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考研书店:怀念!当年看书的那些地儿
暑假到了,小时候夏天的记忆总和书店有关。吃着西瓜,不禁想起上世纪90年代海安看书、买书的几个好去处。
爸爸是村里比较早去外地读书的,曾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本《辞海》,其最大贡献是翻遍后给我取了名字。上世纪90年代的周末,老爸经常骑车带我去新华书店。彼时书店位于人民中路的黄金地段,夹在东边的县政府和西侧电影院的中间,与文化馆连在一起,坐南朝北。书店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售书的地方位于一楼二楼。图书放在红色木头柜台中或者柜台后的书架上,你可以隔着玻璃看书的封面,需要哪本书得先请售货员拿下来,摆在柜台上,只能稍许翻阅,最好也不要一次索要多本,不然会招来一阵白眼。
父亲的借书证
如此买书,自然容易出错,比如爱看西游记的我,曾误买过一本封面绘有猪八戒的《猪小戒大战寄生虫》,与西游毫无关系,是一本农业科普书。那时市场经济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大地,新华书店与时俱进地在二楼销售五零五神功元气带、哈慈五行针、步步高学生电脑、复读机等时髦玩意儿,二楼也是教辅读物专区,方便精准收割家长的钱袋子。
上世纪90年代建成时的海安图书馆和图书发行大楼
为了拓展图书批发业务,新华书店1993年左右在老汽车站(现文峰大世界)对面盖了一座图书发行大楼。1997年左右图书零售业务也搬到了那里,书架书柜都是开放式的,书架下端向外些许延展,刚好可以坐在上边看书。我经常在那儿一呆就是半天,也不买书,厚着脸皮啃完了好多小说,那里真是爱书人的天堂。再后来步入21世纪,书店搬到江海西路路头,名字变成了洋气的“海安书城”,那里夏天开着冷气,白天在此消暑、晚上去中洋广场纳凉。原来的图书发行大厦改造成了饭店,取名“天上人间大酒楼”。
如果囊中羞涩,还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就在文化馆文化剧场的楼下,东边是杂志阅览室、西边借书。因为是双职工的孩子,暑期无人照看,父母便把我放在文化馆学毛笔字(师从王夏华老师),放学后混迹于图书馆杂志室和文化馆南边的假山小院。老图书馆的书库不大,书架之间有些拥挤,走进便觉书香扑面而来,是一种踏实的味道。1996年左右,借海安旧城改造、南向发展之机,图书馆搬到中坝南路去了,面积扩大了十多倍,从空中俯瞰呈回字结构,方正典雅、十分气派。图书馆大门朝西,设计得精妙有趣,是繁体字“問”的样子,表示来图书馆是“求学问”的。后来人们发现,問中的“口”字挡在中间、车辆经常剐蹭,只能把“口”给拆了,图书馆大门成了字面意义上的“門”。
我最喜欢图书馆的书刊阅览室,若没有借书证,一次五毛钱,琳琅满目的期刊报纸看个爽。如今,原址建了规模更大的市图书馆,我也不曾去过,听说暑假时好多考研考公的学生在里面自习。
现在的海安市图书馆
当年海安的各个旮旯还有很多看书的地方,比如中坝南路(现中坝中路)的筱竹书屋,狭窄的同建路上,一位退休老先生在自家小院开了个借书摊,其武侠小说收藏比图书馆还全,它的隔壁是海安最早的录像带、碟片出租屋,再隔壁是海安最早的云南米线店。再后来,有了鸿渐书店、慧源书城,但以教辅书为主,留下的记忆没那么轻松愉悦了。
那时暑假过得很慢,攒很久的钱,买一本心仪的书,回家后坐在四楼阳台上,一边吃棒冰一边翻看,眼累了,极目远眺南方,实验小学直到28层大厦那里还是一片稻田,嘴里哼唱着,“小小少年,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