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现实版傲慢与偏见:奋斗的大学生,怎么就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读书从来都有用,它虽然不一定能在明面上帮助你成功,但却能在悄无声息间让你的人生走得更加顺畅。

被问倒的“大学生”

前几天,朋友和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因为需要外出办事,所以他叫了一辆出租车。

可能是因为穿着的原因,司机便询问朋友是不是大学生。

朋友没有多想,点点头便说是,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司机一时的好奇罢了。

但没想到,因为这个回答,却让他一路上陷入了噩梦之中。

知道朋友是大学生后,司机便不断询问他各种问题,两人开始了问答环节。

“你是什么专业的?”

“我在师范学教育学的”

“那你知道民国经历了几年吗?”

“不知道。

“你知道清朝有几个皇帝吗?”

“不知道”

“你知道南北战争吗?”

这一次朋友点点头,说自己知道,可司机接下来的问题,却让他一度无语。

“你知道美国成立到现在几年了吗?”

“你知道二战中美国有多少个将军吗?”

……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从司机的口中提出,让朋友显得有些猝不及防。

朋友和我吐槽说:“自己并非学历史的,类似的问题接触最高的水准也不过是高中,很难答得上来,但那个司机天经地义般觉得我一定能回答。

更气人的在后面,看着朋友被问得答不上来,司机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大学生学了什么?怎么什么都不知道?”这下子把朋友气到了,大学生就一定什么都知道?他反问司机:“你知道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教育家有什么教育思想吗?”这一次司机哑火了,或许是觉得不服气,这一次他问的问题甚至带上了人格侮辱。

“当老师的都不是什么好玩意,整体就想着收红包,课上不讲实在的东西,在外面办补习班倒是很勤快,你们是不是整天学这个?”“现在社会上有几个老师是好的,你们大学生跟着人家学坏,问什么都不知道,只会收红包,小心以后被人抓起来。

这一次,朋友终于忍不住了,提前下了车,因为听一个思想不正常的人念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在朋友打开车门的那一刻,那个司机还嘲笑着说:“大学生被我问倒了,哈哈哈。

”朋友没有过多争辩,而是很平静地离开,尽管他内心很是愤怒,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明白有些东西不是靠嘴能说清的。

事后,朋友和我说起这件事,听着他的话,我深有体会。

事实上,类似于那位司机的想法早已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似乎大学生这个身份蕴含着某种贬义的意义,而这,恰似现实版的《傲慢与偏见》。

被贬低的读书

“读书”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高大上的事情,尤其是依靠读书博取功名,更是让无数人为之向往。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或是基于金钱的迷惑,又或是快节奏下人们对长远的忽视,渐渐地,一部分人开始不认可“读书”这件事。

其中,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大学生们,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不知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月薪不高,可能也就四五千左右。

逢年过节回到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询问收入的事情。

在得知自己的收入之后,他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一种不过如此的神情。

也许她们不会当着你的面说,但背后的窃窃私语却是免不了的。

“作为家族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居然一个月才赚这点钱”;“我儿子初中毕业,现在一个月都收入过万了,果然读书没啥用”。

拿着自己擅长的去比较别人不擅长的领域,拿着自己会的去调侃别人不会的,从而贬低他人,突出自己的成功。

把赚钱视为真理,把读书当成无用,类似这样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

这种风气不仅存在于普通人之间,也存在于社会之上。

之前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三千块钱你想干嘛,招农民工都不够,只能招一个大学生。

”这句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玩笑,但实质上何尝不是对如今大学生处境的一种嘲讽。

上至社会公司,下至家庭长辈,多少人不把大学生当回事,认为读书是没有出息的。

诚然,他们口中的“问题”,一部分确实是因为某些大学生本身就存在的弊端,但更多的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用个体去看待整体,以至于好好的大学生群体,被传成“烂泥扶不上墙”的臭汤。

如同朋友所遇到的那个司机,没有人知道他此前在社会上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他对大学生群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偏见,但这种偏见,对诸多大学生而言本就是不公平的。

读书,并不代表着万能

一方面,人们喜欢拿着自己擅长的事物去和他人交流,加之前几代人对大学生的“神化”,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我是一个低学历的人,但我懂的东西大学生为啥都不懂,他们的知识储备量比我还低。

这种“牛头对马嘴”式的沟通,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

每逢有亲戚询问你读什么专业时,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电商等于淘宝;土木等于水泥工;市场营销等于销售。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就像罗翔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越是无知,就越发无畏,有着一种莫名的勇气,觉得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确的。

但其实,读书并非万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生也会有不懂的东西,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时代的快节奏下,人们注重于“快速金钱效益”。

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可能需要耗费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的费用,如果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马上显示出现对于的价值,在这一部分人看来,无疑就是失败的。

尤其是大学应届生刚踏出社会时薪资不高,更加容易被拿来作为对比,而对比的对象,往往是那些在社会上工作了好几年的人。

这种出自攀比心理和“成就高低”的调侃,不知不觉中正在成为流行语言,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社会灾难。

读书的本质

这种对大学生的偏见,从本质上来说,是某些人不理解读书的真正含义。

读书,是一种投资,对人生进度的投资。

以青春的刻苦去换取更好的人生,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读大学还不如趁早去社会上打工,几年后能拿到的工资会更高。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打个比方:一个初中毕业出去工作的人,用了7年的时间达到月薪1万;一个大学生刚毕业时的工资可能只有四千,但他用4年的时间拿到了月薪一万;接下来的人生里,那个大学生的薪资会越来越高,而那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人,却很难有发展的机会。

因为时代在改变,没有学历的人注定很难吃香。

人生很漫长,我们不应该只注重于眼前的理由,更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

读书无法直接给人带来成功,但最起码让人生的路走得更顺畅些。

学历越高的人薪资越来越高,学历低的人工作难找,这是基于这个时代最真实、也是最普遍的现象。

某些人总喜欢拿个例当全部,以一个大学生的落魄去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失败”,用一个低学历者的成功去反驳时代的潮流。

而这,恰恰是最大的无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就是这种。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推崇读书,但如今却把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当成“开涮”的群体,百般嘲讽,这不应该吧?谁没有刚刚起步的时候,不管是刚踏出社会的大学生也好,初中就出来工作的人也罢,都曾有过最艰难,最低谷的岁月。

生而为人,应当善良,拿着自己如今的成功去讽刺那些努力奋斗的人,这本就不是什么正义之举。