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郑州天一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有了新变化

王府井图书馆外观 李 丹摄

安贞街道文化服务中心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内设自动借还书机器,老人在此浏览报刊 李坤晋摄

“请您稍等,待书籍信息录入系统后就可以借阅了。”穿蓝色工作服的王府井图书馆工作人员微笑说。拆封新书、为图书编码、录入系统、贴上王府井图书馆标识……约30分钟后,李同学顺利地以借阅形式拿到了刚拆封的新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至今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各地公共图书馆在馆藏量、文献外借量、到馆人次、目标人群办证率、每册书流通次数、文献编目标准化、为政府提供立法决策信息、新媒体服务、移动图书馆等方面细化服务规范,呈现出崭新面貌。

读者当起图书采购员

坐落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六层的王府井图书馆,是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在实体书店开设的首家分馆。2018年7月,图书馆推出“您读书 我买单”活动,读者可在一年内选购6册单价不超过80元且馆内已有藏本少于5本的新书,读者,当起了图书采购员。

刚借到书的李同学说:“有些书,自己买回去看觉得不划算。今天第一次体验现场选书借书,书很多,服务很快,感觉很方便。”

读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依赖图书馆采购员主观判断有时难以精准把握读者需求,会造成供需不对称、资金浪费、空间占用、读者拒借率高等问题,令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降低。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肖佐刚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推出‘您读书 我买单’活动就是为了缓解文献藏与用的矛盾,推动读者参与文献建设常态化,让读者来到图书馆采购最前端,成为图书采购的决策者。”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每年为“您读书 我买单”活动提供100万元资金支持,并配套相应的工作人员培训。

截至2018年底,共有563位读者参与“您读书 我买单”活动,共选书1041册;此外,街道读者代表与网上读者报名到馆选书300余人次、2000余册,书籍类别涵盖时事政治、社科历史、文学艺术、科普读物、少儿读物等。

社区村镇也有了图书馆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进修的王先生最近养成一个习惯,下班后到安贞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学习一两个小时。这是家24小时无人值守图书馆,自2018年8月运营,头3个月月平均到馆人数达160人次,借书1157本,还书836本。从“朝九晚五”到“24小时”图书馆,安贞街道社区图书馆已转型成为市民充实自我的多元文化空间。

变化在更多地方悄然发生。提起村里的图书馆,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一村党支部书记庞强有些激动:“村里这间60平方米的村民图书馆同时也是文化中心,未来我们要辐射到高丽营二村至八村,让大家都能享受文化空间的福利。”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写到,国家扶持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鼓励以总分馆制促进公共图书馆向城乡基层延伸。2018年,公共图书馆体系逐步完善,更多基层地区补上了公共文化的短板。

截至2018年10月,江苏省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市、区、街镇各级图书馆增长至371家,已实现各街道全覆盖;贵州省贵阳市2018年新增15个社区图书共享智能书栈,至今注册用户数已有1.2万人,图书分享3983册,取书3298册;山西省永济市建成“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根据基层需求统一购买图书,实现了图书在各分馆和村级服务点之间的流通。

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2018年12月8日,浙江省宁波市图书馆永丰馆二楼多功能厅里,大山雀自然学堂主讲人张海华正在为大家梳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物学传统,观众听得入了神。

宁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每周都会发出一周活动预告,“天一约读”“天一讲堂”“天一展览”“天一音乐”“天一童读”等多个栏目,覆盖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现在,宁波图书馆由原来一年200场活动增加到一年近900场。公共图书馆法的实施,不仅巩固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还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做好文化传承。”宁波市图书馆馆长徐益波向本报介绍。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基本服务,还需要“美好服务”,“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等应运而生,设施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据了解,2019年即将建成开放的苏州第二图书馆里,将建有音乐图书馆、苏州文学馆、设计图书馆、数字体验馆等,进一步提升公益性讲座、展览、培训的服务水平,通过文化超市、休闲书吧等服务设施,满足各类人群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图书馆迈向智能化

依次点击“图书-一键借阅-送书上门”,填上小区地址,线上支付,只用2分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小杨就成功地从“书香苏州”App上,借到了自己一直想读的《刀锋》。

“通过‘书香苏州’App和线上支付,读者可自主选择想借阅的图书,后台工作人员找书打包后,配送到临近的服务点。这种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的数字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书籍资源配送给大众;另一方面,还将中青年读者群体激活了。”苏州市图书馆馆长助理费巍告诉本报,通过网络配送,“上班族”只需要走到附近的服务点,在投递柜处扫一下码,就能拿到借阅的图书,操作简单方便。

费巍说,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或读者家中。

随着科技发展,公共图书馆正在变得更加智能。2018年12月12日,无人值守的24小时信用智能借阅服务机在郑州市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读者通过它可以“刷脸”借书、扫码还书。此外,国家图书馆、株洲市图书馆等也纷纷启动人工智能借阅服务,智能服务系统的引进和使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李国新认为,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及公共图书馆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责任。最近10多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迅猛快,跟发达国家处于并跑水平,24小时图书馆等处于世界领跑水平。(叶 子 王璐瑶 李坤晋 李 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29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