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第6辑,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第6辑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多年父子成兄弟;吊儿郎当的学生;妙笔亦有干涩时;小驴有舅舅吗;活着多好啊;大器晚成的汪曾祺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楚辞》,走上讲台,点燃烟斗,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
”台下有一个学子,听得特别认真,多少年后,他仍然非常清晰地记着老师的形象和那颇有名士风度的话语,并且他也真的成了名士,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就是自称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的汪曾祺先生。
【人物小传】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早年著有小说集《邂逅集》,20世纪80年代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他的作品,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自成一家。
【精华素材】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初中时爱唱戏,他在家里唱,父亲拉胡琴。
有几个同学能唱戏,学校开同乐会,汪曾祺邀请父亲到学校去伴奏,一个大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十分开心。
汪曾祺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为他出主意。
父亲喝酒,给汪曾祺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父亲一根汪曾祺一根,父亲还总是先给他点上火。
这种父子关系,他人不能理解。
汪曾祺的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
父亲深深影响了汪曾祺,他和自己儿子也如同兄弟。
汪曾祺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还在幼儿园,刚刚学会汉语拼音,就用汉语拼音给汪曾祺写了第一封信。
汪曾祺赶紧学会汉语拼音,为的是好给儿子写回信。
文革时期,儿子把一位父母被整、无家可归的同学带回家,那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汪曾祺感到为难,责备儿子事前没有跟自己商量。
儿子委屈地哭了,汪曾祺立即明白儿子是对的,自己错了,结果这个同学在他家住了四十多天。
孩子有时叫他“老头子”,连他的孙女也跟着这样叫,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汪曾祺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汪曾祺说:“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思与用】
中国人推崇“孝道”,“孝”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更,“孝”只讲敬重和服从,不讲道理和情感,其弊端也是显然的。
民主社会应当崇尚“法治”,而非“孝治”,家庭成员以平等的爱为基础和平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父为子纲,等级森严”的孝道不可提倡,“父子平等,没大没小”的汪式家庭关系值得弘扬。
本素材适用平等、民主、和谐、传承、家庭教育等话题。
吊儿郎当的学生
1939年夏,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汪曾祺自称自己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
教西洋通史的老师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汪曾祺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老师在他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得了三十七分。
第二学期至少得考八十三分,这样两学期平均才能及格。
考试时,他拉了两个历史系的同学,一个坐在自己的左边,一个坐在自己的右边,向他们各抄一道答题,结果得了八十五分。
中文系办公室有一个小图书馆。
他和另外一两个同学每天晚上到系图书馆看书。
系办公室的钥匙就由他们拿着,随时可以进去。
别人看书有目的有系统,汪曾祺则是从心所欲,随便瞎看。
他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
他睡上铺,下铺刘姓同学是历史系的,每天黎明即起,到树林里去读书,而汪曾祺是个夜猫子,天亮才回床睡觉,两人几乎没有见面的机会。
因体育、英语成绩不佳,汪曾祺当年未能毕业。
次年补考过关,但当局要求这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必须任职“美军翻译官”,汪曾祺没有到任,因此没有取得大学文凭。
【思与用】
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汪曾祺可能也不算好学生,但是汪曾祺当年在大学并没有虚度年华。
学校当然得有制度,有统一的规定;但是,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一直是教育的理想。
学生要有个性,教育要有包容,天才是独具个性的树,没有宽松的环境是长成参天大树的。
本素材适用个性、自由、包容、文凭与能力等话题。
妙笔亦有干涩时
汪曾祺女儿东北插队,得了严重的哮喘病,老伴让他为女儿写“病退报告”。
他一连几天缩在藤椅上,盯着一摞稿纸发呆,最后抱歉地对女儿说:“你先回去,我写好了,马上给你寄去。
”女儿回东北没几天,连长拿着一封信来找她,对她说:“听说你父亲写过样板戏,这病退报告怎么写成这样?”女儿接过一看,上面写道:“敬爱的连队首长,我恳请您放过我们的女儿汪明,让她回北京治疗和生活……”他费尽心机地想与连长套套近乎,可是字里行间明显带着怨气。
后来女儿自己写了一份病退报告递上去,连长说:“写得挺明白的,比你父亲那份强得多!”
海外文人来拜访汪曾祺,看到“国宝”级的作家住在寒碜的环境里,几乎要落下泪来。
老伴从“上面”打听到口风:可以考虑解决汪曾祺的住房,但必须由他本人写一个申请报告。
一听说要写报告,汪曾祺的眼睛也不亮了,对家人说:“算了吧,我看咱们家挺好的,就这么住着吧。
”
一家人凑在一起聊天,汪曾祺总是兴致勃勃,但只要有人一提“房子”,他就“噌”地站起来,急急地溜回他的蝎居里。
家人一窝蜂地拥进他的房间,强迫他答应写报告。
他只好说:写就写。
他趴在桌上冥思苦想,一脸苦涩地说,他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让人家给调房子。
一家人七嘴八舌地为他想了几条,他还是茫然,不得要领。
【思与用】
在我们的眼中,汪曾祺应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无论何时何地,提起笔来便会行云流水,没有人会想象得出,他也有瞪着稿纸发怵,对自己要写的东西充满惧怕或缺乏信心的时候。
何以如此?真情性使然也。
他可以为人民代言,替小人物说话,但是他不会强词夺理,不会违心地编造理由为自己谋福利,哪怕这种福利是极为正当的。
本素材适用情性、真诚、做人与为文等话题。
小驴有舅舅吗?
汪老已经70多岁了,有青年作家带了几瓶酒来看望他,对他说:“给您带瓶酒,烟就没带了,少抽点烟,酒可以喝点。
”汪老侧过脸来,对来客又似乎对别的什么说:“还有几年活的!这也不行那也不可的!”他是指烟,又似乎指别的更深些的东西。
一次,一位朋友与他的藏族夫人到汪老家,席间汪老像是感叹,又仿佛自语:怎么找个藏族老婆!找个藏族老婆!一副羡慕的神态,仿佛在后悔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没找个少数民族的媳妇!
一位作家带孩子到汪老家,闲聊中他对汪老说到孩子的故事。
一个秋天,他送孩子上学,孩子问他:太阳有腿吗?他用成人的思维说:没有。
孩子又问:太阳会老吗?他告诉孩子说:太阳会老的。
孩子立即追问:他老了,没有阳光,我们怎么办呢?他说:它老了,我们早没了。
汪老专注地听着,一丝不苟,听完嘴咧了一下。
愣了一会,汪老说,我的孩子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有一次他舅舅来,我们要他叫舅舅,他叫了。
过一会,正好有个小驴车过去,孩子又接着追问:爸爸,小驴有舅舅吗?如此而已,并无多言,但作家立刻意识到这是汪老的幽默,他对天真的关注使作家很受感动。
这位作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文章,他写道:“汪老对‘小驴有舅舅吗’这样的问题是凝神的,他的小说之所以受看、经久,与他的对‘小驴有舅舅吗’这样简单的问题有兴趣是分不开的。
”
【思与用】
汪老似乎不像一个作家,更像一个孩子,他不讲客套,不知谦让,关注天真,自己也显得十分天真。
是的,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人,食人间烟火,留童真于心,与世俗既近又远。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是稚气。
但是,儿童的天真使成人感到愉快,我们应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再现儿童的真实,让自己远离世俗,远离琐碎和烦恼。
本素材适用童心、天真、心有清泉等话题。
活着多好啊!
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成了“喷波乐多液的能手”,他还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
他说,这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再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在小说里女主角被定右派时写道:“她带着一种奇怪的微笑。
”他自己被定为右派回家对爱人说“定成右派了”,也是带着这种奇怪的微笑的。
他说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笑,这时他却想起金圣叹。
金圣叹在临刑前有名言:“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于无意中得之,亦奇。
”许多人以为不可靠,汪曾祺说他以前也不相信,但当到了自己也亲验的时候,“相信这是真的”。
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寂寞和温暖》。
当时写反右的小说很多,他在家里人的提示下也写起来,写成之后一看:和其他人写的右派的事不大一样,没有大苦大悲,没有死去活来撕心裂肺的情节,让人一点也不感动。
大家说不行,得改。
他二话不说便重写起来,一直写了六稿,最后一看,其实和第一稿没有区别,还是温情脉脉,平淡无奇。
汪曾祺说:“一个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让人感觉生活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有许多东西弥足珍贵。
”
汪曾祺写过许多美食系列的作品,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
他写道:“活着多好呀。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思与用】:
有道是,人世难逢开口笑。
其实,人世也是一个回音壁,你用什么样的音调发声,它也会什么样的音调回应你。
作为个人,必须淡看世界,笑看人生,唯其如此才能热爱生活,享受人生,才能远离痛苦和烦恼;而作为作家,用作品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汪曾祺是一个生活的智者,又是一个称职的作家。
本素材适用面对苦难、正能量、责任等话题。
大器晚成的汪曾祺
汪曾祺20岁写过几篇小说,在四十年代结集出版《邂逅集》,以后是一段空白,真正进入创作状态是到八十年代初,这时他已60岁了。
早年他就写过关于短篇小说的论文。
他说,短篇小说的作者“必须找到自己的方法,必须用他自己的方法来写,他才站得住,他得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在一样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之中,为他自己的篇什觅一个位置”。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不能再写小说,直到三中全会之后,迎来文学的春天,才有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
汪曾祺的小说不愿展示伤疤,以呈英雄豪气;也不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千世界。
他关注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
早在四十年代,他的《落魄》《鸡鸭名家》等作品,无不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已明显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基本主题。
八十年代,大量的人道主义作品,如《受戒》《异秉》《大淖记事》等,见出他无法遏止的激情,好像要张开自己柔弱的双臂,去将生活紧紧拥抱。
他与他的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即便是《八千岁》中那个混迹江湖的马贩子宋侉子,如此俗鄙之人,汪曾祺竟也赋予他超然大气:他把钱花在情人家里,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爱得天昏地暗;情意正浓,钱袋却瘪了,宋侉子就说一声“明天我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骏马,没影儿了。
再有《晚饭花》中李小龙:天天看着对门做针线的王玉英,直到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李小龙日后看见做了人家媳妇的王玉英,竟然很气愤,“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
【思与用】
60岁了,正是含饴弄孙过悠闲的退休生活的时候,汪老却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工程,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不写伤痕文学,不写反思文学,也不写英雄文学,他用自己的方法来写,展现他的人道主义的主题,他获得了成功。
汪老有坚韧的意志,决不因年老而放弃自己早年的追求;汪老是智慧的,他勇于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
本素材可适用追求、青春、创新、坚守等话题。
【时文赏读】汪曾祺其人王月晖
古今的文人,可钦叹的人格大抵只有两种:一是至硬,二是至柔。
至硬与至柔,可以算得上伟大。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又有许多不伟大却可亲可爱的人格。
汪曾祺其人,温厚而淡泊。
这一种温厚淡泊,很是合乎君子德行。
名教种种绳墨,初衷也只是推崇君子之道。
可见天性温厚淡泊的人,尤其难能可贵。
文章憎命达,对于人世的坎坷,李白式的狂傲,苏轼式的疏放,以及老杜式的敦厚算是中国文人最典型的三种姿态。
李白任性如赤子,他的飞扬跋扈,仙风道骨,如同借酒消愁一般,不是超脱,更像是一种逃避,一个抵御世事无奈的盔甲,而酒醒后的滋味,大抵便是“欲渡黄河冰塞川”了。
说到底,李白只是一个不通世故,却又固执于自己的才华,梦想着抟云直上,却又不出意外的到处碰壁的少年人。
他的狂傲来自于他的固执,他的抱负,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在人世间跌得鼻青脸肿的。
汪曾棋的为人处事正与李白相反,他的随遇而安,似乎可拟于苏轼的放达,“人间有味是清欢”,但二者究竟有别。
苏的旷达,因其胸次豁然,光风霁月,“王城根处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到底还是儒家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而汪的随遇而安,则是天性敦厚使然,这一点更近于老杜。
但老杜的天性敦厚,被后天引导至“餐必思君”上,心有所执,情有所系,笔下故见得沉郁。
汪没有强烈的执著心,即便置于高位,也不可能成贤成圣,所以更近于道,颇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种安然的姿态,来抵御人间陵谷,冰雪周旋。
汪的安然淡泊,一个朋友说,最像王维。
理由是:他们都有文人骨子里的雅,雅得不能再雅,反而归于平淡。
王维晚年彻底皈依佛教,但他的平淡却不是枯寂,内里仍然清润,而汪曾祺的平淡,骨子里也带着文人风雅。
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个类比。
王维晚年受禅宗影响,诗文的清润,是一种类似“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因此王维的平淡,也是“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汪曾祺则不同,汪的平淡带着人间烟火,也许在这一点上,要更像陶渊明一些。
但可惜的是,相比于王维与汪曾祺,陶渊明的骨子里又少了一份文人风雅,多了一份愤世嫉俗——朋友说,陶渊明更像是周家兄弟的结合体,淡泊的一面像周作人,愤世嫉俗的一面像鲁迅,这说法妙极。
汪老的形象,本是十分鲜明和典型的,然而思前想后,却终于还是想不出一个与他契合的文人。
(节选自《南开大学学报》)
点评:
汪曾祺不具有至硬、至柔的伟大人格,但同样可亲可爱。
与李白不同,李白固执于自己的才华,梦想着抟云直上,汪曾祺随遇而安;与苏轼不同,苏轼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汪曾祺的随遇而安是天性敦厚使然;接近于老杜,却没有“餐必思君”的执着,汪曾祺只以安然的姿态来抵御人间陵谷,冰雪周旋;没有王维“问余何适,廓尔忘言”的超脱,汪曾祺的平淡带着人间烟火……文章在多重对比中展示了汪曾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读者在具体感知汪曾祺人格内涵的同时,也领略众多的文化名人,高屋建瓴,堪称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