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他们潜心精进技艺,生活如花绽放

郭宏制作的提琴。

何泽华

张定燃

A

一个中国普通制琴师的30年:制琴需要技巧,更需要时间沉淀

走出“中国提琴之乡”,郭宏来深圳已有15年,日复一日努力打造好琴

2007年至今,郭宏的“303提琴坊”在深圳乐器城已经开业15年。

不同于乐器城里大部分琴行,303店铺面积很小,也没有现代的装潢,小小的空间里摆满了手工提琴,一张木头工作台和一台儿子的钢琴,就基本把门店填满。

303也没有销售,大部分时候,郭宏的妻子聂阿姨一个人在店里。

早上10点钟开门,傍晚6点半下班,过的是和“深圳速度”不太在一个节奏上的生活。

郭宏则在江苏老家和深圳两边跑,深圳天气潮湿不适合做琴,郭宏在老家把琴做好发到深圳,聂阿姨在店里做最后的装配和试音。

多年以来,两夫妻就过着这样简单纯粹的生活,聂阿姨对丈夫有着很朴实的崇拜,“他的技术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对琴的钻研精神我非常佩服”。

没有耐心、静不下来的人是做不了这件事的。

——郭宏说制琴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工艺,需要长时间沉心静气的学习和探索。

生于“中国小提琴之乡”

郭宏出生在被称作“中国提琴之乡”的江苏泰兴溪桥,2010年,溪桥镇被并入黄桥镇,联合周边数个乡镇,形成“中国小提琴之乡”。

在新闻报道里,这里每年造出全球30%的小提琴,是小提琴老品牌“凤灵”的诞生地。

在郭宏出生的上世纪60年代,上海提琴厂五名工匠和一名演奏家来到黄桥,开办起乐器作坊,黄桥的提琴制造史也就此开幕。

到1984年,溪桥乐器厂拿下上海提琴厂联营协议,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提琴厂泰兴分厂”。

郭宏也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经由朋友介绍到提琴厂里工作,他从小学习木工,对那个时候的溪桥年轻人来说,进入提琴厂,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他们的动机都很朴素,“和爱好没有什么关系,纯粹就是为了赚钱养家”。

郭宏至今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老老实实做好自己能做的手艺活。

流水线的提琴厂里,制琴师傅们常常只熟练制琴的一道工序,不停磨练把一道工序做到极致,这样的师傅,今天在黄桥也依然有很多。

他们无法做出一把完整的提琴,但却能把当中的某个步骤做到最好,他们往返于各个提琴厂和家庭作坊间打零工,用这半生学到的本事糊口。

而包括郭宏在内的另外一小部分人,他们在流水线的作业里感受到钻研的乐趣,开始对提琴制作的全流程进行探索,成为专业的提琴制琴师。

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工艺,需要长时间沉心静气的学习和探索,“没有耐心、静不下来的人是做不了这件事的”。

近200道工序打造一把手工琴

需要技巧更需要时间沉淀

要完成一把手工提琴的制作,从选料、刨板,再到上胶、刷漆、装配,中间的工序有近200道,每道工序都要花费制琴师很长的时间去打磨学习,和机械琴完全不同。

选料极考验制琴师的功底,好的制琴师拿到一块木头料子,就能判断出这块料子的好坏。

好的木料可遇不可求,几乎每个好的制琴师都对好料有近乎狂热的坚持,聂阿姨说,郭宏看到好的材料,“如果不买回家会睡不着,会一直念叨到最后去买下那块料为止”。

刨板是制琴里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提琴的弧度,直接影响着提琴的声音。

机械琴用数控刨板,往往都是用一套死板的标准批量生产相同的琴,而有经验的手工制琴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每块木料最适合的弧度和尺寸,这样的工艺和经验,是流水线制造的机械琴无法取代的。

2020年,一位客人向郭宏定制了一把好琴,为了做好这把琴,郭宏先用一般的材料试了无数次刨板的弧度,再用几块好料试了刨板,最后才选了弧度最漂亮的一块。

这几乎是所有手工制琴师都要经历的过程,重复单调地做一个步骤,直到做出好东西为止,郭宏逐渐在其中找到乐趣,坚持下来。

手工制琴不仅是对耐心和技巧的考验,更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产物。

手工琴的木头需要自然风干,要自然吸收一年四季的干燥和潮湿,想要定制一把风干得较好的琴,至少需要提前三年以上下定。

而在郭宏的仓库里,多的是风干了几年十几年的琴,“等待有缘人来买”。

制琴师的学习是终生的。

郭宏至今也没有停止对自己技巧的打磨,只要在溪桥,他就时常和身边制琴的朋友交流,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向老师傅请教,或者去上课,“老家懂行的人很多,大家有作品会互相分享讨论,做琴是需要一直学习的”。

“卖琴也是学问,全看缘分,希望做出口碑”

做琴是一门学问,卖琴也是一门学问,聂阿姨觉得自家琴行在卖琴这门功课上,一直做得不是很好。

2002年,郭宏第一次来到深圳,决定在深圳发展,也是看中了这里的市场潜力。

但聂阿姨觉得,“我们两个始终还是农民,不懂营销,性子太直,营销肯定是比不过那些专业的琴行销售”。

303提琴坊门口的墙壁上,是毛笔字体写的“随缘”二字,聂阿姨说,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卖琴的准则,给来店的客人推荐什么琴,全看缘分,“我只会推荐最适合他们的琴”。

初初学琴的琴童来买小琴,聂阿姨绝对不推荐买贵琴,“拉一年就要换琴了,买贵琴太不划算,我不会这样推荐家长”。

还有一些工作后又想重拾小提琴的成人,也会来店里挑琴,“这种我也一般不会给他们推荐很好的琴,如果他们小时候的琴调调可以用,我会推荐他们修一修,毕竟只是兴趣爱好”。

聂阿姨开门做生意,讲缘分,也讲实在,遇到欣赏和肯定自家琴的人,她会特别高兴,虽然是赖以为生的行当,但聂阿姨也很看重从这份工作里得到的欣赏和肯定,“之前说江苏琴垃圾的声音很多,现在其实也有,但我们能在深圳生存这么多年,其实我觉得就已经打破了那个说法”。

聂阿姨对大富大贵没有渴求,更希望能顺着丈夫做琴的节奏,做出303细水长流的口碑。

今年春节,郭家大儿子开始学制琴,但夫妻俩觉得年轻人“懒、没耐性”,要真正学成可能很难。

郭宏对自己的制琴技艺能否传承到儿子身上抱着佛系心态,“能学就学,学不来也正常”。

但聂阿姨对此似乎有着更深的情怀,“木头和琴都是我老公的最爱,不希望未来我们两个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些木头宝贝被随意处理”。

统筹:南都记者 陈荣梅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吴灵珊

B

九斤书店老板何泽华:开二手书店更多了一点情怀 打零工来维持书店运营

“刚开始开这家店说实话是为了挣钱,但是后面还是有点情怀的,因为给广大书友们淘到喜欢的书,自己也能获得乐趣。

”今年50岁的何泽华,是一家二手书店的老板,他从事旧书行业已经20多年,最早在湖北宜昌从事旧书行业。

2008年来到深圳时就在外面跑车,但一年多下来挣不到什么钱,于是就在龙岗坂田和磡村又做起了旧书生意,和妻子一起经营起了九斤书店,书友们也习惯于叫他“老何”。

刚开始开这家店说实话是为了挣钱,但是后面还是有点情怀的,因为给广大书友们淘到喜欢的书,自己也能获得乐趣。

——何泽华

二手书店能让书友们有一个去处 淘到心水的书

老何介绍,店名叫“九斤书店”,是因为一开始以来的营业模式,卖书是以9元一斤卖,“然后就取名叫‘九斤书店’,九斤九斤,九元一斤”。

自己喜欢看书,经营书店既能养家糊口,同时也可以结交到更多的书友。

从之前在外面摆旧书摊,到在小巷子里开这家书店,老何说,尽管不能摆摊了,也必须要开店,开店可以囤很多书,“我们书店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广大书友有一个去处,能淘到喜欢的书,不用跑很远”。

老何告诉南都记者,其实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行业,自己看书也不用买,想看什么书都能看到。

“最开始就是自己喜欢看二手书才开始做这个行业的,开始的时候自己有一些藏书,所以那时候店里的书基本是自己的。

开始前还想把这些书当作废品卖掉,但一大包才能卖两块钱,自己也舍不得,所以就都留了下来,开了书店。

相比于最初为了养家糊口开始经营书店,老何直言现在也更多了一点情怀在里面,“不然我早坚持不下去了”,我喜欢书友们来淘到喜欢书的那种乐趣,像一种成就感。

有谁在我这里买到他喜欢的书,就是一种成就感,我感觉我在这里面也能获得乐趣。

遭遇寒冬,在书友支持下 坚持更有幸福感地开书店

据介绍,在深圳除了经营这家书店之外,老何还会去做一些零工,以维持书店的经营。

他直言,“在疫情下,书店的经营是很难维持的,必须得补贴一下。

”有时候,老何会去加工厂里加工一些酒类包装盒,到废品回收站里开叉车、打杂,哪里有零工可以做就到哪里去,就是希望能够养家糊口的同时,继续维持书店的经营。

老何说,“说实话,二手书店没有那么大的抗风险能力”,之前想转让,的确是感觉到自己有可能撑不下去。

但现在不想转让,感觉书友们还是没有抛弃我们,即使需要绕一段路,很多书友也还会到店里来。

老何说,“很多人鼓励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我们也想坚持下去,就是得麻烦书友们多走几步路绕一圈,从村口那里进来。

当南都记者问起为何不转行从事其他生意时,老何表示,之前想过,也做过其他的二手商品买卖生意,但都干得不太理想,自己还是对二手书买卖更熟悉一些,做得也更加得心应手,感觉对这个行业熟悉了也舍不得抛弃。

他说,还是开书店更有幸福感。

在他眼里,工作只是单纯的为了糊口而已,而书店不一样,开书店认识太多的书友了,像文化高的有退休的教授,和一些老板跟我们都是朋友,他们过来淘书淘到一本喜欢的书会很高兴。

有时候看他们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也会高兴。

尽管有一段时间经营困难,有的时候也在外帮别人搬家、拉货或者说是接一点手上的零工活。

但提起经营书店和读书,老何说,“打心里说,不管是谁,就是多看书,认真学习一年,少走很多弯路,读书改变1%,人生从此大不同”,后面觉得也还是想一门心思地专业地经营好这家书店。

统筹:南都记者 陈荣梅

采写:南都记者 覃仕林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冷锋

C

“学习规划师”张定燃:传承截拳道是多年梦想,用行动去平衡现实和梦想

张定燃现在的职业是一名学习规划师,同时他也是截拳道的爱好者,学习规划师对于张定燃来说是工作,而学习和传承截拳道则是他已经坚持了多年的梦想。

对于学拳和教拳,他热爱且坚持;对于学习规划师的工作,他则希望能稳定“输出”,有稳定收入可以支撑他在深圳生活学拳,给需要的人提供学习提升的可能性。

练习和传播截拳道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我很充实和快乐,因为热爱所以被吸引着去学拳、练拳,教的小徒弟也经常被自己的朝气所感染。

——张定燃

痴迷截拳道 来深逐梦

张定燃在第一次看到李小龙的电影时,就对截拳道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热情,最初是简单模仿李小龙的动作,慢慢去了解李小龙的事迹,“随着对龙爷(李小龙)了解的加深,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张定燃在模仿中开始学截拳道。

2018年,张定燃下定决心来到深圳,拜师系统地学习截拳道。

来深圳学习截拳道,意味生活成本会更高,为此其决定一边通过工作维持生计,一边进行截拳道的学习和传承。

“我目前从事学习规划师相关工作,主要是成人学历提升指导相关的内容;我也有一个小徒弟,业余时间就带他一起练拳锻炼身体,希望能为截拳道的传承种下一颗种子。

学习规划师作为张定燃的主业,在他看来更主要的是能为自己留在深圳学习截拳道创造物质条件,“深圳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工作可以让我留在深圳生活和继续学拳”。

张定燃介绍,自己的“副业”是教一个小朋友打拳,锻炼身体。

“学习武术是我的爱好,我也希望他能通过锻炼,获得强健的体魄。

希望能在‘小徒弟’身上弥补我小时候没有条件去学武的遗憾”。

为工作曾贷款学习,用行动去平衡现实和梦想

如今的张定燃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上,也能调整好时间去学习截拳道。

“之前第一份工作时,我贷款2万多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期间,周末还会兼职帮别人搬家,有时候晚上没车了就在麦当劳趴到天亮。

”张定燃告诉记者,后来因为当时的工作熬夜和加班比较多,很难抽出时间练拳。

“回想来深圳的初心就是学拳,我决定尝试新的工作,尽量去平衡工作和练拳,我才换了工作,做学习规划师”。

学习截拳道和工作对张定燃来说,一个是梦想,一个是现实,“练习和传播截拳道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我很充实和快乐,因为热爱所以被吸引着去学拳、练拳,教的小徒弟也经常被自己的朝气所感染。

”在张定燃看来,学习规划师的工作面对成年人的时候更多,“大家会有更多的现实考虑和需求,我也抱着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心态去帮助他们进行提升,能为大家未来工作或生活提供助力,这也很有意义”。

“学拳和工作都是尽力而为,打拳和工作不仅能满足我的生活需求,也能带给我劳动的成就感,强健体魄,丰富头脑,还能帮助他人。

统筹:南都记者 陈荣梅

采写:南都记者 谢萌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