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山大21世纪考研书店:《我的大学》!我的山大

你是否能想到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数学教授

也是知名诗人、作家

曾出版文学、学术著作30余部

在央视《朗读者》舞台上

深情回溯大学记忆

他,便是山大校友蔡天新

请随姗姗一同走进《我的大学》

走进那段难忘的记忆吧

近日,蔡天新的作品《我的大学》由商务印书馆再版,这本由32篇回忆性随笔组成的书中记录了他在山大的九年求学时光,得到莫言先生、樊丽明校长和王小云院士鼎力推荐,其中《素数》和《潘师》先后被《南方周末》整版刊登,《冯陆》、《少年》和《学习》三篇在《中华读书报》刊出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推荐语

蔡天新兄本是山大数学系的高才生,现在依然执着于发现数的奥秘,他的诗与文同样写得很好,这是个小小的奇迹。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的大学》记录了作者蔡天新先生在山大九年多的学习与游历、探索与发现,讲述了一个江南少年在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锤炼成长、文理兼修的故事。作者诚挚的情感、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跃然纸上,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山大人的气质和风采。

——樊丽明(财政学家、山东大学校长)

天新师兄读书期间便开始写作,他的诗歌优美,深受大家喜爱。他的数学文化著作我也爱看,回忆录《我的大学》读过尤为亲切,熟悉的校园和师长恍如昨日。我们都在山大度过青葱岁月,并打下坚实的数论基础。为了探索真实的数学历史与文化,他游遍了世界,他的著作确实值得一读。

——王小云(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面,请随姗姗走进蔡天新校友的山大故事吧~

蔡天新校友

蔡天新,浙江台州人,15岁考入山东大学,24岁获理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学者,专攻数论。他提出了形素数和加乘方程的概念,后者被德国数学家普莱达·米哈伊莱斯库赞为“阴阳方程”,有关华林问题的研究被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阿兰·贝克赞为“真正原创性的贡献”。

关于《我的大学》问答

首先,请问您为何要写《我的大学》这本书?据说与您一样在1978年上大学的67多万人里,您是第一个动笔回忆大学生活的。

这本书最早是两位在京城从事出版工作的校友建议的,之前我的童年回忆录《小回忆》由三联书店出版,被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图书馆收藏。我在《小回忆》后记里曾写到,想把人生分成不同的阶段来体验。40年已经是足够长的时间了,再往后记忆也许不那么牢靠了。顺便提一句,78年以后上大学的同学已经有数千万了,希望也有人来回忆他或她的大学。

您入读山大时才15岁,那时价值观尚未形成,请问山东对您有哪些影响?

仅价值观未形成,身体也还没发育全,我的身高在济南至少长了十公分。如同樊校长所言,“一个江南少年在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锤炼成长……”除了讲述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经历,还观察了齐鲁大地的历史地理。《泉城》和《古国》写的是济南和东郊,《郊游》写到黄河,《京城》的旅途写到德州。《胶东》写青岛、烟台、威海还有潍坊,写我认识的作家莫言、张炜等。《鲁国》是孔孟故乡,《泰山》是山东制高点。其他章节写到上百位老师和同学。

您在山大读数学研究生期间开始写诗,读博时又开始写随笔(散文),并卓有成就。您的通才教育让人感兴趣,您是如何做到文理结合,如何处理“博”与“专”的关系?

虽然山大数学在教育部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在历史上山大是以文科见长的,我上大学时公众也是这么看的,这一点让我受到熏陶和启蒙,老数学楼和老文史楼紧邻小树林,我觉得念山大是一种幸运。我认为上大学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如果仅仅修完学校安排的课程那就浪费了大学时光。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向未知的深处探索以寻求新的事物”。这句话曾是我的座右铭。至于如何把握“博”与“专”,我想关键还在于兴趣和愿望,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时间的主人。

您在学生时代利用假期和学习机会旅行到全国20个省市,这个过程也是让您成熟的一个途径。如今您已游历全国每个省市和5大洲110多个国家,您的“旅行家”生涯是在大学期间起步的,能跟我们说说这方面的体会吗?您的导师潘承洞校长对你的业余爱好似乎比较宽容?

潘老师对我的写作和出游一直是宽容的,有时甚至提供了方便。而他对其他学生采取和展示了不同的关爱方式,因人而异,所以我认为他有教育家的风范。我有点惊讶地发现,虽然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如今有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独自一个人去一座陌生的城市游玩。我一直生活在学校里,可以说旅行提供了我与社会打交道的途径,是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您对混沌的过去记录得如此完整而充满细节,您在《京城》一篇里说,“回想起来,那年夏天我并没有完全打开感官,呼吸京城多元文化的空气,这是一桩令人遗憾的事情。”记忆和认识总是在变化之中,您对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物是否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

那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举一个例子,有些大学时代没有太多交往的同学,多年以后突然发现很谈得来,另外一些恰好相反,好朋友变成了陌生人。这可能是因为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人是这样,城市也是如此,有些城市走在时代前列,有些则落后于时代。至于我对京城的最初印象,与那时候我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有关。后来我懂得了,就像法国哲学家丹纳所言,“看过一个地方的植物,要看她的花了;如同看过一座城市的风景,要看她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了。”

《我的大学》在今年8月推出修订本,有何特别的意义?您对校友和在校的学弟学妹可有寄语?

今年秋天母校将迎来120周年生日,此时由商务印书馆加印和出版修订本《我的大学》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这本小书既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活的记录,也从特殊的角度呈现了母校的历史。承蒙我的同届校友、历史学博士傅克辉先生美意和支持,将赠送秋天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的每位校友和部分在校师生一册《我的大学》,希望大家喜欢、开心,祝福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学习、工作如意,在外的校友常回母校看看!也祝福母校蒸蒸日上,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来源: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