂肪酸、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的理化性质。
(二)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的检识。
(三)脂肪酸、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的提取分离。
(四)脂肪酸、有机含硫化合物、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概念及其代表成分。
四、考核要求
(一)脂肪酸类化合物
识记:脂肪酸的概念及其分类。
领会:①脂肪酸的理化性质。②脂肪酸的提取分离。
(二)有机含硫化合物
识记:有机含硫化合物的中药实例及其成分。
(三)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
识记:①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的概念及其代表成分。②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的理化性质。
领会:①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的提取分离;②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的检识。
(四)矿物质
识记: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概念及其代表成分。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1、关于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中药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考试大纲所规定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系统论述,便于自学应考者自学、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和教材在内容上基本一致。
2、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应考者掌握和熟悉的知识点都作为考核内容。
(2)关于考试大纲四个能力层次的说明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等内容,并能加以区别于联系,同时也能正确表述。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本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理论问题或应用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各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中药化学》 主编 匡海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年3月第2版
参考书
《中药化学》(主编 王峥涛、梁光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版)
《天然药物化学》(主编 董小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年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指导
考生在领会大纲意图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大纲的要求认真仔细全面的学习教材和领会教材。自学时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注意知识旳前后联系和灵活应用。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研读,不仅要深入理解,而且要融会贯通;对于要求熟悉的内容,应在熟读的基础上,有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表达;对于要求了解的,可作一般理解,但要有较深的印象。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严格地按照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的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防止学生在自学中出现各种偏向,牢牢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成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较熟练地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3.课程的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要求覆盖面要广,必须处理好课程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学生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同时突出重点,把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与—般熟悉、了解的内容兼顾起来,切忌只抓重点,放弃一般,或者引导学生猜题、蒙题。
五、有关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的范围和考核的要求,考试命题覆盖面涉及各章,适当突出重点,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试题中对不同层次要求分数比例: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应结构合理。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 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应当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切勿将二者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命名并写出二级结构类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配伍选择题、区别题、比较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结构推导题。各种题型具体形式见大纲后附录。
附录一 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1. 中药化学
2. 萜类化合物
二、命名并写出二级结构类型
1.命名
二级结构类型
2. 命名
二级结构类型
三、填空题
1. 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含有 骨架的一类化合物。
2. Molish试剂是由 和 组成的试剂。
四、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选择出的正确答案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提取苷类成分时,为抑制或破坏酶可加入一定量的( )
A. 硫酸 B. 酒石酸 C. 碳酸钙 D. 氢氧化钠
2. 下列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性的是 (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醇 D. 异黄酮
五、配伍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与题干中符合的选项,将选择出的正确答案号码写在题干后的相应括号内)
下列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分别属于何种化合物?
A. 前胡 B. 牛蒡子 C. 葛根 D. 温莪术 E. 毛花洋地黄
1.异黄酮 ( )
2.二氢香豆素类 ( )
3.挥发油 ( )
4.木脂内酯 ( )
5.强心苷 ( )
A. 乙醚 B. 氢氧化钠 C. 草酸溶液 D. 氯仿 E. 冷苯
6.分离汉防己甲素及汉防己乙素可选用 ( )
7.分离莨菪碱及东莨菪碱可选用 ( )
8.分离吗啡和可待因可选用 ( )
9.分离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可选用 ( )
10.分离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可选用 ( )
六、区别题(要求:1.没有结构先画出结构;2.用指定的化学或波谱方法鉴别)
1.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波谱方法)
2. (化学方法)
七、比较题
1. 下列物质在(氯仿-甲醇7:3)系统中硅胶TLC上的Rf值为( )
2. 比较碳苷、氧苷、氮苷和硫苷酸水解速度快慢( )
八、简答题
1. 请解释为什么α-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小于β-羟基醌类化合物。
2. 简述从槐米中提取芦丁的原理、选用石灰水的优点和加硼砂的作用。
九、综合应用题
某挥发油中含有以下五种成分:
A:;B:;C:;D:;E 。
请用必要的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设计一个大致的提取、分离流程图(不要用色谱法),并简述其理由。
十、结构推导题
从紫荆花中得到一淡黄色针晶,mp275~278℃,分子式C15H10O6,盐酸-镁粉反应呈桃红色( ),三氯化铁反应呈污绿色( ),二氯氧锆反应呈黄色,加枸橼酸黄色不褪( ),Molish反应呈阴性( ),氨性氯化锶反应阴性( )。写出各信号归属,并推断该结构式。
UV(λmax.nm): MeOH : 266 366( )
NaOMe: 277 320 408 (强度不降)( )
AlCl3: 268 303(sh) 350 424 ( )
AlCl3/HCl 268 303(sh) 348 424 ( )
NaOAc 274 304 380( )
NaOAc/H3BO3 267 294(sh) 320(sh) 369( )
IR:Vmax.(cm-1) 3300( ) 1655( ) 1608,1502( )
1H-NMR:d ( ppm )
6.29 (1H, d, J=1.8 Hz) ( )
6.55 (1H, d, J=1.8 Hz) ( )
7.00 (2H, d, J=7.3 Hz) ( )
8.20 (2H, d, J=7.3 Hz) ( )
该化合物结构为: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