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天津自考教材1362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下载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2017年4月) 课程代码:1362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课程代码:1362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适用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考生能对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性能、汽车各主要性能的理论基础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汽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课程包括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两大部分,主要阐述了发动机的性能指标、特性、工作过程、增压技术,汽车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汽车的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汽车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及性能指标,掌握影响整机性能的使用因素及提高整机性能的基本途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汽车服务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使用、维护与修理提供理论基础,在分析汽车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与其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在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一定的汽车服务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应具备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液压及气动技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学科的知识基础条件。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概论等。
其后续课程有:汽车电控新技术、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运行材料、汽车鉴定与评估等。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二章 发动机性能指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衡量一台发动机性能主要是对性能指标进行评定。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对整机性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章讨论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提高发动机性能的一般规律;了解车用发动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动机理论循环(重点)
识记:(1)定容加热循环;(2)定压加热循环;(3)混合加热循环
理解:(1)三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与循环平均压力的影响因素
应用:(1)提高理论循环热效率的措施
(二)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次重点)
识记:(1)换气损失;(2)传热损失;(3)燃烧损失
理解:(1)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四个行程进行情况
应用:(1)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别
(三)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重点)
识记:(1)指示指标;(2)有效指标;(3)有效热效率;(4)有效燃油消耗率;(5)机械效率;(6)升功率;(7)比质量;
理解:(1)发动机各种指标的计算公式
应用:(1)指示指标与有效指标的差别
(四)热平衡(一般)
识记:(1)热平衡概念
理解:(1)发动机总热量所包含的内容
(五)发动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一般)
识记:(1)当代发动机发展趋势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发动机换气过程的质量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指标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程发动机换气过程进行情况,掌握影响发动机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掌握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次重点)
识记:(1)换气损失的组成;(2)泵气损失
理解:换气过程的进行情况
(二)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重点)
识记:(1)充气效率
理解:(1)充气效率的实验测定
应用:(1)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三)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重点)
识记:(1)进气马赫数
理解:(1)提高充气效率的主要措施;(2)进、排气门早开晚关的原因;(3)配气定时合理程度的评定
应用:(1)进气门迟闭角、转速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分析
(四)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般)
识记:(1)扫气效率;(2)过量扫气系数
理解:(1)换气过程及示功图;(2)换气系统的基本形式;(3)二、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区别

第四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采用增压技术能有效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升功率,从而改善车用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与排放性能。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增压的基本概念、增压的分类。掌握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增压对发动机功率和经济性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动机增压概述(次重点)
识记:(1)增压比;(2)增压度
理解:(1)提高发动机单机功率的途径;(2)增压系统的结构分类及其优缺点
(二)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重点)
识记:(1)离心式压气机喘振、涡轮机阻塞现象的概念
理解:(1)废气涡轮增压器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2)离心式压气机的主要参数;(3)径流式涡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特性;(5)影响径流式涡轮机效率的因素
(三)废气能量的利用(次重点)
识记:(1)脉冲系统;(2)恒压系统
理解:(1)恒压系统与脉冲系统的比较和选择
应用:(1)废气涡轮增压系统中废气能量利用分析
(四)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一般)
识记:(1)柴油机对涡轮增压器的要求
理解:(1)增压发动机结构上的变动;(2)增压发动机性能
应用:(1)离心式压气机特性调整方法;(2)汽油机增压的困难

第五章 燃烧与燃烧热化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发动机主要燃料及使用特性,了解燃料热化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动机燃料与使用特性(重点)
识记:(1)柴油使用特性;(2)汽油使用特性
理解:(1)柴油的标号;(2)汽油的标号
应用:(1)评价汽油抗爆燃的指标
(二)燃烧热化学(一般)
识记:(1)过量空气系数;(2)空燃比;(3)分子变更系数
理解:(1)热值
(三)燃烧基本理论(次重点)
识记:(1)汽、柴油机着火方式与特点
理解:(1)预混合燃烧特点;(2)扩散燃烧的特点
应用:(1)两种燃烧方式的比较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在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中,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对柴油机性能影响最大,燃烧过程的好坏,关系到能量转换效率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性能指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混合气形成的因素,掌握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与结构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燃料喷射与雾化(次重点)
识记:(1)喷油泵速度特性;(2)供油规律;(3)喷油规律
理解:(1)油束特征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
应用:(1)油量校正的两种方法;(2)喷油规律与供油规律不一致的原因
(二)柴油机的燃烧过程(重点)
识记:(1)滞燃期;(2)速燃期;(3)缓燃期;(4)补燃期;(5)燃烧放热规律
理解:(1)不同燃烧放热规律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应用:(1)燃烧过程的三个主要因素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三)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次重点)
识记:(1)空间雾化混合;(2)油膜蒸发混合
理解:(1)直喷式燃烧室、分隔式燃烧室的结构特点
应用:(1)柴油机燃烧室组织空气运动的方式与目的
(四)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分析(重点)
识记:(1)喷油提前角
理解:(1)燃料、负荷、转速、喷油提前角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应用:(1)影响柴油机工作粗暴的因素
(五)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次重点)
识记:(1)供油提前角
理解:(1)喷油泵、喷油器结构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应用:(1)供油提前角与喷油提前角的比较

第七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汽油机的燃烧过程,以及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了解汽油机燃烧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化油器的工作原理(一般)
识记:(1)简单化油器特性;(2)理想化油器特性
理解:(1)化油器工作原理

(二)汽油机的燃烧过程(重点)
识记:(1)爆燃;(2)表面点火;(3)点火提前角
理解:(1)汽油机燃烧过程;(2)影响爆震的因素;(3)爆震与表面点火异同;(4)混合气浓度、点火提前角、转速、负荷等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应用:(1)转速、负荷等对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三)汽油机燃烧室(一般)
识记:(1)对汽油机燃烧室的要求
理解:(1)常用典型燃烧室的种类与特点
应用:(1)半球形燃烧室大量使用的原因

第八章 发动机的特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为该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发动机特性是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等性能指标或工作过程主要参数随调整情况或运转工况而变化的关系,了解这些特性就可以根据工作机械的运行要求合理地选用发动机,了解形成特性曲线的原因并分析影响特性的因素,从而寻求改进发动机特性的途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发动机特性的类型,掌握各种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趋势,了解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大气修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动机工况、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参数的关系(重点)
识记:(1)发动机的典型工况;(2)发动机功率标定
理解:(1)发动机有效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二)发动机负荷特性(重点)
识记:(1)汽油机负荷特性;(2)柴油机负荷特性
理解:(1)研究负荷特性的目的;(2)汽油机、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比较分析
应用:(1)柴油机为什么比汽油机省油
(三)发动机速度特性(重点)
识记:(1)汽油机速度特性;(2)柴油机速度特性;(3)外特性;(4)部分速度特性;(5)转矩储备系数;(6)转速储备系数
理解:(1)汽油机外特性曲线分析;(3)柴油机外特性曲线分析
应用:(1)汽油机、柴油机速度特性中转矩曲线的比较;(2)柴油机转矩校正
(四)柴油机的调速特性(次重点)
识记:(1)调速特性;(2)调速特性的两种形式;(3)调速率;(4)不灵敏度
理解:(1)全程式调速器的调速特性分析;(2)两极式调速器的调速特性分析;
应用:(1)柴油机安装调速器的目的与作用
(五)发动机万有特性(重点)
识记:(1)万有特性
理解:(1)汽油机万有特性曲线特点;(2)柴油机万有特性曲线特点
应用:(1)万有特性的制作;(2)万有特性的实用意义
(六)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大气修正(一般)
理解:(1)发动机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修正的内容及方法
(七)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一般)
理解:(1)发动机与动力装置匹配时考虑的因素

第九章 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破坏,影响人体的健康。
通过本章学习考生应了解发动机噪声、排放污染物的危害、掌握排放污染物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了解发动机噪声及排放污染物的相关标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排放物及危害(次重点)
识记:(1)发动机排放物的种类
理解:(1)发动机排气污染物CO、HC、NOX、炭烟的生成机理及危害
(二)排放污染机内、机外净化技术(重点)
识记:(1)机内净化技术;(2)机外净化技术
理解:(1)汽油机机内、机外净化技术;(2)柴油机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应用:(1)废气再循环系统工作原理、作用;(2)三效催化转化器工作原理、作用
(三)排放法规及测试技术(一般)
识记:(1)怠速法;(2)工况法
理解:(1)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应用:(1)我国汽车排放标准
(四)柴油机噪声(一般)
理解:(1)影响柴油机噪声的主要因素;(2)降低发动机噪声的措施

第十章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汽油机的新型燃烧室,掌握汽油机电控喷射系统、电控点火和可分配气定时及可变进气管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汽油机新型燃烧室(一般)
识记:(1)分层燃烧概念
理解:(1)汽油机缸内直喷系统
(二)电控汽油喷射系统(重点)
识记:(1)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概念
理解:(1)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分类、优点;(2)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三大组成
应用:(1)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工作原理;(2)喷油量及喷油定时的控制
(三)电控电子点火系统(次重点)
识记:(1)点火提前角概念
理解:(1)电控电子点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应用:(1)点火提前角的控制
(四)柴油机的电子控制(次重点)
识记:(1)位置控制式;(2)时间控制式
理解:(1)柴油机电子控制的优点、分类
应用:(1)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五)可变配气机构与可变进气管(次重点)
识记:(1)可变配气机构、可变进气管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理解:(1)可变配气机构工作原理

第二篇 汽车理论

第十二章 汽车的动力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该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行驶过程受力的分析方法、汽车行驶过程所受到的驱动力和阻力、汽车的动力方程、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会画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并进行动力性分析;理解汽车功率平衡的意义;了解影响汽车驱动力、阻力的主要因素;对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的计算有一般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汽车的动力性指标(重点)
识记:(1)汽车的最高车速;(2)加速时间;(3)最大爬坡度
理解:(1)汽车的动力性的三个评价指标
(二)汽车的驱动力(重点)
识记:(1)汽车驱动力图
理解:(1)汽车驱动力的影响因素
应用:(1)发动机的转速特性到汽车的驱动力图转换
(三)汽车的行驶阻力(重点)
识记:(1)滚动阻力;(2)空气阻力;(3)坡度阻力;(4)加速阻力;(5)空气阻力系数;(6)滚动阻力系数;(7)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理解:(1)影响滚动阻力系数的因素;(2)影响空气阻力系数的因素;(3)加速阻力的意义和组成
应用:(1)减少滚动阻力的措施;(2)减少空气阻力的措施
(四)汽车的动力方程(重点)
识记:(1)汽车行驶动力方程公式
理解:(1)汽车各部分的受力分析
(五)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重点)
识记:(1)附着力;(2)附着系数;(3)附着利用率
理解:(1)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2)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
应用:(1)前轮驱动、后轮驱动汽车附着利用率的计算
(六)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重点)
识记:(1)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2)动力因数
理解:(1)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或动力特性图求解动力性指标的方法;(2)动力因数引入的原因
应用:(1)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画出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动力特性图
(七)汽车的功率平衡(次重点)
识记:(1)后备功率
理解:(1)汽车功率平衡图的物理意义
应用:(1)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画出功率平衡图
(八)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特性(一般)
识记:(1)变矩比;(2)速比;(3)透过性
理解:(1)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应用:(1)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驱动力图
(九)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次重点)
识记:(1)功率利用系数
理解:(1)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应用:(1)主传动比、变速器档位数对动力性的影响

第十三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燃油经济性计算方法、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使用方面、汽车结构方面);了解装有液力传动装置的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次重点)
识记:(1)等速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2)循环工况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理解:(1)我国的燃油经济性指标
(二)汽车在各工况下燃油消耗(重点)
识记:(1)各工况下燃油消耗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理解:(1)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燃油消耗的计算
应用:(1)根据发动机和整车参数计算等速百公里油耗
(三)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重点)
识记:(1)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理解:(1)改善燃油经济性的途径
应用:(1)联系实际、汽车如何节油

第十四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汽车发动机功率、最小传动比、最大传动比的选择方法;传动系档位数和各档传动比大小的确定;了解如何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动机功率的选择(次重点)
识记:(1)比功率
理解:(1)发动机功率选择的两种方法
(二)传动比的选择(重点)
识记:(1)最小传动比;(2)最大传动比
理解:(1)最小传动比的选择方法和公式;(2)最大传动比选择方法和公式;(3)各档传动比的确定原则、方法
应用:(1)最小传动比、速比分配对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
(三)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次重点)
识记:(1)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
理解:(1)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排量、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第十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为该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之一。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分析汽车制动性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及制动过程;理解在制动时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前轴侧滑、后轴侧滑的原因;掌握在制动过程实际制动力的分配变化规律、同步附着系数的含义、能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进行分析、会绘制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曲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次重点)
识记:汽车制动性的三个评价指标
理解:(1)制动效能;(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二)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重点)
识记:(1)地面制动力;(2)制动器制动力;(3)地面附着力;(4)滑动率
理解:(1)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2)纵向附着系数、侧向附着系数与滑动率的关系;(3)路面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
应用:(1)汽车高速行车的“滑水现象”
(三)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重点)
识记:(1)制动距离;(2)制动减速度
理解:(1)制动效能的评价指标;(2)制动过程的四个阶段;(3)决定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4)制动效能恒定性;(5)制动器的热衰退和水衰退;(6)制动效能因数曲线
应用:(1)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四)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重点)
识记:(1)制动跑偏;(2)制动侧滑;(3)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理解:(1)引起制动跑偏的原因;(2)引起制动侧滑的条件;(3)后轴侧滑比前轴侧滑更危险的原因
应用:(1)前轮先抱死的后果;(2)后轮先抱死的后果
(五)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重点)
识记:(1)I曲线;(2)b线;(3)f线组;(4)r线组;(5)同步附着系数;(6)利用附着系数;(7)附着效率
理解:(1)同步附着系数的意义;(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例汽车在各种路面上的制动情况分析
应用:(1)已知整车参数求I曲线、b线、同步附着系数、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曲线
(六)自动防抱系统(一般)
识记:(1)ABS
理解:(1)ABS的作用与组成

第十六章 汽车操纵稳定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与平顺性是汽车理论的提高部分。本章讲授轮胎侧偏特性、稳态响应和侧倾对稳定性的影响。掌握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对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和传动系的关系有一般的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概述(一般)
识记:(1)操纵稳定性
理解:(1)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2)稳态响应;(3)瞬态响应

(二)轮胎的侧偏特性(次重点)
识记:(1)侧偏特性;(2)轮胎坐标系;(3)侧偏角
理解:(1)轮胎的侧偏力-侧偏角曲线;(2)回正力矩
应用:(1)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三)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重点)
识记:(1)不足转向;(2)中性转向;(3)过多转向;(4)稳定性因素;(5)特征车速;(6)临界车速
理解:(1)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2)稳态响应的三种类型与稳定性因数的关系
应用:(1)已知整车参数和轮胎的侧偏刚度求汽车的稳态响应特性
(四)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传动系及转向系的关系(一般)
识记:(1)侧偏转向;(2)变形转向
理解:(1)转向系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

第十七章 汽车的平顺性及通过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汽车的平顺性及其评价方法与指标、汽车通过性的各种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汽车的平顺性(一般)
识记:(1)汽车的平顺性
理解:(1)汽车的平顺性评价指标;(2)汽车的平顺性评价方法

(二)汽车的通过性(重点)
识记:(1)汽车通过性
理解:(1)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2)支承与牵引系数
应用:(1)汽车通过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二版)》,冯健璋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对考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程,该课程的知识面宽,实践性强。因此,考生在学习时必须了解各章的考试知识点,以及对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根据要求来掌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章“发动机性能指标”涉及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燃烧热化学等方面的内容与知识。在学习时,要和先修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掌握发动机的各种性能指标、燃烧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主要描述了四冲程及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学习中应重点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等。
第四章“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描述了增压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废气涡轮增压。通过学习了解增压的基本概念、增压的分类及特点。掌握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增压对发动机功率和经济性的影响。
第五章“燃烧与热化学”描述了发动机燃料与使用特性、燃烧热化学、燃烧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发动机燃料的标号、预混合燃烧以及扩散燃烧。
第六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主要描述了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燃烧过程,以及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各种因素。学习中应重点了解柴油机形成混合气的两种基本基本形式、柴油机燃烧室的种类与特点,柴油机运转因素与结构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第七章“汽油机混合形成和燃烧”主要论述了化油器的工作原理、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室。学习中要重点掌握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爆燃与表面点火、影响爆燃的因素、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应考虑的因素。
第八章“发动机特性”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描述了发动机工况、发动机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主要参数的关系,以及发动机的各种特性。通过学习要了解形成特性曲线的原因,重点掌握发动机负荷特性、发动机速度特性、柴油机的调速特性、发动机万有特性以及汽油机和柴油机各特性的不同之处。
第九章“第九章 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主要论述了排放物及危害、排放污染机内、机外净化技术、排放法规及测试技术、柴油机噪声等。了解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及危害,掌握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机内、机外净化技术。
第十章“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描述了汽油机新型燃烧室、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电控电子点火系统、柴油机的电子控制、可变配气机构与可变进气管等。了解汽油机新型燃烧室、电控电子点火系统、可变配气机构;掌握汽油机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缸内直喷系统,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
第十二章 “汽车的动力性”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描述了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汽车的驱动力、汽车的行驶阻力、汽车的动力方程、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的功率平衡等。掌握驱动——附着条件、汽车的动力方程。
第十三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描述了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在各工况下燃油消耗,掌握百公里燃油消耗的计算、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第十四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描述了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传动比的选择、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掌握发动机功率选择的两种方法、最大与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第十五章“汽车的制动性”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描述了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自动防抱系统。掌握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制动跑偏、制动侧滑、车轮抱死的危害、I曲线、b线、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
第十六章“汽车操纵稳定性”描述了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传动系及转向系的关系。掌握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过多转向、稳定性因素。
第十七章“汽车的平顺性及通过性” 描述汽车平顺性及通过性的评价指标。掌握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宽,涉及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燃烧化学、机械、电子等许多方面。考生在自学时往往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但自学能力的培养对获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考生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考核要求中的能力层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概念和重点问题,如简支梁桥的公路和铁路行车道板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和主梁内力计算等,注意各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本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是自学本课程的主要依据。在自学本课程前应先通读大纲,了解课程的要求,获得课程完整的概况。在开始自学某一章时,先阅读大纲,了解该章的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在自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3)阅读指定教材时,要求吃透每个考核知识点。对基本概念要做到深刻理解,对基本原理要弄清弄懂,对基本方法要熟练掌握。
(4)重视每章末的习题的作用,考生需要多做习题,可以帮助考生尽快地达到自考大纲的要求,并可以检查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
(5)考生在自学时要注意基本能力的培养,即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抓住重点阐述问题的能力等。
四、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课时10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二章 发动机性能指标
发动机理论循环、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热平衡、发动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8
第三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6
第四章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
发动机增压概述、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废气能量的利用、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的匹配。
6
第五章 燃烧与燃烧热化学
发动机燃料与使用特性、燃烧热化学、燃烧基本理论。
6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燃料喷射与雾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影响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分析、影响燃烧过程的结构因素。
8
第七章 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
化油器的工作原理、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汽油机燃烧室。
6
第八章 发动机的特性
发动机工况、性能指标与工作过程参数的关系、发动机负荷特性、发动机速度特性、柴油机的调速特性、发动机万有特性、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大气修正、发动机与动力装置的匹配。
10
第九章发动机的排放与噪声
排放物及危害、排放污染机内、机外净化技术、排放法规及测试技术、柴油机噪声。
6
第十章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汽油机新型燃烧室、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电控电子点火系统、柴油机的电子控制、可变配气机构与可变进气管。
7
第十二章 汽车的动力性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汽车的驱动力、汽车的行驶阻力、汽车的动力方程、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汽车的功率平衡、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特性、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
10
第十三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汽车在各工况下燃油消耗、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6
第十四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传动比的选择、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7
第十五章 汽车的制动性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自动防抱系统。
10
第十六章 汽车操纵稳定性
概述、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传动系及转向系的关系。
6
第十七章 汽车的平顺性及通过性
汽车的平顺性、汽车的通过性。
6
合 计
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4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30%,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或计算题。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柴油机喷油泵油量控制机构(齿条或拉杆)位置不变时,毎循环供油量随转速的变化特性称为喷油泵的( )。
A.负荷特性 B.调速特性 C.速度特性 D.转矩特性
二、多项选择题(略)
三、填空题
2.汽车的动力性指标是 、 和最大爬坡度
四、判断题
3.制动时若后轴比前轴先抱死拖滑则汽车处于稳定状态但失去转向能力。( )
五、名词解释题
4.发动机速度特性
六、简答题
5、简述比较合适的柴油机的燃烧放热规律。
七、论述题或计算题
6.以某货车为例其同步附着系数为0.4,在附着系数为 0.6的路面上制动,利用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分析该货车的制动过程。
第13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